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诗中有童年 诗中有童趣(《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解读与教学建议)

诗中有童年 诗中有童趣(《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解读与教学建议)

时间:2023-07-26 13:57:27

相关推荐

诗中有童年 诗中有童趣(《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解读与教学建议)

一、文本解读:永远的童年,永远的童趣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永远的童年”专题单元中的一课,包括两首诗(《牧童》《舟过安仁》)、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古代儿童充满情趣的生活,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美好时光,总是令人留恋,不能忘怀。本组教材通过一篇篇体裁、风格各异的课文,把我们带进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当一种美妙的亲切感和温馨从字里行间氤氲开来,萦绕心头时,孩子们一定会因此更加热爱和珍视正在拥有的童年时光。《古诗词三首》作为专题单元的第一课,应该能引领孩子们透过诗词构筑的意象,感受童年的诗意,享受诗意的童年,并在感知童趣,领悟情趣,品味诗趣的基础上,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所以,本课的文本解读,要以单元整体为观照,以课堂学习的有效、高效为目标,在“趣”字上做足功夫。

1、《牧童》解读

《牧童》的作者吕岩,也就是“八仙过海”故事中吕洞宾的原型。吕岩是唐代京兆人,咸通进士,曾当过县令。后值黄巢起义,不忍见兵变民乱,便携家人遁入终南山学道。他所存诗作无几,《牧童》一首,却堪称经典,百读不厌。那是因为这首诗在浅白如话中能见作者炼字炼词的功力,在自然淳朴的画面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安然恬适的意蕴,涤荡心灵,滋润心田。

浅诵低吟,一幅鲜活的充满童真童趣的牧童晚归休憩图便展现在我们面前。“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这样的诗句看似信手拈来,却诗意盎然,既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又给人听觉上的想往——放眼望去,草色葱茏;侧耳倾听,笛声悠扬。一“铺”一“横”,草之茂盛,原野之平旷,如在眼前;一个“弄”字,尽显情趣,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笛声中,晚归的牧童形象在读者的心中已渐渐丰满起来。宽阔无垠的草场作为牧童出场的背景,天大地大,便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曼妙悦耳的笛声,使我们不由得被牧童轻松闲适的心境所感染。这原野,这笛声,给了我们多么美好的想象空间。“六七里”“三四声”,简单的数字,简明的音韵,却包蕴着丰富的诗趣诗情。“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刚才想象中无牵无挂、怡然自得的牧童形象直接走到读者眼前。“归来饭饱”“不脱蓑衣”,随遇而安,随性而为,如此无羁无绊、心无挂碍,也只有天真无邪的儿童才能真正拥有。这是从牧童的外显行为中得到的初步印象,那么,此时此刻,牧童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卧月明”,让我们浮想联翩了:饭饱无事,却蓑衣不脱,仰卧草地,举头对月,或笛横胸前,闭目怡神,懒意牧童,心事若何?累了,睡了?舒心,赏月?抑或是白天放牧时拣来的一片浅浅小小的心事,正萦绕心头......

诵着读着品着,我们仿佛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中,体会到了生活的恬然,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这份童趣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怎样令人向往的轻松自然的情趣啊。这也应该是作者所倾心向往的吧。课堂上,就让学生于诵读中,于想象中,于内心的向往中,惬意地做一回这样自由自在的牧童吧。

2、《舟过安仁》解读

杨万里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50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舟过安仁》这首诗语言浅白,充满情趣,诗中描绘的两个无忧无虑的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聪慧机敏。这正体现了诚斋体的“活法”。这种“活法”还可以从他的另外几首田园诗作中一窥端倪,如《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等。而这首诗对童趣的表现更直接,更率真,更具感染力。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舟船济济的江面上,为什么单单这条渔船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呢?“一叶”,说明渔船很小,小小的渔船上,渔人也小,是两个小小的渔童。两个小小的渔童在渔船上并不忙着捕鱼,也没忙着行船,而是“收篙停棹坐船中”。乘船的诗人,心情闲适,很随意地欣赏着周遭的景物,突然发现了这样一叶渔船,忍不住停下了目光——他感到奇怪呀。更奇怪的还不止这些,后面的诗句中便有交代——“无雨都张伞”。天上并没有下雨,可这两个渔童竟高高地撑起了雨伞。怪不得诗人的目光被这“一叶渔船两小童”给抓住了,诗人越来越好奇呀。好奇就得探个究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诗人通过更认真地观察、思索,终于了然心悟:怪不得呢,这两个聪敏的小家伙不是撑伞遮雨,而是以伞为帆,借着风力行船啊!或许,诗人当时左思右想却想不出个所以来,也或许,诗人根本就没去思考,而是直接问两个孩子,孩子调皮地冲他眨眨眼,说:“拿伞当帆呗。”诗人不禁哑然失笑了,心想:真是两个聪明伶俐的小鬼!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触动了诗人的诗趣诗情,于是欣然提笔,写就了这首情趣怡人的《舟过安仁》。

诗人把目光聚焦在两个渔童身上,着力于描写渔童的稚气行为。对两个小家伙在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的同时,诗人对儿童的那份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并融进其中,与“两小童”心领神会,与诗人产生共鸣,童趣诗趣便在学生的心中相映生辉了。

3、《清平乐·村居》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着名词作。作品以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为题材,从居住环境入手,用朴实而流畅的语言、鲜明的色彩,描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农民生活画面,抒发了诗人对安静恬适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作品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老少五口农民之家的鲜明形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开篇便呈现了一幅清新明快、充满田园色彩的画面。低矮的小茅草房外,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小溪两岸,长满了碧绿的青草。环境恬淡幽雅,令人向往,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坐在窗前,亲切地唠着家常,声音里带着醉意,显得是那么温情、有趣。”“相媚好”,说的是两个老人讲着柔媚的地方话,谈笑逗乐,可以看出他们的幸福和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心中。

下阙描写的是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这是一个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家庭。“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子年龄大些,看来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他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年龄不大,只能做些辅助性的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养鸡的笼子。小儿子很顽皮,也最天真可爱,只知道成天玩耍,他悠闲地卧在溪边剥着莲蓬籽吃的模样儿,非常逗人喜爱。“无赖”,指小孩子调皮,不干正事,是亲昵的口吻。此处“卧”字使用确实是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短短的文字中,透过鲜活的人物形象,我们仿佛来到了充满情趣的田园人家,鸡鸭成群,荷叶田田,令人陶醉。

质朴的语言,简洁的白描手法,将诗人偶然捕捉的一个生活镜头,明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课堂上,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透过一个“喜”字,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调动经验的积累,感悟字里行间包蕴的情意、情趣,尤其是通过诵读,分享到小儿那份无忧无虑、憨态可掬的童趣。

二、教学建议:感知童趣,领悟情趣,品味诗趣。

1、初读感知童趣。

三首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那就是它们都写了童年的生活,都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童趣。根据教材以专题单元组织学习内容的编排特点,课堂教学也要树立单元整组意识,在整合的理念下促进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所以,在本课的导入环节,可以从“单元导读”入手,围绕“永远的童年”探讨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接着,安排自主读书环节,让学生从古诗词中初步感知那份他们能够心领神会的童趣。

片断设计举例: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描写了不同的儿童生活,诗人把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儿童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请大家用心地读一读这三首古诗词,你会分别看到怎样的儿童形象呢?

学生自主读书,感知诗词中的儿童形象。

师:谁来读读《牧童》?在吕岩的《牧童》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

师:那个笛弄晚风,簑衣不脱便随意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的牧童;渔船上两个收篙停棹,张伞当帆的渔童;那个溪边悠闲地卧剥莲蓬的小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共同印象呢?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共同特点,你会选择哪个词?为什么?

这样的学习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去感知诗词中表现的多姿多彩的童趣,沟通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为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做好铺垫。

2、细读领悟情趣。

古诗词的情趣不是靠理解诗意所能体会的,而是通过把握诗词的意象来领悟的。“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诗人创造意象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以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那么,读者要把握诗词的意象,也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还原和再造,以融入意境,真正地领悟其情其趣,产生共鸣。

一般而言,诗词都有意象之“眼”,即关键词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诗词所表现的情趣便能了然于胸。《牧童》中的“卧”字,尽显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怡然形象;《舟过安仁》中的“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两句,将渔童的聪慧机敏、天真烂漫和诗人对渔童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清平乐·村居》中的“醉”字,是陶醉,是沉醉,翁媪“醉”在“相媚好”中,“醉”在一家老小的快乐和安详中,而诗人“醉”在他亲眼所见的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中。抓住这些重点词句组织学习活动,能使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之中,深切领悟诗词蕴含的丰富情趣。

片断设计举例一(《舟过安仁》)

①仔细观察,发表见解。

自由读读诗句,再看看插图,渔船上这两个小童正在撑开伞使弄着风,玩得开心极了。你看到这是一对( )小童呢?说说自己的分析研究。

讨论反馈:淘气的、无忧无虑的、天真可爱的、无拘无束、贪玩的野小子等。

②各抒己见,初悟情趣。

师:依老师看来,这一对小童是两个笨笨的、傻傻的小孩。瞧,放着好好的船桨和船篙不用,却用一把油纸伞来使风,不管怎么说,利用伞带来的风力肯定不及撑篙和划浆的力量大,船肯定行驶得很慢。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们怎么看这两个孩子呢?

学生各抒己见,相机朗读体会。

③激发想象,入境入情。

师:诗人是怎么知道这两个渔童的奇思妙想的呢?你从“怪生”一词中体会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表现和心情?

师:你能把自己想象到的诗人怎样了解两个渔童“不是遮头是使风”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相机引导分别以诗人的视角用欣赏的语气和以自己的视角用羡慕的语气朗读诗句。

片断设计举例二(《《清平乐·村居》)

师:你怎样理解这个“醉”字呢?

师:翁媪为什么所陶醉?“茅檐低小”,说明他们生活很清贫。清贫的生活,哪来的幸福和快乐呢?

学生细读体会,联系上下文交流看法。

师:是啊,生活清贫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鸡鸭成群,荷叶田田,一家老小各得其所,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诗人被陶醉的?

引导学生抓住“青青草”“相媚好”“最喜”“卧”等词语领悟令人陶醉之情趣,并结合创作背景感悟诗人的内心的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读古诗词要走进文字的深处,借助想象和联想,还原画面和情景,让学生入乎其内,感受诗词的意境与情趣,与诗人齐思同想;通过交流、朗读,旨在出乎其外,将学生感受到情趣,用语言、用真情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间,完成对“童真童趣”这一主题的同生共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精读品味诗趣。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诗词教学不能止于意象的把握、情趣的领悟,还要发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为文化传承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底子。在小学阶段,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等,把握诗词的意蕴,感受诗词的妙处,激发学生对诗词文化的热爱。

如果说,学习这三首古诗词,感知“童趣”靠理解,领悟“情趣”靠还原,那么,感悟“诗趣”靠的是研读,是品味,是积淀。

片断设计举例

师:一首古诗词,不过短短的几十字,却给人带来了如此丰富的情感体验,传达出如此令人陶醉的情趣。并且,我们在诵读古诗词时,总感觉琅琅上口,音韵绕梁,回味无穷。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呢?让我们首先以《牧童》为例,一起来研读研读。

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通过朗读,你发现了什么?对,诗词具有节奏美,这是我们早就了解了的。再把注意力放在“六七里”“三四声”上读一读,想一想,你还有什么体会?

根据学生交流,引导体会诗句的对仗,感受音韵的简明以及数字运用的独具匠心。

师: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铺”字能不能换成“长”字,“弄”能不能换成“吹”字?

学生自主研读,再互相交流启发,然后组织师生对话。

(一个“铺”字,既写出了草的茂盛,又表现了草原的平缓,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一个“弄”字,情趣尽显,传达出的不仅是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还有牧童兴之所至的嬉戏情状,给人听觉上的感染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份美的遐想。)

在研读感悟的基础上美读品味。

......

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才能使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丰厚他们的人文素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