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穿山甲功能性灭绝?争议是真的 形势严峻也是真的

穿山甲功能性灭绝?争议是真的 形势严峻也是真的

时间:2020-09-06 02:47:32

相关推荐

穿山甲功能性灭绝?争议是真的 形势严峻也是真的

6月15日,媒体突然发布消息称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功能性灭绝”。

网友一片哀叹,“以后只能在《葫芦兄弟》里看到穿山甲了。”

可正当人们还在对这种“小可爱”灭绝表示震惊和惋惜时,反对的声音频频响起。

多位博物圈、动保圈的大V加入“论战”:中华穿山甲现在还远远没到宣布“功能性灭绝”的时候。

一时间,“硝烟”四起。

灭绝之争

这篇媒体报道中写道,根据某公益组织实地调研、红外相机野外记录和走访情况,“近3年内,仅有效记录并查证到11只中华穿山甲,且在中国大陆地区长期未监测到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的存在。”

“目前,除在中国台湾地区有1.5万-2万只中华穿山甲外,我国其他地区均未见或仅见零星个体存在。因此,可以判定中华穿山甲种群在大陆地区已极度稀少。”

由此,他们得出了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功能性灭绝”的结论。

所谓的“功能性灭绝”,其实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是指,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已经很少,少到无法维持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

另一方面,这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已经难以恢复,也难以在自然状态下继续繁衍。

比如我们熟悉的白鱀豚、斑鳖,就属于功能性灭绝。

对于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功能性灭绝”的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专家曾岩(@濒危物种科学小助理)显然并不同意:

“我国境内的中华穿山甲近年来不仅有零星的救护个体,也有红外拍照确认了野外种群,确实少,但是远没有在区域内功能性灭绝。”

也有公益组织表示,近年来,至少在浙江、云南、广东、海南的野外都有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的记录,但出于保护的原因,这些信息都没有被公开。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多位科普作家和动物保护组织都加入了这场讨论。

他们认为,中国的中华穿山甲现在还缺乏权威的野外系统调查,没有严谨的调查数据,任何评估都是不负责任的。

面对争议,很多人难免感到疑惑:

中华穿山甲是否“功能性灭绝”,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

形势十分严峻

其实即便没有这场争议,我们早就知道中华穿山甲的命运堪忧。(点此回看相关文章)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吴诗宝曾撰文表示,从上世纪60年代到,中华穿山甲的数量锐减88%-94%,由常见物种变成了极度濒危的物种。

“吃、利用和栖息地环境变化是造成穿山甲数量快速减少的几大原因。”

吴诗宝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解释,近年来,物种锐减的主因是以入药为主的市场利用。

一些公益组织在当地的调查也印证了专家的结论。

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周灿英曾说,从起,他们在湖南、江西曾有中华穿山甲出没记录的区域陆续架设了多台红外摄像机,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拍到中华穿山甲。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查获的穿山甲走私案件有200多起,查获活体与死体穿山甲数量15000余只。

更不容乐观的是,即使查获了侥幸存活的中华穿山甲活体,它们也很难存活。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通常情况下,这些穿山甲会被直接送到当地省级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但在人工环境下,大多数穿山甲快速死亡,只有少数可以存活有限的时间。

一位不愿具名的穿山甲专家介绍,尽管被救护的穿山甲有可能存活,但往往在数月内,最多不超过两三年间,它们仍会死于无法治愈的肺炎和胃肠道疾病。

“即使是中华穿山甲保育做得比较好的台北动物园,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目前,对疾病治疗还没有解决办法。”

我们之前也讲过,台北动物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穿山甲人工繁育的地方。

但“穿山甲的饲养成本非常高”,仅仅是饲养13只中华穿山甲,就动用了十多个饲养和研究的人力。

即便是他们,也还没有探索出成本足够低的繁育方案。

一步错,步步错

正因为形势如此严峻,对于中华穿山甲的保育工作来说,一步错,就有可能步步错。

如果宣布中华穿山甲已经“功能性灭绝”,这将会对整个中华穿山甲种群的保护策略产生影响。

知名科普大V“花落成蚀”是这样解释的:

我们不妨假设,现阶段国家将投一大笔资源到中华穿山甲保护上,有没有“功能性灭绝”的论断有什么不同——

1、大陆的中华穿山甲没有灭绝:那么我们应该开始大规模的排查,去找到那些小的种群,然后用高强度的保护力量建立一个小保护区,甚至辅助一些迁地保护的手段,提升保护区内的数量,并完善人工养殖的实力。

2、大陆的中华穿山甲功能性灭绝:那么我们应该改变策略,因为已经功能性灭绝了,那么理性的做法是放弃对野外种群的救助。我们更应该花更大力气再引入别的种群,花更大力气去做人工繁育。

根据花蚀的假设,“引入别的种群”将有可能导致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是否要在国内放生那些走私缴获的马来穿山甲?

在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马来穿山甲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

花蚀表示,将马来穿山甲野放到并非原产的区域,实际上是引入了新的外来物种。

“引入外来物种应该慎之又慎,这是学界的共识。”

他进一步分析,就算在马来穿山甲的原产区域,也就是云南省西南部,划定一片保护区实施野放工作,解决了当地的盗猎问题,也不是所有的穿山甲都能放到那里去。

因为马来穿山甲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物种。

马来穿山甲

通过非法贸易渠道进入中国的马来穿山甲,即有来自中南半岛的,也有来自苏门答腊、爪哇等海岛区域的。

如果不把这些穿山甲区分开,全部野放到保护区,“就有可能污染当地的马来穿山甲的基因库。”

野放大鲵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去年,研究人员报告称,经过长达数年的彻底搜索,他们无法找到任何野生的大鲵个体。

而在中国各地的养殖场里,数以百万计的大鲵正被饲养,政府决定释放人工繁殖的大鲵,以增加野生大鲵的数量。

大鲵,又称娃娃鱼

但科学家们发现,不同地区的大鲵差异巨大,中国大鲵至少应该分成5个不同物种,甚至可以多达8个。

那些生活在养殖场的大鲵,已被混合成一个杂交品种。

外来基因如果涌入,不但自己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还可能会连累本土大鲵的后代。

这就意味着,野放养殖大鲵,反而会“加速多数大鲵物种的灭绝”。

研究人员说,我们正在失去进化了数百万年的基因多样性和适应性。

野放马来穿山甲也有同样的风险。

除了基因来源的鉴定,非法引入的马来穿山甲还可能带有某种中国没有的病原体,它们大多经历了长时间的走私运输,甚至被违法者灌注增重物,身体受损。

如此种种,都让野放的可能性看起来充满未知和险阻。

不要放弃它们

就在争议持续发酵的这几天,媒体又报道了一只被救助后放归野外的中华穿山甲消息。

这无疑给许多不放弃中华穿山甲的人的增加了信心。

其实,这几年媒体报道的救助中华穿山甲的事例时有发生。

去年7月,江西修水县的保安发现一只中华穿山甲,交给森林公安局后,民警们将其放生。

今年5月,广西都安县村民发现穿山甲后,立即主动联系当地林业部门,经检查和康复治疗后,他们于6月5日放生了这头穿山甲。

一切都还没有定论。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争论的出现也许是好事。

因为这场争论,博物圈和动物保护界的专业人士纷纷为中华穿山甲发声。

也因为这些专业声音,公众对物种保护的理解就会越丰富,也会对中华穿山甲的处境有更清晰的认识。

因为争议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中华穿山甲。

除了在技术上探索拯救、人工繁殖中华穿山甲的方法,其实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源上遏制盗猎和走私中华穿山甲。

就像一些科研人员和动物保护人士呼吁的那样,相关部门应尽快仿照禁用虎骨和犀牛角的做法,将穿山甲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移除,彻底禁其入药。

能否投入全国的力量加以保护也是关键。

据《新京报》报道,一位参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修订工作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表示,按照计划,新修订的名录或将在今年年底前颁布,在修订稿中穿山甲会列在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单中。

就像曾岩说的,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南方的生存适合度远胜于大熊猫和朱鹮,只要我们全力以赴的关注爱护,它们就还有机会。

“请不要放弃它们!”

点击“我要捐款”,守护最后的穿山甲

行动守护更多濒危物种

灭绝速度惊人,绿孔雀全中国已不足500只

他亲自命名见证它的新生,如今也要眼睁睁看着它灭绝

你听,你听,它们的哭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