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揭秘成吉思汗与全真教道士丘处机之间的一段渊源

揭秘成吉思汗与全真教道士丘处机之间的一段渊源

时间:2022-12-24 14:15:40

相关推荐

揭秘成吉思汗与全真教道士丘处机之间的一段渊源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暮年成吉思汗年老体衰,他闻听“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有养生长寿秘诀,便派人下诏请丘处机前往汗帐,想向他讨教长生之术;丘处机欣然应命,率领门徒不远万里前往西域大雪山,向成吉思汗进谏治国之本。

丘处机生于1148年,山东人,自号“长春子”,曾拜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为师,是著名的“全真七子”之一。12,他成为全真教第五任掌门。当时,由于战乱纷繁、民生疾苦,很多人为寻找心灵寄托纷纷加入全真教,全真教在北方声名大振。而年届七旬的丘处机鹤发童颜、碧眼方瞳,于是外界纷纷传说他精通“长生不老之术”和“治天下之术”。这些传言也传到了率军西征花剌子模国的成吉思汗耳朵里。此时的大汗已是耳顺之年,感到精力日衰、老之将至,身边人又向他进言:丘处机行年300余岁,肯定有长生之术。这样的神仙应该赶紧请来。于是,12,成吉思汗写下一封言词谦虚、恳切的诏书,派刘仲禄前去邀请丘处机。

起初,接到诏书的丘处机颇感为难,全真教一向主张清心寡欲、清静无为,不希望与乱世的政治有任何瓜葛。为此,他曾先后拒绝过金和南宋的邀请。但丘处机审时度势,认为蒙古统治者很有可能一统天下。为了全真教的发展,他最终决定应诏。同时,他也想借机为民请命,劝蒙古大汗少杀无辜。

12初夏,丘处机终于到达了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见到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见丘处机果真是仙风道骨,十分高兴,便开门见山地向他讨要长生之术和长生不老药。丘处机显然早有心理准备,他说:“世界上只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短命之人皆因“不懂卫生之道。”而卫生之道以“清心寡欲为要”,即“一要清除杂念,二要减少私欲,三要保持心地宁静。”

汗打猎射杀一只野猪时突然马失前蹄,可野猪却不敢扑向成吉思汗。事后,丘处机便入谏说:“上天有好生之德,陛下现在圣寿已高,应该少出去打猎。坠马,正是上天告诫陛下。而野猪不敢靠近,是上天在保护着陛下。”成吉思汗对此十分信服,告诉左右人说:“只要是神仙的劝告,以后都照做。” 成吉思汗过桥时,桥一下子被雷劈断了。丘处机便说,这是上天在警告不孝顺父母的蒙古人。于是,成吉思汗就诏告国人,听从神仙的指示,要尽孝道。丘处机还多次劝导成吉思汗,治理天下之术以“敬天爱民”为本,应该体恤百姓疾苦,保护黎民生命。

虽然丘处机开出的这些“秘方”并非成吉思汗真正所需,也没有完全得到他的认可,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的残酷杀戮。康熙帝曾对此赞道:“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到12春,丘处机已在成吉思汗身边呆了一个年头。由于不适应高原气候,加上思念故土,丘处机决定东归。3月,大汗依依不舍地与丘处机辞别,并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却遭到谢绝。于是,成吉思汗下诏免除全真教徒的赋税,并派人率骑兵五千护送他返乡。

归心似箭的丘处机仅用了4个月就走完了来时的路。成吉思汗也传来圣旨,询问他归途是否顺利、现在住得合不合适,并说:“朕常念神仙,神仙勿忘朕!”后来,成吉思汗又赐给丘处机虎符玺书,并命燕京行省将原金朝的御花园赏给全真教建造宫观。从此,丘处机得以弘扬全真教、广建道观,掌管天下道教,取得了相当于蒙古国国师的地位。凭着虎符玺书,丘处机还解救了大批中原人,使两三万被蒙古掠夺为奴的人重获自由。1227年,丘处机病死,时年79岁。他死后,弟子李志常接管全真教。

元太祖十五至十八年(1220~1223)间o邱处机应诏赴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o受到礼遇o命其掌管道教o在各地大建宫观o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在发展中o因不断侵占佛教寺院o宣传“老子化胡”之说o引起僧人不满o而导致元宪宗八年(1258)的僧道大辩论。结果全真道失败。宪宗诏令全真道归还侵占的寺院200馀处o又令道士落发o焚毁《老子化胡经》及其雕版。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o僧道再次进行辩论o全真道又以失败告终o诏令除《道德经》外o其他道经尽行焚毁o全真道遭到沉重打击。元成宗时o禁令渐松o全真道又见恢复。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o全真道相对削弱。入清以後更为衰落。

现存全真道的早期史料较多o《正统道藏》收有王重阳以及北七真的著作o教史有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p李道谦的《七真年谱》p《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p《甘水仙源录》等。但後期的史料较少。清人陈铭的《长春道教源流》和今人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对全真道的历史作了一些考证和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