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张若昀自曝童年阴影:被原生家庭PUA过的人 该如何疗愈

张若昀自曝童年阴影:被原生家庭PUA过的人 该如何疗愈

时间:2020-07-04 11:34:20

相关推荐

张若昀自曝童年阴影:被原生家庭PUA过的人 该如何疗愈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来自张德芬空间 00:00 13:28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本期主播 | 精灵

郑渊洁在他的着作《智齿》中,写到一个小女孩被同学冤枉偷钱,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喊父母来”,老师大吃一惊。

记得当时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在上学,觉得很神奇,因为大多数孩子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第一反应都是:不要让大人们知道。

结果一个宿舍的同学说,很正常啊,我从小到大有什么问题就会去找我爸妈,我现在都会经常和他们聊我平常生活遇到的事情,他们也会很温柔而且耐心地听我说,给我提建议,就像朋友相处那样。

难怪我这个女朋友总是给人以阳光开朗的印象,班上男生背地里都封她为“正能量女神”,为人仗义又招人喜欢,和同性的关系也处得很好。

后来听说她在婚姻上不太顺,以为她会受到影响有所变化,结果在同学会上见到她,还是那种大气爽快的模样,提到前夫只是说事随境迁,时移世易,有的人走啊走的就散了。

当一个人从小得到的爱足够让他的底气充沛,即使他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挫败,也会各方面总结原因,找到根源,而不会一味地自怨自艾。

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生,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家”一致都很重视,家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存在,自古就有“家和万事兴”的说法。

但是另一方面,因为中国传统家文化中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天地君亲师”,使得家族长辈有着至高的权威。

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常常遇到自我独立意识与权威感很重的父母意识的冲突,这也就是萨提亚关于“原生家庭”的概念一引入国内,就受到大家认同和接受的缘故。

萨提亚提到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中,沟通是隐晦的、猜测的、不核对的,不一致的。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的着作《为何家会伤人》中说到,声称最重视孩子的中国父母,实际上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

那些口口声声说爱我们的人,往往伤我们最深,还无处辩白。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有句名言:“我们最怕的不是身处的环境怎样,遇见的人多么可耻,而是久而久之,我们已经无法将自己与他们界定开了”。

因为身在其中,无法绕开又纠缠其中,对原生家庭离不开又逃不掉,那种无能为力的愤怒感,会让我们对父母怨气十足,认为自己所遇到的挫折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结果,甚至在豆瓣上有一个“父母皆是祸害”的小组。

这种归因模式,导致原生家庭在我们心里,成为我们不幸或者痛苦的来源,很多人会认为阻断自己和父母的情感联结,不再认可父母的行为模式,就能够开始自己新的人生模式了。

实际上,这是一种假性脱离,我们的行为模式仍旧深深烙印着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关键时刻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模式,那么是否一生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创伤了呢?

从意识层面与原生家庭剥离

《庆余年》中男主角范闲的扮演者张若昀,为人低调有内涵,很少有人能从他淡定自若的外表看出这个孩子曾经在童年时候受过那么多创伤:父母离异,母亲出国,父亲再婚,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母亲七八年才见一次面,而父亲更像一个浪荡在外的游子很少有时间来关注自己这个儿子。

幸而爷爷奶奶的全心抚育让张若昀不缺爱,可是他还是心心念念着父母的关怀,曾在凌晨写了给父亲的微博又秒删:“我从前总有一个幻想,什么时候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世界,邀请你来;寒冬腊月的外面下着雪,咱们把着窗子涮着锅,几分辛苦几分运气,我们说说这生活~~然后你咂着杯酒,笑说那些老故事,当年也是如何如何~~你人品如何如何~~”

小时候的张若昀曾因为家庭的缘故,内心十分孤独,他后来成名接受采访说:“孤独就是孤独,过去了也就接受了,不要老去想它就好像在责怪某件事。”

即使受到这么多来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张若昀还是长成了一个开朗通透的男人,他和妻子唐艺昕的爱情是娱乐圈难得一见的清流,并没有因为父母的缘故变得偏激,对婚姻的认知走到一个极端。

当他谈及父母曾经的婚姻,云淡风轻地说出:“我的父母在一起时,也没觉得将来要分开”。

或许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我们无法改变那些既成事实的因素,才能去自我反省:我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中那些不好的影响。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来自己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念,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用认知疗法代表人物贝克的话说,就是“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要想改变我们的人生,就要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将自己的意识与原生家庭剥离开来。

从行为模式上与原生家庭的剥离

我们的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个性,以及人格成长、人际关系还有管理情绪的能力,我们总在不知觉的情况下,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在自己的人生总是反复遇到相同的问题和难关。

有的人发誓绝不要活成自己父母的样子,长大之后绝望地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由于长期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已经和父母一模一样,更可悲的是,即使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不知道从何改变。

我们说认识到问题存在的时候,是好的开端,可是仅仅只是认知到,行为赶不上意识时,那种无力感和信念崩塌甚至会毁掉一个人的意志。

所以常常听到有心理咨询者感叹:我原生家庭太糟糕了,我走不出来。

首先,我们必须要有经济上的独立,只有经济上的独立才能成就人格的独立。

想要自己不受别人思想的控制,就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当一个人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并且能养活自己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是很坚定的,同时不再自怜自艾困于以往的情绪沮丧中。

我们在追求经济独立的同时,就是与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结的过程,不再仅仅囿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外界很多新鲜的理念,能够帮助我们重建感情观,价值观,人生观。

其次,自我成长的第一步是接受原生家庭的现状。

阿德勒说过:“决定我们现在的不是过去的那些创伤,而是经历创伤后自己对自己的诠释。”

如果父母没有给你做个好的榜样,你要告诉自己,不是自己的错,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是这世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和关系,自然也就不会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父母有父母的不得已,他们也有他们的需求缺乏造成的心灵黑洞。

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来为自己建构一个好的人生,以至于也没有给予你正面的影响。

事物也分成两面性,那些对我们造成创伤的原生家庭问题,如果拿来当做反面教材,父母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尤其要注意。

暂时将自己抽离出来,不要用他们孩子的身份去看待父母,而是用一种局外人的眼光,客观地分析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深陷到这种恶循环的家庭关系中的。

只要这样,你才能在自己以后的人生中,避免进入到同一个恶循环中。

第三,真正成熟的人有着明确的心理界限,无论社交还是婚姻家庭,都要把握自己的尺度,就算再亲密的关系,也不意味你能代替他们帮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

有的人即使经济独立,在工作生活上表面上也能独立了,还有自己的爱人家庭,可是原生家庭中那些不好的影响仍旧在暗流涌动。

只有当自己建立起清晰的心理界限,才能明白我们无法去当自己原生家庭的救世主,不要反复将自己已经清醒的意识又重回那种让你窒息的状态中。

成长的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能够建立明确的自我意识,不再畏惧长辈的权威,可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不再试图去解决父母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父母之间的情绪问题和矛盾冲突是他们之间的事。

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识,从现在开始,你未来的人生走成什么样,需要我们自己对自己负责。

而你所需要的一切力量都在你的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清晰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儿童的人格教育》,【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彭正梅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自卑与超越》,【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曹晚红翻译,汕头大学出版社,《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美】维吉尼亚.萨提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美】朱迪.S.贝克,张怡等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倾城之恋》,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