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如果将这部日本电影放到现在 会删到只剩片头

如果将这部日本电影放到现在 会删到只剩片头

时间:2021-12-13 02:50:04

相关推荐

如果将这部日本电影放到现在 会删到只剩片头

闲人电影你应该是个艺术家

这段时间,有一则新闻令人痛心。

陕西靖边的58岁男子马某,用手推车将79岁的母亲,拉到废弃墓坑活埋。

为了隐瞒犯罪事实,马某谎称送母亲到甘肃亲戚家住几天,幸得老婆觉察到异常报案。

老母亲被活埋三天后,被当地警方挖出,紧急送往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抢救下,老母亲脱离了生命危险。

由此新闻联想到一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奖且豆瓣评分9.0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虽然不是活埋母亲,但也与此无异。

《楢山节考》的片名基本概括了电影的剧情,楢山是日本信州的一座山,节是习俗的意思,考意指考证,即考证“楢山节”这个习俗。

这个习俗就是当村里的老人到了七十岁时,就要被自己的儿子背上楢山,任其自生自灭。

表面是让山神庇佑老人的行为,实际是因为楢山土地贫瘠,粮食长期短缺,为了减少无劳动能力还占口粮的负担。

在楢山这里,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性,忙着死。

贫穷与落后是所有罪恶的来源,习惯和堕落是他们不知进取的根本,影片如此大尺度地揭露人性的丑陋面和罪恶源,堪称大胆。

试想一下,如果将这部日本电影放到现在,会删到只剩片头,因为片头是山景,其余都是生活的挣扎和人性的险恶。

《楢山节考》主要围绕的是树墩家阿玲婆的故事。

阿玲婆今年69岁,腿脚利索、牙齿结实,下田种地、下厨做饭、缝缝补补,样样拿手且不拖拉。

这在他们村子里,可是件丢脸的事儿,能让阿玲婆一家人抬不起头来。

阿玲婆暗自决定在今天冬天上楢山,不然家里的某位成员,就会因多了自己这份口粮而饿死。

只不过,在她上山之前,她心底一直有四件事羁绊着她,令她放不下,也不安心。

一是四十五岁的长子辰平,自前妻去世后,至今未能娶妻;二是二十岁的长孙袈裟吉总是在村里人面前嘲笑自己的牙齿坚固;

三是袈裟吉的媳妇阿松好吃懒做,还经常偷粮食接济娘家;四是三十五岁的次子利助从未与女性巫山云雨过。

大儿子的困境好解决,阿玲婆托人在隔壁村找来了寡妇阿玉。

一番交谈后,辰平便与阿玉结成了夫妻,一起为这个家操劳,阿玲婆也把自己抓鱼的手艺传给了阿玉。

身体硬朗,牙齿坚固的问题也不算难题。

阿玲婆先用石头砸,未见成效后,跑到石井边,往井沿上磕,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总算掉了两颗牙。

孙媳妇阿松的问题,虽然棘手但架不住阿玲婆的老谋深算。

阿松是雨屋家女儿,而他们家是村里的偷窃惯犯,村里人早就不待见他们,计划在晚上把他们一家人活埋,以绝后患。

得知此事的阿玲婆,趁着阿松不知情,叫醒了正在熟睡的她,让她带些马铃薯给娘家人吃,之后一道被活埋。

二儿子利助的问题比较难办,因为他有体臭,所有人都嫌弃他。

可是看到二儿子饥渴难耐时,经常半夜跑到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对着白狗行苟且之事,阿玲婆就如百抓挠心。

为此,她不辞辛劳、费尽口舌,总算劝动了不嫌弃二儿子利助体臭的老太婆,与利助进行鱼水之欢。

待到所有的问题都圆满完成后,阿玲婆开始让大儿子辰平背自己上楢山。

尽管心里有千万个不情愿,辰平依旧得这么做,一来这是村里的习俗,没人敢违背,二来如果不这么做,家里就熬不过这个冬天。

上山的路上,阿玲婆一路无语,辰平的心情被低落、失意填满,尤其是看到山上一堆堆的白骨后,心痛更是无以言表。

可是,纵有万般不舍,该做的还是得做,为母亲选择了一块空地后,在母亲的催促下,辰平无奈地走下山去。

这是《楢山节考》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了人生会经历的八苦之劫,即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谁都不可违背此规律。

只不过,在楢山脚下这个贫苦的山村中放大了人一生中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放不下。

生苦,即一脱离母体便要经受世间的寒冷与灼热。

如在这个落后的山村里,刚出生的孩子,若是男婴,便丢弃荒野,若是女婴,就随手卖掉。

别以人伦道德和法律制度来约束,因为这个根本没有法制这一概念,所有的规则皆由当地人辈辈相传而来。

老苦,即身体衰竭,行动不便。

如老人们到了七十岁就要被背上山,就算还未到七十岁,如果身体抱恙,子女仍旧不会喂他们一口吃的,以免浪费。

亲情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传宗接代的纽带,没有感情维系,更不会讲究尊老、敬老。

病苦,即大大小小的身体、生理、心理疾病。

如村里的环境是恶臭与肮脏并存,蛇虫和鼠蚁一窝,简直是疾病的天堂,很多老人都因此被头疼脑热困扰。

一般情况下,老人生病后,他的子女不会去医治,而是急忙准备棺材,等待他们归西,没一点人情味可言。

死苦,即肉体死亡。

如那些被背上山的老人们死后,尸体会被乌鸦、豺狼等野兽啃食,致使楢山上白骨累累,到处都是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

爱别离苦,即与有感情的人或物分离。

如辰平的父亲曾不忍将自己的母亲背上楢山,被十五岁的辰平用猎枪打死,埋于西山。

辰平对母亲很孝顺,在母亲要求上楢山时,辰平几次拒绝,但拗不过村里的习俗和母亲的执着。

辰平和村里人活埋了雨屋家的老老少少,包括袈裟吉的媳妇阿松,即使儿子袈裟吉哭得死去活来,大喊着“不要”,辰平依旧无动于衷。

怨憎恨苦,即利害冲突,两不相容。

如袈裟吉对奶奶阿玲婆瞒着自己骗阿松回家致死,以及父亲辰平当着自己的面,将阿松活埋一事耿耿于怀。

电影结尾处,他又带着一位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蛀虫老婆回家,以示对长辈们的报复。

求不得苦,即想要得到某一东西,得不到;想要谋求某一位置,谋不到;总想拥有一切,不知足。

如丈夫为了祈求邪神原谅祖上的过错,在临死前要求妻子阿枝和村里的男人轮流过夜。

阿枝应允了丈夫的遗言,可唯独嫌弃利助,这令利助大为恼火,一气之下跑到田里糟蹋刚种下的水稻。

放不下苦,即人、物、尊严、制度等实体和虚体的东西不愿舍弃。

如阿玲婆家的邻居老头到了该山上的年纪,被儿子背上了楢山,当儿子走后,他不想就此了结一生,偷偷跑了下来。

让他们承受八苦的原因,在于盲。

“盲”字拆开来看,一个“亡”一个“目”,意思是死掉的眼睛,而让他们看不见的原因是贫穷与落后。

他们生活的环境是绵延无尽的大山和偏僻的郊区,把外界的一切都阻隔在群山与偏僻之外。

知识,进不来;信息,进不来;法制,进不来;观念,改不了;行为,改不了;眼见,改不了。

盲,是法盲。

村里人自行定夺,随意处死有偷窃习惯的雨屋一家人,实则是为了瓜分他们偷来食物,因为今年不好过,要找一个人来牺牲。

盲,也是文盲

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一次学习的画面,村里人的日常就是种地、上山、吃饭、睡觉,白天黑夜都在为生理需求忙碌。

而且根据剧情分析,村里的孩子一出生就面临人生八苦中的生苦、死苦以及求不得苦,由此可见,他们不可能接受教育。

他们三观的培养全部依赖于上一辈人的言传身教,那些迂腐的观念,偏激的思想,落后的文化都会长时间存在他们的脑子里。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蛀虫似的的村民,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学习新的思想,去接触新的知识。

盲,更是心盲

由亲生的子女将已经到了70岁或接近70岁的父亲或母亲背上山,供奉山神,不管他们的愿意与否,也不在乎他们的身体是否硬朗。

这样看起来是为了尊重传统,实则是为了生存,为了能活得更久一点,只能淘汰掉生产能力退化的老人。

这是发生在电影里的事,从未想过会在现实上演,可一件件寒心的新闻都在告诉我们,人性远比眼见的险恶。

因为真实世界从来不是一尘不染的净土,相反是一片腌臜泥泞的沼泽,更是一片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