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三节合一 不烧纸钱 清明节的历史演变

三节合一 不烧纸钱 清明节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3-09-13 00:41:48

相关推荐

三节合一 不烧纸钱 清明节的历史演变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子繇

暖风微雨的时节预示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来了。古人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时节,万物生长,清朗明净。我国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节俗,而在这之中清明节无疑又是特别之特别的一个节日。这首先在于清明节具有“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其次清明节的调性亦属特别,它一反欢乐祥和的节日常态而独独成为一个悲伤肃穆的节日。而最特别的一点则是清明节其实并非一个节日,而是融合了三个节日。

在清明成为一个正式的节日之前,它首先是一个节气,形成始于汉朝。清明时节正值早春三月,是一年中春耕春种的黄金时节,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清明节的真正兴起是在唐代,从那时起到今天,清明节的节俗经历了一个长久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但两大主流习俗却无外乎是祭扫和踏青。说到这两种节俗的由来,就要先提到一个与清明节气十分临近的古老节日——寒食节。

一、抱团取冷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融合,可将其戏称为“抱团取冷”。寒食节的节期紧临清明,汉代时将其定为清明前三日。寒食节早在先秦之时就已存在,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晋文公为纪念被焚而殁的介子推,下令每年逢介子推忌日要禁火吃冷食。但实际上民间的传说只可算是后来的附会,因为“禁火”之俗在周代便已有之。

那时的人们认为每逢三月初,天上的龙星初现于东方之时极易引发大火,所以民间就要禁火,因为不能生火做饭,所以就只能吃冷食,故名“寒食”。也有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源于先秦时人们换季改火的习俗。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由于每一个季节生长出的木材不同,所以取火所用的木材也要循季而换。在“新火”未到之前便要有一段禁火的时日。无论是附会传说,还是天象信仰,亦或是换季改火,总之寒食节在后世逐渐形成了禁火吃冷食和祭祀扫墓的习俗。扫墓之俗在唐代时更为盛行,朝廷考虑到官员回家祭扫的问题,便诏令全国开始将寒食并清明一起放假三日,后来又增至五日甚至七日,俨然一个黄金周小长假。唐朝大历十二年,朝廷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再加上后世禁火习俗渐衰,清明节便逐渐取代了寒食节在民间节日中的地位,人们渐渐只知清明而鲜知寒食了。

二、上巳节上巳节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它起于春秋末期,起初是在农历三月的上旬巳日,魏晋后改为三月三,但“上巳”的名称一直保留了下来。上巳节的节俗主要有三,一是祓禊,人们在这一日会去水边进行祭祀并于水中沐浴,以洗去污浊与秽气。二是招魂,到郊外或水边召唤亡亲的魂魄,同时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三是春嬉,在这一日,人们会到郊外踏青嬉游,这同时也是少男少女们艳遇与择偶的好时机。古代文人多利用上巳节春游的节日氛围来交游宴饮,着名的“曲水流觞”便是那时文人们偏爱的活动。上巳节的节期与清明亦十分相近,于是渐渐地,上巳节的祭祀与踏青春游的活动也融入了清明节的节俗之中。到了宋代,寒食、上巳、清明三节逐渐合而为清明一节。

清明节俗全国各地大同而小异,就拿节令食品来说,有些地方仍保有吃冷食的习惯。例如山东即墨地方的人会在清明节吃冷饽饽,而长岛地方的人也会吃冷高粱米饭。晋南地区的人在清明这天会做一个名叫“子福”的食物,所谓“子福”就是在白面大馍里包上红枣、豆子、核桃等,再盘成龙形在中间扎一个鸡蛋。“子福”用于祭祖,但完成祭祀仪式后就可以给大家分食。之所以叫作“子福”,便是取子孙有福之意。江南地区则有吃青团的习俗,将艾草汁混进糯米粉,再包进豆沙或莲蓉,用芦叶垫底上锅蒸熟。青团吃起来不甜不腻,带有一种清淡悠长的青草香。

三、古人的文明祭扫如今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就是上坟扫墓,现代人扫墓都以烧纸钱作为一项必要的仪式。集中祭扫焚烧极易引起大火而且对环境的污染很大,但很多人都认为焚烧纸钱是清明节由古至今的一项传统习俗,所以一直保持不愿改变。殊不知古人清明上坟其实是不焚纸钱的。

在现存的大量清修地方志中记载了不同地方的清明节风俗。纸钱祭奠自是上坟扫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但人们却是“上坟墓标纸钱”、“挂纸钱于先墓”、“挂楮钱于坟树”,并不见焚烧之举。古人清明不焚烧纸钱也有其原由,一是因为清明节继承了寒食节禁火的习俗,二是因为清明时节处于仲、暮春之交,正是万物孳繁的时节,在郊外点火焚烧极易引发火灾,所以将纸钱挂在墓旁的树枝上或压在石块之下,才是古人清明节的祭扫方式,而焚烧纸钱反倒是近代的做法了。

清明节祭扫的文化内核本就在意而不在形。在古时,若清明那日无法赶回祭扫便会向着家乡的方向进行遥祭。只要心中存有一份对逝者的牵念,时间、地点抑或形式其实都不是问题。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还未完全平息,值此特殊时期,我们不妨利用现代的文明祭扫方式,通过线上祭扫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一份牵念,也不失为对古人所留下的文明祭扫之风的一种继承。参考资料:《淮南子》《唐会要》《黄安县志》《松滋县志》《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清明节的民俗文化研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