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在亲密关系中牺牲自己 真的是为了Ta吗?

在亲密关系中牺牲自己 真的是为了Ta吗?

时间:2023-08-30 15:41:52

相关推荐

在亲密关系中牺牲自己 真的是为了Ta吗?

文 | 魏湘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编辑 | 年糕 简单心理内容工作室

在亲密关系中,你是不是那个总是付出和牺牲的人?又或者你的另一半是否常常会说: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能这样?”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但你又不了解这些行为的背后,究竟是种怎样的心理,那么这篇文章很值得一看。

“我做了那么多,都是为了你”

在追不同国家电视剧的时候,我慢慢总结出剧中对于亲密关系模式的勾画特点:

美剧中对于爱情最为直接,爱或不爱都会简单,虽然有时也纠结。比如《傲骨贤妻》里的艾希利亚,她和老公或是威尔的爱情,都更自由。无论如何都会更多的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爱就爱了,不爱就结束了。

韩剧的爱情典型的就是一个王子旁边是个不着调的姑娘左晃右晃,或者一个高冷的姑娘身边围绕着一个或几个逗逼,或者混不吝的男孩子,然后左右纠缠。

再反看我们中国的情感剧,总会有些沉重的感觉。我为了你牺牲自己,但你又不知道,于是我们就相互虐。虽然最后通常都是那个最无辜的,牺牲自己最多的人有好报,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里,我们总要绕来绕去,只为对方能了解“我”的心意。

记得前段时间有另一部挺有趣的剧,叫《好先生》,剧中的陆远宁可自己没钱还贷款,不得不进监狱,让自己好友照顾女朋友,消失了若干年,他的说法是“为了她好”。这一句“为了对方好”,抵掉了所有的埋怨,并且自己还居于道德制高点的位置上。

我在想,为何我们的电视剧如此去设计情节?可能这也是很满足我们一直以来的“自恋感”,那就是,我为你才变成如此这般,但我更伟大。

我如此对你,你永远都欠我的

这反映了是我们中国人从原来到现在的情感生活的面貌。那就是,通过牺牲,来证明自己的情感是真挚的。这很辛苦,很虐,但也吸引我们足够的关注。

《好先生》陆远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隐瞒女朋友,因为他要面子,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男人。

揭开这些面具,我们能看到什么?我想是真实自体的虚弱感。(自体:指个人思想世界中的自己)

当一个人无法面对自己的虚弱时,TA就把这部分无价值感投射给对方。看上去是为对方好,实际上对自己极大的嫌弃,也就是内心里那种“我不值得你对我这么好”的观念在慢慢地发酵。同样,他们也把决定权投给了对方,“我如此对你,你永远都欠我的”。

这样的电视剧会很受欢迎,可能确实符合了很多人的内心,因为多少人心里都觉得自己委屈啊!可以预想,这个委屈中包含着多少纠缠与恨意在呢?

我们为何要在关系中牺牲?

我们的内心情结里为何有如此多深重的情感?

这或许和我们的历史发展相关:从农业社会群居,人多更有优势,到走向个人的独立个体。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内心里对于联结和亲密格外地重视,在亲密关系里宁可牺牲也不愿放弃,这就是“在一起的纠缠”。

只是为何一定要牺牲呢?

可能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如果我没有牺牲,你还会爱我吗?”

这是一个听上去很忧伤的问题。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也可能反映了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是多么纠结。

在我们的婴儿阶段,当我们无法确认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和母亲紧密地共生在一起。

母亲微笑,孩子也会高兴。母亲生气,孩子会不高兴。慢慢地,孩子开始会从绝对依赖过渡到相对依赖,会逐渐发展出适合与母亲相处的方式,比如如何令妈妈高兴?如何让妈妈注意到自己等等。

而在无法有自己存在感的母亲身边,孩子可能学得最多的就是用各类扭曲的方式来传达自己,比如牺牲。

也就是说,“我为了别人,才可以有我的存在”,这是一种低到尘埃的价值感,但又是一种强迫他人注意的控制力。同样,这是可以引起孩子或者周围人愧疚感的最有力的吸引方式。

自我牺牲的动力与结果

究其根本,“牺牲”这种方式下面所隐藏的是一个人深深的无力与匮乏,于是你需要去其他人那里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一种连接方式。一个人从两岁起就需要分离个体化。(个体化:指个体脱离原本所依赖的家庭而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心理的过程)

但在很多家庭中有了孩子之后,妻子便把所有注意力转向孩子,父亲受不了被忽略,从而选择远离。

母亲和孩子越来越关系粘腻,父亲也懒得进入家庭系统发挥作用,这也进一步鼓励了母亲和孩子牵连的关系。

当孩子想分离时,母亲此前的牺牲会令孩子充满愧疚感而无法分开。在这个孩子之后的新的关系中,他所最擅长——或者说从之前的经验中所习得的连接方式就是“牺牲”——通过牺牲来完成连接。

但这里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牺牲”的结果是付出者更加痛苦,“不公平”情绪越积越多。因为在牺牲者眼里,他人都成为“亏欠者”。

我们该怎么做?

牺牲抑或分离,是每个人在情感关系里都可选择的答案,纠缠还是选择放弃,自然也是可选项。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在亲密关系里的“牺牲”背后,潜藏着巨大的自我“需求”:

牺牲者期待的是别人能看到Ta在牺牲,能怜惜、用情感的方式回报Ta,能真正地看到Ta不得不通过“牺牲”来获取这种“联结”的不容易。

可是,关系里的另一方经常会用抗拒的方式来回应牺牲方。因为在接受付出时,他的内心也会潜藏着愧疚感。于是他往往用更多地索取,来回避自己内心所不愿面对的“不平衡与内疚感”。

这种高度习惯性地运转很难停止,我们往往无法立刻做出改变。但是,无论你是牺牲的一方还是索取的一方,都可以暂时停下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你是谁?你的价值究竟由谁决定??

你是否愿意放弃满足他人的欲望与期待,或是他人施虐与受虐的需求,作为自己生命的主体,重新理解你与世界的关系?

希望你在思考后,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作者魏湘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在职博士

中德系统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成员

中国-挪威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与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成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