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类风湿性关节炎

时间:2023-02-10 05:15:10

相关推荐

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类风湿性关节炎

赵东奇 副主任医师 松原市中医院 推拿按摩科

桂枝10g、赤芍10g、白芍10g、知母10g、防风6g、防己6g、苍术10g、白术10g、秦艽10g、虎杖10g、川牛膝10g、青风藤10g、鸡血藤10g、蜈蚣3条、制南星6g、白芥子6g、桃仁10g、红花10g、炙甘草3g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治疗

痰浊瘀血既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且痰浊和瘀血一旦形成,又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因此痰浊瘀血可说是贯穿类风湿关节炎整个疾病的始终。而既然痰浊瘀血能痹阻经络,损害筋骨关节,导致关节肿大变形,肢体僵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便应重视化痰祛瘀法的应用。如《叶选医衡》所云“若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即当易辙寻之,宜降火清热豁痰为主,参以通经活血,疏散滞邪之剂,安可全作三气治哉。"此外还应注意调畅气机,如明·方谷《医林绳墨》所言“治痹莫贵于行气",如此气行则津血得以运行,痰瘀也就无以化生。金氏依其长年临床实践经验,指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肿胀疼痛多属痰、瘀所致。关节肌肉肿胀局限或有皮下结节者属痰,化痰消浊常用僵蚕、南星、白芥子:疼痛部位固定日久不愈,骨节僵硬变形者属瘀,活血化瘀常用桃仁、虎杖、苏木、炮山甲、地鳖虫等。周仲瑛认为即使是痰瘀痹阻型的痹证,仍应审察两者的偏盛而用药。痰盛者肢节肿胀僵硬,重滞麻木;而瘀盛者则是骨节刺痛,强直畸形。祛瘀活血可用《类证治裁》的桃红饮,酌加穿山甲、地鳖虫、姜黄、乳香、没药;化痰通络则可用《和剂局方》的青州白丸子。另外,风痰可加僵蚕,寒痰可用白芥子,热痰则改南星为胆南星,如果关节漫肿且有积液,尚可加用小量控涎丹祛痰消肿。若痰瘀痼结,深伏血络,则非借虫类药不足以走窜入络,搜剔逐邪,依可辨证选择应用,但需谨慎掌握,密切观察,量不宜重,以中病为宜。朱良春亦认为虫类药不仅具“虫蚁搜剔"之性,且含动物异体蛋白,因此对机体的补益调整有其特殊的作用,常妙用之。痰甚者重用僵蚕配半夏、白芥子、天南星;瘀甚者常用地鳖虫配桃仁、红花;痰瘀胶结者首选蜈蚣、全蝎、水蛭、僵蚕、地鳖虫等,并常配伍天南星、白芥子。陈湘君在治疗正虚痰瘀证型的患者时,使用大剂量活血化痰药。其常用的活血药为莪术、徐长卿、落得打、苏木、扦扦活等,而化痰药则为制南星、僵蚕、白芥子、露蜂房等。也常应用虫类药,但在运用虫类药搜剔络道之瘀时,应注意:(1)大凡虫类药皆属破气耗血伤阴之品,故切记不可过量、不宜久服;(2)虫类药多性燥,使用时须配以养血滋阴的白芍、女贞子、枸杞子、丹参、生地之品以制偏胜;(3)体弱经来量多,血虚肾亏者须慎用,切勿犯下虚虚之戒。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诸多体会:(1)痹证之为病,乃外邪入内,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致,且易化火伤阴,一般病程较长,寒热互见,虚实挟杂。(2)头眩短气上焦痹,温温欲吐中焦痹,脚肿如脱下焦痹,又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热多则红,因此,风、寒、湿、热、痰、瘀俱有,上中下焦皆病,经络脏腑均涉及。(3)治疗痹证单用寒药恐湿凝不去,单用热药则热邪愈盛,伤阴更剧,而致气阴俱伤。阴液受损不能滋,因滋阴补虚恐恋邪不去。风寒湿热四邪俱有,却不能过用逐邪药物,恐伤正气。应用平补平泻又则逐邪不动⋯⋯。(4)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为主药,善于温经通脉,调合营卫。巧妙之处在:,于知母一味,性苦寒而质不燥,既能清气分实热,又可清肾经虚火清热不伤正,滋阴不恋邪。附子行药势,为开痹之大剂,防风祛风除湿,白术健脾补虚,燥湿除痹。桂枝、芍药、知母、甘草合用,养阴清热,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气,和血脉,利湿消肿。麻黄芪、附子、桂枝合用,温阳散寒、祛风止痛。生姜、甘草和胃调中。全方寒热并用,各有所宜,清热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但仍以温阳祛湿为主,并发散风寒,行痹止痛。临床应根据病情,适当加减。(5)患病时间长,病情重的顽固性痹证,仅用植物类药物恐嫌药力不够,需加全蝎、蜈蚣、乌梢蛇、白花蛇、蜂房、僵蚕等血肉有情之品,搜邪通络。还可加活血药,以求血行风自灭。(6)本方在《金匮》中用作汤剂,临床可以汤散并用。急则汤剂,缓则散剂。因麻、桂、附烈性之品颇多,服之过多过急,可引起不良反应。又本病多是慢性疾患,散剂较汤剂服用方便,尤适于煎药不便或长期服药者。

陈湘君常用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认为本病既是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又为全身属虚(卫气、肝脾肾亏虚),局部属实(寒湿、湿热、痰瘀),治疗上便应治病求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其治疗原则有三:分期论治、重视扶正、内外合治。其将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活动期分为气虚寒湿与气虚湿热两种证型,前者采用“益气温阳”内服方及“温阳散寒"熏洗方,后者用根据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三妙丸加减而成的“益气清络饮内服方"和以清热利湿为主的外洗方。在本病的缓解期,其认为应重视补益肝肾,若为顽症则加虫类通络,共分为三种证型:肝肾不足者,以六味地黄丸加血肉有情之品;气血不足者,以独活寄生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正虚痰瘀者,则以大剂量活血化痰药治疗。根据其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所出现的关节疼痛、麻木、重着、肿胀、僵硬、部位固定等症状类似于着痹,故认为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与本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甚至于转归均有密切联系;又因本病的病程漫长,需长期用药,而不论西药或长期使用祛风散寒的中药,皆易伤脾胃。因此,保护脾胃功能不但有助于疾病的恢复,也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在治疗本病时可酌情运用健运脾胃之法。另外,外治使用熏洗法,具使药力直达病所,及减少内服药用量以顾护胃气两大优点,故常用之。金氏认为湿邪不但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且贯穿病程始终。治疗时本着先表后里、先清后温、先攻后补、先常后变的原则,按疾病的不同阶段重点辨治。在疾病初起或急性活动期,病势较浅,其临床观察到本病与一般风湿病不同,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汗、少汗或汗出不爽,并有得汗后疼痛减轻的现象,还发现即使是较长时间服用麻黄、桂枝类药,亦极少有汗出过多的情形发生,故认为此时当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以开腠发汗为治,以期汗出痛减;因此若患者关节肿痛加重,血沉明显增快,只要无明显寒象,则可暂作热证论治,施以清热宣痹和络法,以抑制病势,缓解病情。而若患者表现为寒热错杂,如既有发热烦渴等热象又兼关节肿胀冷痛、畏寒喜温等寒象,则宜寒温并施,温清并用。在疾病缓解期,多数患者有关节冷痛,得温稍舒的表现,故在治法上应由清转温,治宜温经散寒。而当患病日久,出现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症状,则应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若出现关节变形、屈伸不利、肿痛难消,认为此乃风寒湿久羁,湿凝为痰,痰瘀胶结所致,宜化痰消浊,活血化瘀,并借虫类药搜剔窜透驱邪为治。此外,痰湿同源异流,湿性散漫,因此可见关节肌肉肿胀,散漫无边;当湿聚成痰,则可有患处肿胀局限,或有皮下结节等表现。临床可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运用祛湿法。其常用的化湿九法为:祛风除湿法、散寒祛湿法、清热化湿法、利水化湿法、化痰除湿法、化瘀除湿法、温阳化湿法、健脾化湿法,及用于部分继发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化湿生津法。然临床上仍可能有虽辨证无误,疗效总不如人意的情况,便应在辨证基础上酌加辨病用药,如穿山龙、徐长卿、青风藤、雷公藤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