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长江之城 | 藏匿于深山峡谷中的“上古盐都”

长江之城 | 藏匿于深山峡谷中的“上古盐都”

时间:2021-03-19 07:57:59

相关推荐

长江之城 | 藏匿于深山峡谷中的“上古盐都”

宁厂古镇地处大巴山东段渝陕鄂三省市结合处,长江支流大宁河与后溪河交汇的溪口,深藏于深山峡谷之中,南北高山横亘,东西峡谷透穿,依山傍水,临河而建。这里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也是三峡地区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

一段传说造就一座小城

“白鹿引泉”的传说,在大宁河畔的宁厂古镇已流传了五千年。

一个初夏的清晨,露水从葱嫩的野草上悄然滑落,滋润覆盖泥土的苔廯。山脚的大宁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清澈见底,鱼儿翕忽游乐,往来嬉戏。林间,一只长着美丽长角的白鹿优雅地舔食着浆果上的露珠,它似乎并不清楚,不远处一位身披兽皮的猎手已经悄然拿起了弓箭。突然,天空盘旋的鹞鹰发出一声嘶鸣。受惊的白鹿甩开四蹄向丛林深处跑去。敏捷的猎手不愿放弃到手的猎物,紧随白鹿追去。白鹿似乎并未尽全力奔逃,不时还回首张望,而猎手却竭尽全力在追赶。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就在奔跑的猎手撩起弓箭准备发出最后一击时,瞬间爆发的一片银光迷失了他的双眼。银光过后,白鹿不见了踪影。猎手的眼前,只剩下一座山洞和洞中汩汩淌出的清泉。

宁厂古镇至今仍长流不息的白鹿盐泉泉水。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沮丧的猎手此时已是又累又渴。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竹筒,舀起泉水便喝,却发现看似清澈的泉水咸得出奇。猎手惊喜万分,用竹筒带回泉水,回家熬出了一捧雪白的食盐。盐是当时珍贵无比的东西,猎手醒悟,原来白鹿是来指引人们找到盐泉的神使

山中发现盐泉的喜讯,很快传播开来,人们纷纷前往汲水熬盐,并依山修房。逐渐地,小道踏成了大路,山林变成了市井。盐泉所在的大山,被人们命名为宝源山。人们在盐泉旁建起了“猎神庙”,在泉眼旁的石壁上镌刻上了纪念猎神发现盐泉的功绩,曰“黄金玉洞”和“宝源天产”。一座繁华的城郭,也随之在大宁河畔崛起,绵延千年。“白鹿引泉”的雕像,也成为了有“桃源峡郡”美誉的巫溪县城的标志。

“上古盐都”的辉煌历史

宁厂古镇古称“袁溪镇”,因宋置大宁监称大宁厂而得名。这里的文明,伴随着华夏大地五千年文明衍兴。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山海经》,及着名古籍《水经注》《华阳国志》中,都曾对源于宁厂古镇前身“巫咸古国”的“巫咸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山海经》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据历史学家考证,“巫咸国”的地理位置就在现在的巫溪县宁厂镇一带。其中的“葆山”应当就是现在的“宝源山”。当时,巫山、巫溪一带聚居着一些巫人部族,“十巫”之首“巫咸”创立了“巫咸国”。“咸”即“盐”,巫咸国以盐兴国,同时还盛产药材

宁厂古镇有4000多年的制盐史,远古时期是“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樯,食也”的乐土,在唐尧时期就是极盛一时的巫咸国的本土和首会所在地。因盐而兴,历史上曾设立郡、监、州、县,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吴蜀之货,咸荟于此”、“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辉煌。

在古镇历史上,曾多次爆发灶夫的起义。而正德三年(1508)爆发在这里的盐场灶夫鄢本恕、廖慧起义,历时5年,义军达10万,席卷西南地区六省市,比欧洲最早的工人起义早100多年,更应是世界工人运动之源流。

在清乾隆年间,宁厂古镇的盐灶达336座,煎锅1008口,号称“万号盐烟”。那些仍居住在古镇上的老人们说,直到解放初期,这里还有用柴炭灶熬盐的作坊91家。每家作坊每天能产盐4-11担,每担100斤。全镇盐年产量20万担以上。修建于峭壁间的盐马古道和奔腾不息的大宁河水,成为了食盐外销的交通要脉。

宁厂古镇中制盐所使用的卤水池,如今装满了盐泉泉水成为一处供游人们休闲的游泳池。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1992年,宁厂古镇上的盐业全面停产。至此,宁厂古镇早已褪去昔日光彩,不复当年繁华。遥想曾经,在川东井盐未开发之前,以长江三峡为轴心地带的整个川陕鄂地区的盐都来自于巫溪盐泉。宁厂古镇的兴衰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业史和巴渝文明史无可替代的篇章

留存独有的神秘气质

现代文明的冲击,让这座藏身深山的古镇荣耀渐洗,繁华褪尽。但它以另一种形式涅槃重生,随着现在旅游业的兴起,知道这里且想感受千年盐都的人会来到这里,感受千年的气息。如今这里仍保存着完整的古镇形态,有丰富的吊脚楼民居群和保存较完好的千年造盐作坊遗址,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大山深处的宁厂古镇。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当地有歌谣云:“大宁厂,岩对岩,七里房屋排对排。背依山,脚踩水,三面板壁一面岩。一条半边石板街,三人并行过不来。”清光绪《大宁县志》对宁厂古镇描述为“居室完美,街市井井,夏屋如云……华屋甚多。”这里夏屋指简陋的房屋,大多是临溪吊脚楼;华屋指青砖瓦房,大户人家。清人王尚彬曾在《大宁场题壁》中有诗句写宁厂人家“岩疆断续四五里,石筑人居人更稠。”

宁厂古镇的建筑多以石木结构为主,彰显着先辈的智慧。小街道路均是纵横交错的青石板铺就,显得坚实古旧。沿着后溪河,青条石路、吊脚楼、过街楼等古建筑和民居蜿蜒延伸七百里,俗称“七里半边街”。久远的过去,七里半边街上可是有“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繁华。

宁厂古镇至今留存的建筑,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宁厂古镇东,溪南岸半山腰有旧山寨,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将领贺珍率部曾在此驻扎。贺珍为李自成旧部,当李自成起义失败后,贺珍带领女将们自汉中进入大宁县,在此安营扎寨,成为云(阳)、开(县)、奉(节)、大(宁)、巫(山)一带的农民起义据点,一直坚持抗清十七年。由于此寨全为女将,故称女儿寨,也叫女王寨。寨为石木结构,依山建筑三层,底层围墙设有炮台,中层为坡地,顶层为哨所。有房三间,门窗均毁,仅残留片石墙体。

古镇四周,迄今保存着大量手工制盐的遗迹。布满青苔却依然屹立的扯卤木架,铁锈遍身却仍旧坚固的熬盐铁锅,龙君庙前汩汩喷流盐泉的石龙头、分卤孔,似乎仍在滔滔不绝地向后人诉说着古镇当年“万商云集”的盛景。

宁厂古镇中的盐厂制盐遗址。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来源:综合巫溪网、重庆日报、筑思想、搜狐、百度百科

审核:殷黎 主编:李璐 责编:洪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