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杜甫《蜀相》审美赏析

杜甫《蜀相》审美赏析

时间:2023-03-06 19:34:36

相关推荐

杜甫《蜀相》审美赏析

公元2,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标题中的“蜀相”即蜀汉国家的丞相——诸葛亮。杜甫以“蜀相”为题,重心就落在了描写诸葛亮。诗人写《蜀相》这首诗时,正是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之时。诗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杜甫面对现实,即使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也无能为力,抱负无法施展,内心极为痛苦。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表现出极为仰慕,备加敬重之情。在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成都城西北诸葛亮庙),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全诗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首联(起联)直接说明了探访的对象,所以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先通过描写自然之景来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为诗歌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上句中的“丞相祠堂”,不但直切题意,而且语意亲切,又饱含崇敬之感。“何处寻”联系下句来看,诗人运用了设问,目的是加强语势,增强情感意蕴。其中的“寻”字,不但刻画出诗人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也表现了诗人拜访的真诚之意。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指树木繁密的样子。意思是说,(丞相祠堂)就在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哪里的柏树成荫,高大茂密。诗人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特征,特别是“柏森森”这一审美意象,不但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而且也回答了第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的设问。

接着的第二联是承上联而来的,诗人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空”即白白的。“自”即当然。这两句写祠堂内的景物。我们从诗歌标题来看,杜甫极推重诸葛亮。这次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而是凭吊诸葛亮的,所以,诗人在用词上很是讲究的,其中的“自”和“空”用得很妙。一个“自”字表明了“映阶碧草”仅仅是只为增添春色而来;一个“空”字说明了“隔叶黄鹂”的鸣叫,只不过是白白地为春“好音”而已。可以说,这些从视觉和听觉所描绘的景色,对诗人来说,好像都是多余的,因为诗人无心赏玩、倾听。但这里,诗人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武侯祠的景物描写也特别用心。在诗人的笔下,景物的色彩是鲜明的,鸟鸣声是清脆的。其中采用了静动相衬手法,把恬淡自然,无限美妙武侯祠内那春意景象描绘出来。我们透过这样的景物,感受到了诗人心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也感悟到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佩与崇敬之情。

第三联一转,不写武侯祠景物,而写诸葛亮。诗人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犹“频繁”,即多次之意。“两朝”即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即开创。“济”即扶助。这里,仅仅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三顾频烦天下计”是写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这里,诗人高度地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以此来表现诸葛亮的济世雄才。下句“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写诸葛亮出山之后,辅助刘备开创蜀汉,辅佐刘禅,以此来颂扬诸葛亮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可以说,诗人来此凭吊诸葛亮,不但表明了自己希望如今有诸如诸葛亮这样的贤臣来平定安史之乱,匡扶社稷,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而且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最后,诗人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即出兵。意思是说,(诸葛亮)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出师未捷身先死”就是说的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这里,诗人不但表现出了诸葛亮因病死而军,功业未成的遗憾,也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也就表现出足够的敬意。可以说,最后一句“长使英雄泪满襟”不仅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而且也给后代有识之士们以奋发兴起的力量。其中的“泪满襟”不是因为功业未成让人伤感,而是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而流下眼泪。

在艺术上,首先,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其次,结构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表意波澜起伏,具有一唱三叹审美效果再次,设问自答,强调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感慨。第四,炼字琢句、音调和谐,提高了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表达效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