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 发脾气是下下策 上策是......

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 发脾气是下下策 上策是......

时间:2021-05-02 04:44:57

相关推荐

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 发脾气是下下策 上策是......

其实,家长既然发现“讲道理”已经没用了,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可能会疑惑:“讲道理不对?那该怎么办?”

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和孩子一人一块抹布,把楼梯扶手擦干净。这样一来,既做了公益,又能满足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何不试试?明明很简单的事儿,可家长为什么光想着给孩子“讲道理”呢?

因为她进入了一个常见的误区,认为“讲道理”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可后来发现,道理对孩子来说没用。

家长在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老想着自己怎么说得“有道理”,而没想过这么做是多么没道理。

对孩子来说,她只是单纯的想换个花样儿下楼,压根儿没考虑那么多。跟她说衣服脏了破了之类的道理,都是没用的,她只会想:妈妈连这点小事儿都不体谅我。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的过程。人人几乎都在理论上认可,却在实践中完全违背。

2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

容易陷入教育怪圈

家长习惯于讲道理,时间久了,孩子对道理就“免疫”了,你说你的,他该干嘛干嘛。家长一看“以理服人”不管用,脾气就上来了,不仅发一顿火,有时甚至动手打孩子。

又或许开始用感情攻势,对孩子反复念叨:“我为了你付出多少,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啊?”通过强调自己的付出,加强孩子的内疚感,从而“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家长可能就困惑了,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办法呢?难道放任孩子不管吗?

教育当然需要,但如果用“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就是在使蛮力,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问题越发难解。

教育需要用巧劲儿,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势,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有位妈妈讲了自己儿子厌学的故事:

6岁的儿子不想上学了,她很平和的答应了,跟儿子说:“你不上学可以,可你不能无所事事,你得工作。”第二天,妈妈带着儿子去街上捡瓶子换生活费。一天跑了好几个地方,捡了100多个瓶子才换了几块钱。

路过一个冷饮店,孩子想吃冰淇淋,妈妈问:“咱们的钱够吗?”回家的路上,孩子累得走不动了,想坐公交车,妈妈问:“咱们的钱够吗?”于是俩人只能步行回家。

晚上,孩子小声儿跟妈妈说:“我明天想上学。”妈妈故意说:“你不是不想去学校吗?在家多待几天也可以的。”

第二天,孩子特别乖的收拾小书包去上学了。

这位家长虽然没给孩子灌输什么大道理,但是家长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见,让他有机会在生活中体验“道理”,结果皆大欢喜。

两千多年前,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最后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四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

3

“不讲道理”

怎么教育孩子

1让孩子“体验道理”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广州番禺的张中良夫妇养育了10个孤儿,孩子做错事儿的时候,张中良和妻子既不会责骂他们,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完成对道理的认识。

有一回,张中良让家中的小女儿慕恩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美春出去玩儿,不知为何慕恩将美春一个人丢在了外面,却独自一人回来了。

张中良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慕恩体验了一次用毛巾蒙住眼睛,然后独自在外面走了一遭。从那儿以后,慕恩变得特别懂事。

张中良夫妇也许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这类理论,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却那样透彻,这样的智慧是从真心爱护孩子中悟出来的。

要让孩子“明白道理”,不仅要口头上把道理告诉他,还要让他在实践中去“体验道理”。

人人认可“言传身教”,但一遇到问题,多数人都是先给孩子讲道理。可有时像张中良夫妇那样的“不言之教”更能让孩子明白道理。

2避免和孩子的“权力之争”

美国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提出:孩子不听话、做错事还反抗,家长讲一万遍道理也没用,这涉及到家庭的“权力之争”。

三岁的贝蒂总是不爱刷牙。为了让贝蒂刷牙,妈妈每次都要盯着她,催促她。这样的状况妈妈和贝蒂都不喜欢。

妈妈想到了一个后果,她告诉贝蒂,如果她不想刷牙就算了,但是因为甜食和糖果会腐蚀牙齿,所以贝蒂如果不刷牙,她也不能吃甜食。

从此,妈妈对贝蒂刷牙的事情只字不提。贝蒂整整一周都没有吃过甜食,虽然其他孩子可以吃糖果和冰淇淋。

一天下午,贝蒂表示她愿意刷牙,同时想吃糖。妈妈说:“贝蒂,现在不行。因为早上是刷牙的时间,你可以明天早上刷牙。”

贝蒂没有反对,第二天早上,贝蒂自觉地刷了牙。

在这个故事里,妈妈为了让贝蒂保护牙齿,跟她讲过很多次道理,但孩子不听,于是制定一个规则:不刷牙就不能吃甜食。

妈妈没有用大人的权威强迫贝蒂,而是制定好规则之后就不再反复讲道理,但当贝蒂下午想吃甜食的时候,妈妈却很坚定地说:“现在不行,早上刷牙才可以。”

妈妈的态度是温和的,制定的规则也是出于对贝蒂的爱护,结果是妈妈没有陷入这场“权力之争”里,孩子也乖乖接受了规则。

3充分沟通,制定计划并执行

有时候孩子违背我们的意愿,并不是故意唱反调,可能是遇到了问题需要我们的协助,但我们又一味责怪他没有做好,矛盾由此而来。

萱萱在英语课上没有答出老师的问题,爸爸得知后,上来就责怪孩子:“以后学习上点儿心!”萱萱心不在焉地点头附和,爸爸一看萱萱这么敷衍,开始给孩子讲道理,从学英语的重要性到学习态度再到二十一世纪人才需要掌握的语言技能。萱萱听得都快哭了。

这里,家长其实一直揪着外在的问题不放,没有意识到内在的原因,这需要跟孩子充分沟通:你在英语课上,有没有听不懂的地方?回答不出问题是因为没听懂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

还要和老师沟通孩子在英语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问题,接下来和孩子一起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督促她完成,一段时间内进行评估以便调整计划。

可能有的家长觉得:这太麻烦了吧!我做不到!教育是慢功夫,我们大人如果都做不到,怎么能苛求孩子一定做到呢?又怎么能口头上讲讲大道理完事儿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