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时间:2024-06-05 14:01:17

相关推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北宋·苏轼

【原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知密州。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把酒:端起酒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天上宫阙:此指月宫。《天宝遗事》记载:“明皇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 今夕是何年:语出《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琼楼玉宇:用美玉砌成的宫殿,指月宫。 不胜:忍受不住。

起舞弄清影:用李白的诗意:“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句是说起来在月光下舞蹈,清朗的影子也随人舞动。 何似:何如,怎么比得上。

绮户:雕刻着花纹的门窗。

长向:偏向。

此事:指亲朋团聚又正值月圆之时。 古难全:自古以来难得齐全。

婵娟:美好的样子,指月宫仙女嫦娥,此指月亮。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中秋词作,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外放无俚的茕独情怀。词中杂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并且自为排遣。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直接描绘的形象范畴,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溶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种思想蕴涵,是至为明显的。

苏轼一生,是以崇尚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纠葛当中的。尤其是每当挫折失意,则老庄思想上升,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这在苏轼一生中是数见不鲜的事。熙宁四年(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旋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日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地位。尽管他当时是“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饰深藏内心的幽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的私情,比起内忧边患的国势来,毕竟是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明确揭举。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诸家指出此处词意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迥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把见于《酉阳杂俎》诸书的月的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具象化。说入世不易,出世则尤难。言外之意仍是说得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尽管词的上下衔转处曾经表达自己顾影自怜、迳欲遐举之意。苏轼诗文中,很多貌似“出世”的内容思想,实质都是“入世”思想的反拨形式,本篇正复如此。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照无眠”者,当兼月照不睡之人与月照愁人使不能入睡这两层意思。“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浏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词人糅入人事,谓月圆时,月固无恨矣,而人不圆,见圆月转有恨。又进一步说:月“长向别时圆”,亦“应有恨”。“不应”与“何事”两者抵销,即见此正面之命意。这里把人此时的思想感情移之于月,对石曼卿诗语是发展,对上文月照无眠又是转深一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又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而来。知人之离合(“悲欢”包含其中),与月之圆缺(“阴晴”,谓月至中秋虽圆,亦有可见与不可见之时,与“圆缺”同等),实自古而然。(此处偏义于“合”与“圆”,故云“难全”)既知此理,便不应对圆月而感睽离,生无谓的怅恨。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这三句词意转折较大,而意脉仍承自上文。亲人间的欢聚既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两句据南朝宋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作者此后两年有《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诗云:“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四子”指友人舒焕、郑仅、顿起、赵杲卿),所向之祝长久、共婵娟者,更由亲人扩大到朋友了。下片词意三转,愈转愈深。不特意深,情更深,“但愿”二字,感人肺腑。

《水调歌头》中秋词,是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它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格调上,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在表现上,本词前半纵写,后半横叙。前半高屋建瓴,后半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古老神话传说、故事笔记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白描素写,人月双济。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生。笔势错综迥环,摇曳有力。布局上,本词上片凌空而起,入虚处似;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相萦,纡徐作结。豪宕中自有谨饬之致。词中,作者既揭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屏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心态(借用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作者的世界观并非是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本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赵毅)的韵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