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点评文章魔鬼训练1:关于爱的思考简答 |“母爱到底是什么?”

点评文章魔鬼训练1:关于爱的思考简答 |“母爱到底是什么?”

时间:2022-05-30 18:25:32

相关推荐

点评文章魔鬼训练1:关于爱的思考简答 |“母爱到底是什么?”

按:参加李老师魔鬼训练营即文章点评活动,为期三个月,读文章、得点拨、转视角、写点评,不亦乐乎!

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多本专著。

关于爱的思考简答

一、理解

1.母爱不是时空下的“陪”而是心理层面的“伴”。

关于陪伴。母爱或者子女爱,首先做到有行动的“陪”,意味着占用自己时间精力,专门安排时间利用空间表达自己的爱,这是外在的,可见的,自己努力可以做到的,已经不容易。但是更需要的是,有心理层面的“伴”,意味着要关注对方的需要,成为伙伴,感受是一伙的亲切,是内在的,不可见的,自己努力还要对方认可的,实属困难。因为难更有价值和意义。

2、母爱不能泛滥而必须适当约束。

关于适当。爱的给予如同提供水源浇灌花草,给一桶水可以解渴救命,给汪洋大海会要人家命。泛滥的爱是不看对方需要,自私的发泄自己情感,实际有着道德绑架味道。适当的爱如恰当的饮水,关注对方饥渴度,少了不解渴,多了难呼吸,母爱尤其慎重。

3、母亲不爱自己时所给予儿女的必定不是母爱。

关于自爱。爱好自己才有体会如何促进心智成长,如同派克说的爱的本质是“促进心智成熟的意愿”,恰似自己积弱积贫何以帮助他人。自爱不是自私,而是自省、自觉、自悟,即觉察如何成长。只有亲身体验过成长的酸甜苦辣,才会真实体会别人需要。

二、思索

什么是爱、母爱、爱情?您在生活中哪些只是假“爱”“母爱”“爱情”之名?

1.爱是促进心智成熟意愿,为了彼此活的精彩又有意义的高级情感,不仅看行动,还看有无有益对方。爱唠叨爱提醒别人失误,看似为了对方好,避免再次犯错,其实如同火上浇油,伤口撒盐,在对方充满剧烈情绪状态下,所有理性话语都是狗屁,这就是自以为是的假爱。

2.母爱是无条件爱,以孩子独自成长为目的,时刻警惕控制之爱、无聊之爱、利益之爱,做好信任孩子随时放手的心理准备。担心孩子遇到困难不知所措,认为孩子还小不给于尊重,急于替代孩子决定他自己的事情,坚信我养你小你就该养我老,统统属于假母爱。

3.爱情是浪漫高级情感,人际关系最密切形式,特点是心甘情愿,乐意付出,傻里吧唧,飞蛾扑火。爱情具有派克所言爱的本质,有益于双方心智成长,否则过了保鲜期就完蛋。仅仅生理需要的爱情,无聊打发时间的爱情,过于重视眼前利益的爱情,属于假爱情。

三、尝试对于假母爱咨询

尝试着对如下四个基本操作进行“联想”:面质、澄清、解释、修通。

1.面质。每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你说总是生气,会告诉他要努力学习,只要用心了考不好才能接受。你觉得只要努力了考不好也能接受,那么凭什么判定这次考试不好就是没有努力呢,究竟话语权在谁那里?我们嘴里说爱孩子,但是这样的指责是发泄自己情绪呢,还是能帮助孩子呢?

2.澄清。探讨爱和母爱的定义。爱的本质是促进对方成长,用他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帮助他,让他用适合年纪的行动的方式做事情,爱意味着付出有效,付出适当,重在关注对方的需要。母爱既要无条件关心身心健康,也要尊重孩子个人感受,以有利于孩子心智成熟为目的。

3.解释。母爱不是发泄情绪,不是讲道理,不是自以为是,不要把孩子看做物品任人摆布。母爱需要观察孩子需要,首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多听取孩子意见和内心想法。

4.修通。生活中记录案例,对照案例检查是否真正理解了爱的定义,以及用自己内心语言理解了母爱。

今日作业:

一、对以下三句话,大家如何理解:

1.母爱不是时空下的“陪”而是心理层面的“伴”;

2.母爱不能泛滥而必须适当约束;

3.不爱自己的母亲所给予儿女的必定不是母爱。

“爱的艺术”班学员可以为大家在《心理健康的圣经》找到参考答案。

二、思索:什么是爱、母爱、爱情?您在生活中哪些只是假“爱”“母爱”“爱情”之名?

三、有咨询经验的学员可以尝试着对如下四个基本操作进行“联想”:面质、澄清、解释、修通。

李克富|“母爱到底是什么?”

希望大家能看懂这张图。

看了《“母爱”不是“爱孩子”》之后,一位学员问:既然“母爱”不是“爱孩子”,那么“母爱”到底“是什么”?

对咨询师而言,在我看来这是个非常典型的有问题(problem)的问题(question),就想启发她。

我说:在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想先了解您是否知道“爱”到底是什么,否则的话,即使我告诉您“母爱”到底是什么您也不会明白。——连“爱”都不知道,怎么可能知道更为具体的“母爱”呢?

看着她一脸茫然,我知道启发未见效。

问:在您看来,“爱”是什么?“母爱”到底是什么?“爱情”呢?

她翻了翻教材,嘟囔道:“爱”和“母爱”书上没讲,但社会心理学说“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我喜欢这种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去查书的学生,我讨厌不懂装懂、信口开河。能够如此迅速地找到答案,说明她对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是喜欢且下过功夫的。基于此,我指定先她去读派克和弗洛姆著作中有关“爱”和“母爱”的专门章节,然后再找我。

昨天下午她信心满满,非常轻松地开口便告诉我:“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的意愿”(派克);“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弗洛姆)。还特别跟我说,当她看到“母爱的本质就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而这便意味着要想让孩子离开她”(弗洛姆)时,才知道我在课堂上讲的“天下所有的爱都是希望在一起,而唯独母爱是为了分离”竟然源自经典名著。

精心准备过就是不一样。就“爱”和“母爱”到底是什么,她已非常熟悉。

此时,我知道该对其引导了。

问:我们掌握了诸如“母爱到底是什么”这样的知识,目的是为了什么?

答:用啊!

问:一个不知道“母爱到底是什么”的母亲,会不会给孩子母爱?

答:当然会。

我告诉她,其实在门诊上我们见到的,都是那些根本就不会为孩子提供母爱的母亲,但她们却口口声声说自己给孩子的是母爱,而我们掌握“母爱到底是什么”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够识别开“母爱不是什么”,比如母爱不是时空下的“陪”(而是心理层面的“伴”),母爱不能泛滥(而必须适当约束),不爱自己的母亲所给予儿女的必定不是母爱,等等。

这张图值得深思!

在处理亲子关系过程中,一个心理咨询师的重要任务或技能,就是让已经成为求助者的母亲领悟到,多年来自己对孩子的辛苦付出,只是假“母爱”之名!

这个过程绝非轻而易举,需要不断地面质(confrontation)、澄清(clarification)、解释(interpretation)和长时间地修通(working through)。

最后跟学员分享了我的经验:当面对一个深受亲子关系困扰的母亲时,足够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能够让我迅速识别出来她的哪些行为不是母爱的表达,而只有凭借着我还算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让她领悟到母爱是什么,并进而在生活中知道自己不该对孩子做什么,又该做什么!

很多时候,我会向那些人格健全的家长们直接推荐去阅读《少有人走的路》和《爱的艺术》。事实证明,这给他们省下一大笔钱,对我当然也省了很多麻烦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