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谈谈布袋戏历史的发展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谈谈布袋戏历史的发展

时间:2021-06-03 18:40:28

相关推荐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谈谈布袋戏历史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偶戏,大致可分傀儡戏和影戏两种不同的表演型态,历史久远、种类亦多,自古以来是宫庭嘉会里重要的表演和「礼」的内容之一,也是民间社会中非常普遍而重要的娱乐项目。这两种偶戏各有不同程度的历史发展,和对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影响。远在十世纪的中国宋代时期,中国戏曲表演型式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傀儡戏和影戏的表演技术已经有很高度的发展,及至近代,偶戏的艺术特性仍在不同程度上与人戏(大戏)的表演相互吸收和影响,形成中国传统戏剧中,两种不同的表演艺术体系。在世界偶戏史上,无如中国偶戏艺术之有持续性的历史发展,而在不同的时代、地理环境和人文条件下,形成各个时代和地区人民之不同特性的表演文化,同时又兼有娱乐、宗教信仰和艺术欣赏的内容与价值。在中国戏剧史上,偶戏是兼有视听之娱的表现艺术,而不仅仅只是一般的娱乐、杂耍、童玩。

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和出土文物资料所示,傀儡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娱乐价值的剧种,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偶戏的表演形态,古代葬礼中用以殉葬的「俑」与傀儡戏有直接而深远的关系。根据文献记载,三代以前就有以真人殉葬,周代以前有以束草人形的「刍灵」殉葬,周以后以木俑。而俑的制作,有时做得太像真人,不但有四肢五官、面目机发,并且可以模仿真人活动「有似于生人」,连孔夫子都看不过去,「谓为俑者不仁」(泛道德)。俑虽只是殉葬所用,已能活动,却没有较具体资料可证明,俑是否也具表演性质。确实可信的是,至迟到了东汉时代,傀儡戏已经是宫庭嘉会里重要的娱乐表演项目了。傀儡戏在两汉时代同时具有「丧家乐」和「嘉礼」两种绝然不同性质的功能与价值,(按:礼、乐二字,在古中国具有多重意义,包括祭祀、表演、仪节的意思)而古代傀儡戏的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与价值,至今依然可见,例如台湾南北两地的傀儡戏。傀儡戏自汉代有比较长远的发展,而汉代傀儡戏很明显的是悬丝(提线)傀儡,是属于「百戏、杂技」的表演性质,还不能认为是一种戏剧的表演。汉以后的历朝都有多多少少不同的傀儡戏艺术和优秀的艺人出现,例如魏明帝、隋炀帝之有水傀儡(水转百戏);唐代有盘铃傀儡、窟礧子戏(歌舞形式)……, 甚至唐明皇(一说同时期的梁锽)

宋代傀儡戏经发展到了兴盛的阶段,在表演内容、型式上都甚精湛,不但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形的傀儡戏,如:悬丝傀儡戏、水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等,也演出具有故事情节的傀儡戏了,更出现许多闻名的傀儡戏艺人和有专门的音乐。在现存的宋代笔记小说、文史记载中,例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梁录》…等,就不只一次提到各种傀儡戏、影戏演出的情形,并且偶戏艺人之间也有结社之举。在一些宋代的绘画、壁画、文物图案以及文人诗词中,也常以傀儡戏、影戏为题材。可以想见当时傀儡戏、影戏繁盛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宋代以前,以真人上场演出的戏剧还在孕育发展阶段,而傀儡、影戏已有如此进展,有些学者(以孙楷第为代表)甚至认为中国近代戏曲源出于宋代傀儡戏(和影戏)。也就是说,中国戏曲(人戏)的产生其中有很大因素是出自对偶戏表演的模仿。例如:人物出场自报姓名、说话的语气、脸谱、舞台动作和步法…等,似非人戏表演形式的自然发展;也有一些人提出强烈的反驳(周贻白为主)。不过研究者亦都肯定偶戏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在中国民间传统戏曲界里,傀儡戏其实享有较高的地位,戏界同行有尊傀儡戏为「戏头」的情形;不同的戏班在同一地演戏,必得傀儡戏先起鼓,其它剧种才可随后演出,绝不敢造次,这是戏剧界的「江湖规矩」。台湾俗谚:「还没傀儡锣」,用在日常生活中即表示,事情还没正式开始,其他人不能乱来(先做)。台湾南部傀儡戏并且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大戏」。从这些现像中或能看出傀儡戏与中国戏剧发展上的一些关系,「中国近代戏曲源出于傀儡戏和影戏」之说,不只是学术研究上的推论而已,恐怕还有几分真实。

中国傀儡戏和影戏至宋代发展到极盛,并且普遍流行于民间,不再只是皇宫贵族的娱乐,之后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变迁,流传于中国各地,而影戏多在北方,傀儡戏多在南方,却是为何?颇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