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哪一个经方对应“藿香正气水”?

哪一个经方对应“藿香正气水”?

时间:2024-05-01 14:46:47

相关推荐

哪一个经方对应“藿香正气水”?

《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从黄帝内经和吕氏春秋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夏季白天时间很长,夏季容易耗散精气,那么饮食方面当然也需要清淡,如果饮食辛辣,那么得夏季气候相助,就会更加耗散精气,不利于养生。

那么夏季这么炎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调早已成了生活的必备品,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空调,当夏季在外面太阳照射下,人体身热出汗,以出汗的方式来使自己能够散热,当然如果外界温度太高,人体无法耐受就容易产生日射病也就是中医说的中暑,中暑应该是热证,怎么我们夏天经常喝的却是藿香正气水呢?而藿香正气水治疗的是寒湿之证,那时因为现代人经常在夏季吹空调,空调是风寒之源,夏季炎热人体毛孔处于打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到风寒之气侵袭,产生这种阴暑之证。

那让我们来看看暑热之气如何耗伤人体,表现为什么吧?

《万病回春·中暑》: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下月有四证,伤寒、伤风,脉证互见;中暑、热病,疑似难明。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

《万病回春·霍乱》:藿香正气散:治四时不正之气、寒疫时气、山岚瘴气、雨湿蒸气,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风吐泻,中湿身重泄泻,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饮食积滞,复感外寒,头痛憎寒,或呕逆恶心、胸膈痞闷,或发热无汗者,并皆治之。

藿香二钱,紫苏、陈皮、厚朴、半夏、白术、茯苓、桔梗、大腹皮、白芷、炙甘草各一钱(一钱=3g)

方解:(本方证乃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清浊不分、升降失常所致,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和中理气。方中藿香既辛温解表,又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升清降浊,理气和中,为君药。紫苏、白芷皆辛温芳香发散之品,助藿香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为臣药。半夏曲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厚朴行气化湿除满;陈皮理气燥湿和中;大腹皮下气利水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化湿,以助脾运;桔梗宣肺利膈,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姜、枣调理脾胃,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伍,使风寒外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症自愈。)

上面就是万病回春一书中的介绍,说的是暑热伤气,人体气血之源就是脾胃,所以此时脾胃之气最容易受到侵扰,脾胃虚就容易产生水湿,首先是因为夏季热导致津液耗伤,那么人体自然就想要摄入更多的水分,但是脾胃气虚就不容易运化水湿,那么就会在体内堆积寒湿。

此时人体正气虚,再受到空调风寒之气,那么人体就容易产生类似感冒的症状,这就是阴暑的产生,在此处用到了藿香正气散,那么今天说的经方兄弟是谁呢?答案揭晓:葛根加半夏汤。此方出自于伤寒论:

《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一两折合成3g为常用量)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空调病也就是阴暑证的主要症状因各人的适应能力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表现为畏冷不适、疲乏无力、四肢肌肉关节酸痛、头痛、腰痛)

那么这个方在伤寒论中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了,当人体有脉浮,头痛,肩背僵硬,不出汗,怕风发冷,恶心呕吐清水,这时候就可以使用葛根加半夏汤了。那么此时需要注意的煎服法是先煮葛根和麻黄,因为葛根作用是解肌退热,生津。麻黄是辛温解表,发汗利水之药。所以需要先煎削减耗伤津液的作用,保护汗液丢失,去除风寒之邪。中医说汗为心之液,保护汗液就是保护心液,汗液出的越多,越容易产生心悸心慌之证,所以先煎也是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古人虽然没有现在的科学技术,但是医疗实践却是真真实实的。

Read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