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馆藏精品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孙觌尺牍

馆藏精品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孙觌尺牍

时间:2020-12-01 08:06:40

相关推荐

馆藏精品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孙觌尺牍

孙觌尺牍

□朱燕楠

孙觌,活动于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其字仲益,因曾提举鸿庆宫,故自号鸿庆居士,晋陵(今江苏武进)人。由于孙觌为人依违无操,因此《宋史》中无传。早年他曾任职徽宗朝,钦宗即位后一路升迁,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牍》等传世。书法史的撰写以及对书风优劣的评判相较于史书而言,对人品或者气节的考量有所宽容,因此在能读到虞允文等忠臣作品的同时也能看到蔡京、孙觌一类人的书法作品。

孙觌这件尺牍为行楷书,共11行,每行字数不一,共94字。纸本墨笔,纵29.8厘米,横34.5厘米。其释文为:“觌顿首再拜。三时不接言侍,区区系心,而以老罢。不能自致于竿牍之间,必谅此意也。牙兵传教,益佩存省,具审薄寒台候胜常。公官薄应在诸公之右,而留滞一州,佥属谓何,必秋防之故,遂稽新拜也。不宣。觌顿首再拜务德知府学士老友台坐。”

孙觌的书写比较开阔,用笔也比较肆意洒脱,毫无拘束或是紧张之感,整篇尺牍从头至尾保持一股贯穿其间的流畅气韵。在书法的承袭来源上,孙觌的书法能够看到苏轼的影子,也能上推至颜真卿的笔法。孙觌年幼时曾受到苏轼的提点,想必在最初练习书法之时苏轼的影响还存在,其字间的豪放、大气多由苏轼处承袭。字里行间保持着轻松、酣畅的姿态。比如“必”“时”“不”“老”“友”等字与苏轼的书写十分接近。孙觌的另一个书法脉络当属颜体一派。在北宋法度尚未完全消解之时,练习颜体仍然是书法学习的基本方式。孙觌的字间笔画以及用笔外扩、肥大的部分应当多有学习颜体笔势,比如“顿”“应”“学”“属”等字。在书法风格上,孙觌依旧保持了除临习其他书家以外自己的个人特色。孙觌之字偏宽大、斜势,实笔多,虚笔少,每一笔都力求落到实处,特别是单个字的书写保持着对粗细、体势、用墨都用心经营的特点。单独挑选几个字看。如“知府学士”四字,起笔时用笔较细,中间位置有重笔,左右之间的分割十分清楚明了,常有左右、上下轻重不同的态势。北宋时期的书写多用熟纸,书写在纸面上的字迹少去墨色的晕染,更加清晰,见书家功力。孙觌的书写在墨色上没有用心布置,但通篇呈现出的轻重变化却十分和谐。整篇尺牍虽短短十数行不足百字,在行间关系以及布局上却显匠心。前半部分的书写稍稍严谨些,过半后的字体书写越来越肆意洒脱,但是不离法度变化。因为是行楷书的书写,更偏向于楷书,因此字间的映带关系不太明显,但是楷书的书写对行间、字间呼应的要求最为严格,要求既保持书写的完整,又不失去对整体关系的把握,颇具难度。在书写上,孙觌应当是懂得取舍的书家,笔画多且复杂的字书写得变化丰富,但是对于一些常见字或字间出现较多的字也尽量做到不雷同,服从整篇布局的安排,比如“公”“之”“而”“以”等字书写较快,但丝毫没有失去书写的用心与经营。

孙觌的书法可以用洒脱大气来形容,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其书写的用心经营和巧妙布置,与其人品、作风并不完全相似,难有“字如其人”之感。对书家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政治或者历史名誉的影响。尽管孙觌在政治表现上不尽如人意,但并不妨碍其书法的肆意挥洒,成就其书法的体格与特点。就此篇尺牍的收藏以及流传来看,它仍然受到了诸如项元汴、何良俊等明代江南收藏大家的关注。此篇尺牍流传至今,作为南宋诸多政治家手札中的一幅,也略能窥见南宋时期王公大臣在书法上的卓着成就,以点窥面,实为难得。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