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红楼梦:宝玉作芙蓉女儿诔 仅为表达感情?看曹雪芹的真实用意

红楼梦:宝玉作芙蓉女儿诔 仅为表达感情?看曹雪芹的真实用意

时间:2019-09-13 17:06:37

相关推荐

红楼梦:宝玉作芙蓉女儿诔 仅为表达感情?看曹雪芹的真实用意

晴雯是被曹雪芹排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一位的姑娘。也就是说,在《红楼梦》众多的丫环里,诸如鸳鸯、平儿、袭人、紫鹃等一众优秀的姑娘里,在曹雪芹或者说贾宝玉的心中,都没有晴雯重。

今天的读者说起晴雯,仍然被很多人不喜欢,说她情商低、太高调、霸道、作死……如果来一场民主投票,晴雯肯定是干不过前述几个人的。可既然把她列又副册第一位,当然不是浪得虚名,她的身上,一定有曹雪芹格外看重和推崇的部分,《金陵十二钗》也是曾经作为小说正名的,丫环里的头号种子选手当然是作者价值观的代言人,这一点是用不着怀疑的。

谈晴雯,就免不了要谈袭人,二者和宝玉的这个三角关系几乎可以看作是宝黛钗的低配版。脂砚斋也挑明了说“袭为钗副、晴为黛影”。三个人所有的矛盾冲突也就有了许多令人遐想的空间,晴雯死在第七十七回,是一个失败者,也是第一个出局的人。

相比晴雯的暗淡出局,袭人似乎成了人生赢家,早在贾宝玉挨打的那个端午节,因为向王夫人表忠心,袭人成功晋升姨娘,月钱升为二两银子一吊钱,所有待遇向赵姨娘周姨娘看齐,事实上,袭人的地位是要略高于这两个人的,看看袭人回家探母的细节就知道了。

袭人的成功和晴雯的失败,是小说文字本意上的成败,更是俗世里人们通常意义上的成败,也完全可以类比木石姻缘的失败和金玉良缘的成功,前者不过是后者的翻版。说到这里,这个话题似乎已经一目了然可以不用讨论下去了,可是读者也都知道,这不是曹雪芹创作这部小说的真正用意,《红楼梦》也没有这么的浅薄。

一、晴雯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袭人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

“模样好、针线好、言谈爽利,将来也只有她可以给宝玉使得。”这是贾母对晴雯的评价,也是对她的定位。晴雯她原本是贾母挑选、培养和寄予厚望的宝玉将来屋里人的第一候选人。

有本事的人未免有些调歪;性格是一块暴炭,眼里不揉沙子;维护宝玉和怡红院的声誉却唯独不懂得保护好自己;嫉恶如仇结下了一众小人恩怨。这是晴雯身上最突出的标签和毛病,也是她走向死亡的一桩桩“罪名”。待到机会合适,如王善宝家的这等狗仗人势的无耻小人就乘机告到晴雯,如王夫人视美丽娇俏生命为敌的愚蠢无能之辈必要拔之而后快。

晴雯夭亡了,宝玉泣血做《芙蓉女儿诔》,为他心中的芙蓉女儿作传,晴雯在人世间湮灭了,但是她高洁的情操,生命的美好永留宝玉的心中,是他的无价之宝。时光跨越了二百多年,那个叫做晴雯的姑娘也永远地带给《红楼梦》的读者以美好。

在《红楼梦》那个找不到香丘之地的大环境里,大观园不是避难所,晴雯的死是必然的,她不容于世,她太过美好,以至于在那个肮脏的世界里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这一点,如贾宝玉的视仕途经济为敝履,如林黛玉的高洁过甚。

而袭人恰恰相反,她时时处处示人以贤,她心怀成为宝玉姨娘的梦想,一切言行为着这个小目标而努力,她当然要让自己的言行完全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可是她偏偏忘记了,她的这些“至贤至善”只为一个人不认可,这个人就是宝玉,从二人初试云雨情时的两情相悦,到端午节间的分歧,再到站队金玉良缘后的分道扬镳,袭人的成功之路,与之相伴的是宝玉对她的逐渐厌弃。袭人真的成功了吗?面对主流价值,她是成功的,可是面对她一生的依靠宝玉,她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将晴雯和袭人升个格,同样的道理也完全可以套用于宝黛爱情和二宝婚姻。木石姻缘是贾宝玉向往的精神栖息地,而金玉良缘则是现实利益的选择。

二、《红楼梦》里没有真正的赢家,“终虚化”是小说的终结命题

《红楼梦》里有一条故事的主线,就是木石和金玉之争。问题的关键是贾宝玉的选择,他是神瑛侍者下凡,天然的慧根让他早就看透了这个腐朽烂透了的没有希望的世界,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只能走向灭亡的统治,这也是他死也不肯去用心于仕途经济学问的根本所在,为了佐证自己的这一认知,或者说曹雪芹为了突出小说的这个主题,他用贾雨村作为实例,让他从一个胸怀大志务实的读书人在现实的官场生态中逐渐蜕变成一个鬼蜮之人。

无论怎么做,都没有用,都没有意义,这是《红楼梦》这部小说对统治阶级彻底失望的基本态度。也正基于此,有补天之才却无补天之望的贾宝玉,他才转向内帷,以怡红为己任,从而谱写了一曲大观园里的欢歌和悲鸣。

贾宝玉与现实格格不入,他当然不容于世,否则也不会有小说一开篇就交代的那两曲《西江月》了。幸运的是,在贾宝玉生命里,出现了林黛玉这样的知己,出现了晴雯这样的红颜,出现了大观园一众女儿青春的放歌,为贾宝玉以苦闷为主题的精神世界注入了光明和内心的欢畅。《红楼梦》说白了也是一场青春之歌,是鲜活的生命的绝唱。

终虚化,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

金玉良缘的强大现实力量,贾宝玉扭不过,可是,当所有的希望破灭,他却有权选择自己的精神去皈依佛法,去寻求自己灵魂的安放之所。这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是可以颂扬的,但是,从入世和负责人的态度看,我们并不赞成贾宝玉的这种逃避,也不赞同曹雪芹的这种逃避。

伟大的《红楼梦》,其实在对待小说结局和价值走向的问题上,着实是值得商榷的。说到底,曹雪芹的代言人贾宝玉选择了逃避,包括林黛玉也一样是出世的人生态度。我们从人格上褒扬他们,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当然不是逃避的人生态度。了解到了这一点,再读《红楼梦》,内心也会通达了许多。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甲戌本、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红楼梦》

图片来源: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