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精品 | 高考政治考前抢分必备《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讲义。

精品 | 高考政治考前抢分必备《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讲义。

时间:2023-06-12 07:26:21

相关推荐

精品 | 高考政治考前抢分必备《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讲义。

《经济生活》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①含义: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关系)

②原因: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举措: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国债发行规模等)。

(2)通货紧缩

①含义: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②原因:货币的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③举措: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财政支出等)

2.影响价格的因素

(1)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3.四组关系,两组意义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就社会而言,一定时间内价值总量不变。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无关。相同时间内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3)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社会财富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4)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更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对消费者的影响: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一般来讲,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消费需求量减少;反之,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时,该商品的消费需求量增加。(需求法则)

③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需求弹性)

④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随之减少。(需求相关)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价格上涨时,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价格下跌时,缩减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当某种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时,减少使用;当某种生产要素价格下跌时,增加使用。

6.影响消费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成正比。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3)物价水平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4)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5)国家经济政策(如增税或减税等)影响消费。

(6)四种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

7.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促进生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如何扩大消费需求

个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理智消费者。

社会: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②科学宏观调控,引导科学合理消费。③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

8.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9.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实行原因和意义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实行原因及意义:实行这一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实行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0.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树立竞争和风险意识。

11.就业问题

(1)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①根本: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②劳动者个人:必须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1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为什么)

(2)劳动者享受权利与履行劳动义务是互为前提的。劳动者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应依法履行劳动义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是每个劳动者维权的正确途径。(怎样做)

13公平与效率

(1)收入分配公平

①含义(表现):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意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③举措: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

(2)效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①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②举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1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

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5.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6.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

(3)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行政手段。

17.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1)原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2)举措

①国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②经济活动参与者

对生产者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对消费者的要求: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

③社会: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18.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措施

(1)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2)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文化生活》

1.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深远持久的影响。

(3)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的多样性

(1)主要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①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求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③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3.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传播中交流。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要求:我们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3)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文化创新

(1)为什么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怎么办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

6.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①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③各民族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们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启示:各族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实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4)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拓展)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5)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7.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是什么(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2)为什么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

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怎么办

①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生活与哲学》

一、关于“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点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二、关于“认识论”的知识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四个方面区分)

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求重视实践,参加社会实践。

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要坚持真理,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点

1.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3.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要求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①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原理: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①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8)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

4.辩证否定观

(1)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点

1.社会历史观(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2.人生价值观

(1)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标准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相对性)。

(5)人生价值的实现

①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