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魏征以下犯上直谏圣听 惹恼唐太宗大祸临头 最终却安然无恙

魏征以下犯上直谏圣听 惹恼唐太宗大祸临头 最终却安然无恙

时间:2022-01-18 05:40:57

相关推荐

魏征以下犯上直谏圣听 惹恼唐太宗大祸临头 最终却安然无恙

相对于历史上的皇帝跟大臣来说,就不要是说大臣们说话敢以下犯上了。见了皇上几乎都是不敢喘粗气,但是唐太宗时期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不仅敢于谏言,更是直接让唐太宗下不来台。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魏征以下犯上直谏圣听,惹恼唐太宗大祸临头,但是为什么最终却是安然无恙。

魏征对一位集权的君主,敢于直摘其过,不留情面,逢君主心平气和时,尚堪容忍,倘逢君主心中另有所蕴蓄或郁闷时,说不定激发感情,盛怒之下,惹下杀身之祸。唐太宗自己也曾说:“我听说龙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人主也有逆鳞,卿等不避犯触,敢各进封事,朕岂虑有危亡哉!”有一次太宗罢朝至内殿,面孔气得铁青,对长孙皇后说:“看我不杀了这田舍翁。”后忙问谁,太宗说:“魏征在朝中又给我下不了台。”后忙退下,一会儿穿戴朝服立于殿庭,太宗问:这是干什么?

后说:“妾听说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于陛下之明所致,姜岂敢不贺!”太宗听后气就消了。魏征也有自知之明,一次对太宗说:“陛下实导臣使言,所以敢说,若陛下不接受臣谏,臣岂敢犯龙之逆鳞哉!”可见魏征要用斧凿琢磨君主,他也自知犯着逆鳞被杀的危险呢!真是难能可贵。魏征使太宗绝对重视纳谏的功效,这样自己才可成为活镜子才可操斧凿对准人君加琢磨。究竟魏征灌输了什么思想,使太宗无视触犯,必须纳谏。魏征常常向太宗提荀子之言。荀子一书上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他又引孔子之言:“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这说明古来圣哲都重视人民—水,人民的生命安危最重要,人君等于水上的舟船,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人君又似水中之鱼,鱼无水不能活,水无鱼仍为水,水对鱼之重要是生命线,而鱼对水则无关宏旨,把人民与君主间的关系比喻得再恰到没有。这个道理,一反前朝隋炀帝的想法。炀帝妄自尊大,以为百姓皆其人仆,可以恣意任使,当各地民变蜂起时,他甚至嫩恶百姓太多了,杀不胜杀。这种自以为做了皇帝君临天下,就可以奴役残害百姓为所欲为的想法,是魏征一再地举前朝迅速覆亡的股鉴,以警戒后之为君者。

魏征又说明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头脑和四肢的关系,但是“头虽尊而高,必借具备手足而成身体,君虽明哲,必借股肱以致治。如果元首明达,股肱之臣贤良,则国家必定康宁;如果元首辛劳,万事丛集,必定是股肱之臣怠惰,国事就不堪设想了。”魏征又特别提出警告说:“做一位元首,而欲事事自作主张,不纳股肱之臣的良言,其能成功者,未有所闻。”魏征在太宗前举了很多君臣间相协以成,相违以败的例子,又特别提到春秋时齐国晏子(名婴字平仲为齐相)对景公说的一番道理。

景公问晏子:“忠臣之事君,如之何?晏子说:“君主有难,臣不必死,君主离国出亡,不必有人陪送。”景公怪问其道理。晏子说:“臣之良言,时为君用,君主终身不会有难,为臣的又何必从死?谏言时被采纳,君主终身不须出亡,为臣的又何须陪行?其因良言不见用,君主有难而臣死,这是白白地陪死;其因谏言不见纳,君主出亡而陪行,这是伪装的忠。”魏征认为晏子主张做君主的如其是为社稷而死,为臣下的应殉主而死;君主如其为坚持国家的纪纲而出亡,为臣下的应陪着一起走;若为其个人私事而死,而出走,则除非是君主最亲近之臣,无陪死陪出走的理由。魏征又引孟子之言:“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普通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

魏征引申的中国古来对于君臣关系的说法,虽今日谈人际关系中双管道关系理论者,亦不能超越之。还是亏了当时李世民的一位妃嫔,当时对李世民说了一句她听说过如果君主是一个明君的话,那么大臣说话也是很直,今天魏征那样直言不讳的跟皇上说话,说明皇上肯定是一位明君。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让唐太宗李世民消气,并没有再追究魏征的责任,魏征也是就此安然无恙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