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涨姿势!南通大学新生报到 来了两位56个民族之外的“穿青人”!

涨姿势!南通大学新生报到 来了两位56个民族之外的“穿青人”!

时间:2022-11-01 09:58:02

相关推荐

涨姿势!南通大学新生报到 来了两位56个民族之外的“穿青人”!

南通日报

-09-11

图为通大新生陈旷宇,他是我国“未识别民族”穿青人中的一员。

通大来了两位“穿青人”

这两天,南通大学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级新生,灿烂的笑脸、活力的面庞,在校园里交织成一曲青春交响曲。

今年南通大学共招收了来自于藏族、彝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254名学生,其中还有两位被列为56个民族外“未识别民族”的“穿青人”,分别是来自贵州六盘水的机械工程学院新生陈旷宇和来自贵州毕节的交通学院新生张小进。

陈旷宇:争取在南通发展下去

为了能够早些了解江苏的风光、适应学校的情况,9月6号早上7点,陈旷宇与父亲搭上了前往贵阳的火车。从贵阳再乘飞机到上海,再从上海转客车到南通。经过9个多小时的辗转跋涉,终于来到了让他魂牵梦萦的南通大学。

“茄子。”“耶!”9日上午,父亲为陈旷宇拍下了来到南通大学的第一张照片,他的身后,有着银光闪闪的“南通大学”四个字。“南通大学很漂亮!”陈旷宇站在校门口开心地比V,“我现在就把照片发给远在老家的母亲,有机会一定要接母亲来大学亲眼看看。”一直以来,南通大学对于陈旷宇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我从高二的时候就励志报考南通大学!”陈旷宇表示,“测控专业涉猎广泛,希望自己四年好好学习,争取在南通发展下去,有能力之后还要为社会、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自己的民族,许多人感觉很陌生,但陈旷宇却满是自豪。在56个民族中,并没有“穿青人”的记录,是我国“未识别民族”,这个民族的人原从广西迁移,受汉文化逐渐影响,后来到云南贵州区域和当地民族一起生活,由穿戴服饰为青色而得名。“尽管“穿青人”被国家定为‘未识别民族’,但是我们的身份证在民族一栏已经写上‘穿青人’。”对于自己独特的身份,陈旷宇每次都乐于向同学们介绍。

还有一位学交通工程的女生

和陈旷宇同是“穿青人”的女生张小进背着一个肩包,提着一只行李箱,带着父母满满的牵挂来到了南通。张小进学的专业是交通工程。站在学校门前,她思绪万千,“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情也很复杂,庆幸自己没有落榜,也很伤感离家太远,而且一路上自己一个女生还是有些害怕的。”张小进告诉记者,“但当我踏进校园,都是学长们热情的笑脸和周到的服务,我就深切地感觉到这里的美好,对家的想念也减轻了。”

新闻链接

【大山深处的“穿青人”】

“穿青人”,神秘的“庆五显”,傩戏是他们最独特的信仰。奇特的服饰,凝重的动作,原始的仪式......

分布在贵州黔西北地区的“穿青人”,早期被称为“土人”,清朝时被称为“穿民子”,后来因为他们穿着的衣服为青色,被称为了“穿青人”。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穿青人”人口大约为67万。

傩戏-脸谱。

穿青人的石瓦房。

关于“穿青人”的来源,学界普遍认同两种说法,一者认为发源于贵州的原生土着民族,二也可能是明朝随军迁徙至贵州的汉人的后代。

他们信奉山魈,把它作为图腾(山魈是猴的一种,也是传说中的独脚鬼怪),过去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到十五,“穿青人”都要由他们的巫师披上熊皮装扮成山魈模样,各村各户追逐驱赶瘟疫,装扮的一对青年男女要随行演唱。

【穿青人的传统服饰】

服饰与清代汉族服饰相近。

滚花边大袖衣。

“穿青人”妇女不缠足,喜穿细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脚扎青色绑带,穿三节衣,两节袖的滚花边大袖衣,拴腰带,戴大勾耳环,梳三把头。

穿青人服饰。

长期以来,穿青人保持了“衣尚青”的习惯,多以青、蓝二色为衣服主色,故世人便以这一特点为其命名,流传使用至今。

【穿青族的婚俗】

“穿青人”的“五显神”信仰,也是他们的一种标志。

五显坛。

“穿青人”每家堂屋里都设有“五显坛”,即在堂屋二梁上(或神龛)上供奉“坛箩”。“坛箩”,又曰“兜兜坛”,是以竹篾编织的如小兜形的悬壁,正下方用红纸书写“五显菩萨”的“神榜”。 “五显坛”可以看作“恩神”、“福神”,也是“一家之主”,所以穿青人家庭世世代代供奉“五显坛”。

祈请“五显坛”的庙祭,叫做“庆五显坛”,祈请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宗教祭祀,其形式为“每岁或间岁酿酒杀牲,延善歌舞者至家蘸禳,跳跃如演戏状”。

【傩戏】

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使我们的祖先总是习惯于借助这种神秘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美好愿望,辅之以歌舞,便是最初的傩戏。表演者古称巫觋、祭师,被视为沟通神鬼与常人的“通灵”者,表演时装扮上各种服饰面具,模仿与扮演神鬼的动作形神,借神鬼之名以驱鬼逐疫,祈福求愿。

傩戏面具。

祈请要演的戏,就是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也被俗称为“跳菩萨”。,穿青人的傩戏因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五显神”信仰的艺术形式,被贵州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戏,是“穿青人”的精神之舞。每年秋收过后,“穿青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庆坛”上。傩戏完整地表现了“穿青人”祖先们从事农业劳动的全过程和一些日常生活的情节。

千年傩戏贺新春。

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

驱鬼疫、祈吉祥,请神敬祖纳福,展现了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的风采。

傩戏师正在表演赤脚踩过烧红的铁块。

木雕傩戏面具。

今天的“穿青人”,尽管其表面文化特征(如服饰等)在部分地区已近于消失,但仍将“五显神”这一“能带来平安、吉祥、兴旺的信仰”保持了下来。

其风俗习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也基本被汉化,但传承至今的“五显神”信仰,凝聚着穿青人数百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成为“穿青人”个性族群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