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诸葛亮:我不是“妖道” 我只是个“拼命丞相”

诸葛亮:我不是“妖道” 我只是个“拼命丞相”

时间:2019-09-22 04:09:10

相关推荐

诸葛亮:我不是“妖道” 我只是个“拼命丞相”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评价《三国演义》有这样一句话:“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罗贯中把诸葛亮塑造的太反常了,反常的跟个“妖道”一样——草船借箭、祭东风、预见庞统死、巧摆八阵图、祈天出泉、祭沪水解鬼怨、六出祁山驱六丁六甲、五丈原攘星、定军山显圣,一个妥妥的可以知过去、预未来的“活神仙”,让人纳闷的是,如此牛X大神,为啥还是失败了?!

诸葛亮像

1

说真实的诸葛亮之前,我们先要拎清《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些事不是他自己干的,是罗贯中“替”他干的。

唐国强版诸葛亮

一、前有《榻上策》,后才有《隆中对》!

公元200年,鲁肃与孙权二人合榻对饮,鲁肃提出了“三步走,三分天下”的治国方针:第一步,巩固江东,与中原(曹操)、荆州(刘表)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适当的时候夺取荆州,进而占据整个长江流域,与北方分庭抗礼;第三步,称帝建国,谋求天下一统。这比公元207年冬—208年春,诸葛亮为刘备提出《隆中对》早了七八年时间。

二、“新官上任三把火”是假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出山就放了三把火,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真实的历史是,这些战役要么诸葛亮没参加,要么就是在大后方管后勤,管理军需粮草,筹备内政。

三、“移花接木”太明显!

因为“拥刘贬曹”的倾向太明显,所以罗贯中往往把别人干的事,使劲往诸葛亮身上揽——空城计是曹操用过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火烧博望坡是刘备干的。当曹操大破袁绍,称雄北方的时候,诸葛亮还在老家种地。在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楼船一扫空的时候,诸葛亮在管后勤。

2

诸葛亮一生真实的功绩,根据《三国志》等史料发现如下:

陆毅版诸葛亮

一、忠贞无二,将相师表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国演义》之前,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就很高,觉得他做到了一位丞相的极致——刘备生前,一心扶持;刘备死后,面对托孤时说的“如果刘禅不行,可自裁也”,九年时间里,诸葛亮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却从来没有谋求称帝的“邪念”,实属不易。诸葛亮的私德也是完美的。诸葛亮曾跟刘禅说过,他的财产,合计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他自己死的时候,不会留下多余财产。到他去世时,确实如此。

二、廉政建设,为蜀国制定法律,赏罚分明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他当上相国后,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见,诸葛亮治理蜀国井井有条,“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以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控制经济,让蜀国政权稳定

经济上,诸葛亮改良蜀锦,鼓励种桑,为蜀国的经济命脉蜀锦打通了向东吴贸易的市场,直到今天,蜀锦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诸葛亮还和刘巴一起发行了“直百钱”,这种钱的重量大概是五铢钱的三倍,但是账面价值却变成了五铢钱的100倍,让政权得到了稳固。

四、安抚黎庶,打通少数民族关系

针对当时的“南蛮”,诸葛亮并没有“以暴制暴”,而是“七擒七纵”孟获,攻心为上,很好的处理了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并教导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织布,种茶,到了今天,那里成了茶叶的重要产地。

五、发明大师

诸葛亮在发明方面的功绩是无法抹去的,除了八阵图,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这些之外,还有后人假托的孔明棋,孔明锁,馒头等,在历史上数一数二。

六、文学成就

《隆中对》三分天下,《前后出师表》忠臣楷则、《诫子书》发人深省。

3

我们客观看待历史,就会发现诸葛亮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饭睡觉,所以他有一些“弱点”也是情理之中的。

诸葛亮塑像

一、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很多人把诸葛亮和鬼谷子、姜子牙、黄石公、张良、刘伯温放在一起比较,甚至有人说他们本就是一个人的轮流转世,其实与其说诸葛亮像“汉初三杰”中的张良,他更像“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民间有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一生谨慎小心,就像个称职的看家人一样,以至于后来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的时候,诸葛亮没有同意。

二、事必躬亲,操劳过度

诸葛亮过于集权,没有注意到后续人才的培养,以至操劳过度,提前殒命,尽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也导致蜀国后继无人,国力迅速衰败。《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是司马懿问抓来的蜀国士兵,诸葛丞相近来身体怎么样,吃饭如何?士兵说,丞相很忙,事无巨细,吃饭很少。然后司马懿就放心了,他知道诸葛亮这样不能长久。

三、北伐中原,一意孤行

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刘备死后,到和曹魏作战后期,蜀国已经物力、财力、兵力都跟不上了,而诸葛亮却并没有审时度势,而是依然一意孤行,甚至脱离了隆中对的思想,并没有稳固经济,谋求“三分天下”的长存久远之计,对大将魏延抱有成见,使刘禅成为扶不起的阿斗,穷兵黩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写在最后:

西方有句很有名的谚语:真相是时间的女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总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会模糊它原本的面貌,而文人,只能从史学家记录中有迹可考的只言片语探寻,民间的口耳相传间获取素材,难免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人为的杜撰。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中高度“脸谱化”的诸葛亮大相径庭,他并不是罗贯中笔下呼风唤雨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国丞相,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书写了普通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岂有种,男儿当自强”的人生轨迹,为天下读书人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