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摄影名人佳作】 解海龙作品

【摄影名人佳作】 解海龙作品

时间:2020-07-20 02:20:17

相关推荐

【摄影名人佳作】 解海龙作品

1991年12月,河北省滦平县拉海沟乡大店子村,烤烤冻僵的小手,再继续上课。

1991年4月,河南省新县八里畈乡王里河小学孩子们生活十分艰苦,读书却很认真。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乡张湾小学,生活艰苦,苏明娟同学仍刻苦地学习。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李辛庄小学,山村小学体育课。

9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库依乡,上学路上。

1991年4月,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周七家小学,加拿大华人王华瑞老先生在报纸上见到“湖心”学校的报道,捐资42万港元,建了一所学校,孩子们高兴极了。

1994年4月,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路,只得3分2厘工钱。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南岩头村,全校师生。

1991年4月,河南省商城县苏仙石乡琉璃河村,14岁的姐姐杨永香把得到的救助款让给了11岁的妹妹杨永贵,妹妹激动地哭了。

解海龙:为什么是我拍“大眼睛”

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他拍的大眼睛女孩,并且对之十分明白:女孩眼睛里是山村贫困学童对上学的渴望,照片是希望工程的象征,还有很多人知道照片中的女孩苏明娟,因为这张照片改变命运,后来走出山村成了一名银行“金领”。

“大眼睛”拍于1991年,是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之一,他把这些反映贫困地区尤其是边老穷地区教育状况系列,命名为《我要上学》,此后二十多年至今,他不断走访、持续为系列加入新照,他说,“我要用摄影唤起社会关注中国基础教育,用我的镜头替农家的孩子喊一声:‘我要上学’。”

他给自己的希望工程系列设置了三条线:渴望、暖心、圆梦。分别记录贫困的孩子们对知识对上学的期盼,老师、企业、政府、残疾人甚至监狱服刑人员等社会各个群类对这些孩子们的关心和帮助,以及因为希望工程改变命运的学生和学校。现阶段,解海龙的主要任务是回访,“二十几年前七八岁的小孩现在都已经三十多了,他们现在的状况怎么样,是对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的关心回馈,他们的变化也是社会变化的最大缩影。”

也就是要用照片把故事继续讲下去。这仍是“大眼睛”给解海龙的礼物——“纪实影像的价值在于抓住时代的大背景,并刺激和推动社会”,他说1991年,“大眼睛”照片作为希望工程标志推广开来后,短短8个月就募集了一亿两千万的善款,成立于1989年10月底的希望工程也由此真正打开局面,大范围产生影响力。

少有人知的是,早在希望工程诞生之前,1987年时,他已经着手拍对教育渴望却已经失学或即将失学、受教育环境艰难的孩子们。当时的他正面临瓶颈:拍了十来年照片,很多人已经有了自己的路:成家、成名、出书,拍人物、拍风光,他有的是“获奖专业户”的名号,有人调侃他是不是不会拍不得奖的照片。

当时的背景是,1986年国家已经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可仍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他常常看到一些不大的孩子背着小弟弟、小妹妹在校门外张望,他们不说话,那种渴望的眼神却人人看得到,背后原因不一,如重男轻女的观念,但最主要还是贫穷。就这样,他很快确定了主题:那一双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于1987年开拍。

两年多后,他将一些照片毛遂自荐到发起“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建议用照片推广带来更直观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双方一拍即合才有后来的“大眼睛”系列。

“到那个时候,无论是谁来拍‘大眼睛’,区别已经不大。但现在拍大眼睛肯定过时了。”解海龙回忆,那会儿不知道影像的价值,开始的动机很单纯,只是想打动一些人,把自己感动的东西拍下来,再用它们感动别人。

如果说有什么可贵之处,算是拍了“逆潮流”的东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旋律提倡的是呈现欣欣向荣、国富民强的一面,拍孩子只能是蓝天白云之下灿烂幸福的笑脸,失学这类“社会的阴暗面”是没有人会拍的。

因一种使命和责任,在寻求走出个人迷茫的过程中,顺心拍了自己想拍且符合时代需求的东西,有偶然,但更是一种必然,所以解海龙成了解海龙。

——文 苏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