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中山记历·大环村及华佗山公园

中山记历·大环村及华佗山公园

时间:2023-12-03 12:34:41

相关推荐

中山记历·大环村及华佗山公园

一林花影云无际,半壑松涛月有声

——大环村及华佗山公园游记

X

“一林花影云无际,半壑松涛月有声;风清月白饶生趣,水绕山环极大观”,这是大环村华佗山的山门楹联,所言有一半是对的,就是山还在,花影月色依旧,但环村的水道就成了污水渠,不可入目,可惜之极!不过就这青山和安逸的村落,徜徉其中,还是赏心悦目,逍遥乐事也。

表哥在中山港工作,熟悉那儿,介绍大环村有一依山的华佗庙,说可一游,于是我便在冬至后一个晴朗的早上,乘公车前往游赏,下面请朋友也跟着我的镜头也去看看吧。

干净宁静的闾巷,还有青砖雅宅其中。

结构妙趣隽逸的雕楼。据资料说大环村尚有碉楼30多座,大多是3、4层楼高,墙壁厚度达1尺左右,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十分坚固。每层都1-2个窗眼可震慑盗贼,大门都是红木、坤殿做成,有2寸多厚。

有着花草满庭的农家小洋房,是我喜爱的,故也给这小院一张大照,我老是想,如果是我的院子,一定弄得更有趣,有小鱼塘,小菜地,鸡窝,桂花树,龙眼树,小凉亭,……

村内举头随处可见的高置的雕楼建筑。

依山的民居,绿荫树影围绕,居其中,定怡然,让我又再神驰。

朴素简洁而富有趣味的女儿墙

水井依然为村民提供着洗涤用水,与古老的村屋一起,构成岭南村落人文的要素。

抗战英雄纪念亭及纪念碑。

小小的石鼓烈士公园,园内建有“抗战英雄纪念亭”的牌匾,亭的东面是纪念碑和抗战英雄简介。老榕树下设有小憩石椅、石台。

近午,村内小肉菜市场已休市。

路边的小日杂店,狗只在享受着冬日的暖阳,店前石板凳的两名村妇在闲话家常,我听听,是一年岁较少的妇人在劝说另一长者,人老在家,该请一名护工,好照顾起居及预防家居意外,——世间人情家常不外如是。

华佗山公园南门牌坊。后来我在网上看了看华佗山公园的资料,真庆幸自己没有从北门入山,那个北门及广场建设硕大的,但真不怎样,南门虽也艳俗,但必竟树荫匝地,满眼黛绿,山林气息让人怡神,而且从老村穿来,已享了眼福。

现存的这个华佗庙不怎样老,规模也不大,但小小的建筑群依山体起伏,数层交错,掩身于林荫处,还是有着游玩的乐趣的。

资料载述,清朝咸丰年间,蔡植彩公与儿子在此山采药行医,敬仰华佗医术高明在此立华佗菩萨神位,后又与村民合议建小小砖砌神庙,此地风水佳,有“此乃人门含玉珠,山下必出俊杰”一说。

傍边有一简易小庙,标示为三仙娘庙,小小的屋子挺可爱的,如果在山里有这么一间大小的屋,我不会嫌小,哈哈。

记得有人说过中国人百姓拜的神祗通常带有功利性,不知这三位娘娘能保佑人们的是什么呢?小庙的香火还是十分不错的。

参观完毕神庙,我沿着登山径攀登华佗山,山道是新建的,坡度平缓,走起来挺舒服的,两傍树木清香,冬日暖阳,使人心旷神怡。

我们地处热带,冬至了,树木还是青绿依旧,我心里在笑,因为想到其时身在北京的燕,她那边的街道两傍的树木想来现在是光秃秃的吧!

登高过程,景随山转,沿路可远眺周围村镇及工业区的景致。

林中的光影精灵

接近山顶,视野更见开阔,中山港开发区之概貌尽收眼底。

华佗山顶新建有可登临远眺的六层宝塔。

塔用水泥钢筋仿古建成,登之,不求寻古,只在游山远眺健身,也就不会苛求那些粗造的建筑装饰了。非节假日的正午,依然见游人踪迹,可见这也惠民的建筑,得周围人们的喜爱。

我在塔前挑选一廊下杆栏的石凳坐下,享用了我带来的点心和水果,虽简单,但满目风景,身心宽畅,已觉得十分美妙和满足。

用餐地点紧靠数株正在开花的桂花树,于是便有阵阵清香飘过,实在妙不可言,甚喜。

出门前忘记为相机充电,此时电池电量已近耗尽,下山之时,见有一株盛放的紫荆花树,花姿灼灼,于是将最后的电量为之燃尽,然后满心欢喜地离开了。拍得不好,只是花容本来就美,选了几张,让朋友们也为之赏心。

*拍摄手记:去大环村,也是乘中山市023路公交车就可了。

以下是在网上搜得的大环村资料,一同借录在我的日志中,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条有着丰富历史的美丽乡村,资料来源《南都网》,作者:黄文学,网址:/1/4d/14d9e8007c9b41f5/Blog/e46/e3c905.html

大环村是中山火炬开发区一个自然村,建于元朝末年,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约有600多年历史。大环涌在村中缓慢地向北流入小引涌,岐关和岐茂公路分别经村南北两面。大环村来历有两个说法:一说大环原是大海湾,“湾”和“环”谐音,后称大环村;二说最早在大环村居住的是戴姓,由于地形水绕山环,“戴”和“大”谐音,故称大环。从广东沿海村落形成的历史分析,大环村是由渔民族群聚居建成,故此姓氏比较复杂,有张、黎、蔡、柯、吕、江、关、林、黄、陈等姓,古人多以划艇打鱼、种植为生。清末期间,出洋谋生的人很多,遍及美国、加拿大、澳洲、秘鲁、智利等国。至今在海外的侨胞约1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侨乡。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大环村的华佗山亦如此。可以说,大环村的村民自古就与这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整个村子就环绕在山的周围。半山上的“华佗庙”香火终年不熄,村民生活与之息息相关。六十来岁的关伯用一根1米来长的竹竿逐个点燃庙内的挂香,怕看错了眼,一边用扇子扇风,烟灰掉下来,露出通红的火星,证明那个挂香还亮着,于是,关伯再查看下一个挂香。庙内200多个挂香,几乎占满半空,挂香高低不等,低一些的,伸手可及。每个挂香都系着一张红色的小纸条,上面写着上香人的祈祷语。关伯每天早上和傍晚都对两百多个挂香巡一遍,发现已经熄灭或者断了的挂香就重新点燃,他这样已有7年时间。“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很多人来上香,挂香几乎常年挂满”,关伯说,一个挂香一个月可收30元,钱最后收归村中老人协会。这就是村里的“核心”地带,华佗庙。100多年前用石头垒起的简陋小庙,神像也是用石头做。直至咸丰年间,不少善男信女倡议捐资扩建庙宇,而外地信徒则奔走相告,纷纷解囊,集资建庙,终于在咸丰四年建成新的华佗庙。从烟火弥漫的庙内出来,清风吹开被熏得出眼泪的眼睛,才能看清这个庙的全貌,坚实的砖瓦结构,内堂一连三间,分前中后三堂。前堂是过人道;中堂是敬奉神明;后堂是神翕。中堂两柱挂着一幅木板刻对联:神乎其神可卜勿乐有喜,医者愈也应知降福孔阶。相传对联是一位承建此庙的木店老板所赠,因为爱妻身体不适,到处医治无效,遂向华佗求医。数月后妻产下麟儿,老板喜悦万分,用木板刻成对联,红底金字,以报神恩,类似的灵验故事很多,而华佗庙也于1990年12月9日被确定为中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行走大环村中,一座座碉楼呈现于眼帘中。据大致统计,目前村里共有碉楼30多座。大多是3、4层楼高,墙壁厚度达1尺左右,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十分坚固。每层都1-2个窗眼可震慑盗贼。大门都是红木、坤殿做成,有2寸多厚。据黄琼英介绍,大环村旅居海外华侨有1000多人,民国初期一些比较富有的华侨,为了防家乡土匪、海盗袭击,纷纷回乡建碉楼。大环最出名的碉楼是蓝碉楼和红碉楼,碉楼里有精美的灰雕或木雕,人物栩栩如生,虫鱼跃然欲出,手工精致,令人叹为观止。60多岁的退休教师张少聪说,当年日军侵略大环时,两三层高的坚固碉楼就成了村民安全的堡垒,“海盗入侵我们就称为打明火,一旦有敌情,就迅速通知附近居民到碉楼里躲避,十分安全。”张少聪说,碉楼里还备有很多石头,有敌人靠近时就当武器。黄琼英告诉记者,在清末明初,大环村就有不少村民出洋谋生,他们都是通过“卖猪仔”出去的,他们在外做苦工历尽艰辛。老一辈侨亲身在外域心怀故里,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民国时期,侨亲集资在村的东、南、北、中四面建了碉堡,称为东、南、北、中卡,堡里有人守望,如有盗贼入侵就通知村民提防及组织防卫。如今,东卡还完整保存,上面有时任中山县县长张惠长的题字。

大环村的来历有两种说法,若光从字面上理解“环”可以理解成“光环”,深入了解过村子,就会发现,大环村是被很多“光环”笼罩着的。这里可谓名人辈出,人杰地灵。民国初期的“飞将军”张惠长、一代粤乐宗师吕文成,还有多名在抗日救亡中涌现的英雄……而涉及的历史阶段,从国民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这些都展现出村落其不俗魅力。然而,大环村似乎并不因为这些而显得过分张扬,它偏安于火炬开发区东面一隅,行走其间,没有城市喧嚣,一千多村民就在山脚下宁静地生活,每月初一、十五,仍然延续大山上华佗庙上香,祈祷的习惯,这就是村民的生活。

石鼓烈士公园建在大环村一块面积约1000平方米、高约2米的石鼓地上。传说石鼓地在建村初期从海滩上显露而出,它是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花岗岩石组成。前人在石鼓地北面种有两棵榕树,而今已经有超过一百年历史了,树冠粗壮,枝叶繁茂,遮荫面积近500平方米,是村民休憩的好去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大环村人积极抗敌御侮,拥军支前,其中黎民惠、张鹏光、黎源仔等为中山抗战贡献良多。黎民惠等十三位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不少村民为抗日游击队搜集情报,沟通联络,掩护伤病员。为了纪念大环村的抗日事迹,教育后人,1982年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黎一安先生独资在石鼓上建成抗日纪念亭。2000年经蔡伟、黎一乐、张锡球等发起,海内外乡亲捐资,重修石鼓公园及抗日英雄纪念亭和纪念碑。在石鼓公园的中央建有“抗战英雄纪念亭”的牌匾,亭的东面是纪念碑和抗战英雄简介。公园的四周是褐红花岗岩石围墙及色泽奇异的花卉组成的花基,园中及北面设有小憩石椅、石台,游人可从东面、北面及西北面三条通径上花园。西北角建有仿古的圆形拱门,有铺上鹅卵石的小径。

华佗庙是建在大半山腰,倚着栏杆往下望,弯弯曲曲的石砌阶梯从半山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凡是来游览上香的人都会沿着那条宽一米多、两边筑有砖砌的围栏石路,走过“七弯”、“八段”,共有一百二十多级台阶。记者走访的时候,十多个中年妇女正在打扫通往华佗庙的台阶,大环侨联会负责人黄琼英告诉记者,她们是村中的义工队,不定期到这里打扫卫生。冬日里,台阶两旁的高大树木依然郁郁葱葱;熟透了的杨桃在空气中散发着诱人的果香。再远处便是村子。黄琼英说,到山上的华佗庙上香是村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新店开张、结婚添丁,或者是其他的喜庆日子,村民都要到庙里上香。到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村里有一个隆重的“接龙王”活动,抬龙王游街,到各家各户舞狮,意在保平安、驱邪、祈福。去年村中成立青少年醒狮队,更是气氛热烈,从早上八点一直舞到晚上六点,足见这个节日的重大。

环村华佗庙左侧有一块大石,上有一个拳头大的洞,村中父老都称它为“酒米洞”,这个酒米洞,还有一个传说。话说有一年,从远方来了一老一少的云游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