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靖难之役的首功 居然是一个和尚!“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传奇一生

靖难之役的首功 居然是一个和尚!“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传奇一生

时间:2023-02-24 16:37:48

相关推荐

靖难之役的首功 居然是一个和尚!“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传奇一生

在中国古代史中,有两位僧侣左右了王朝的发展。一位是元朝的刘秉忠,他被称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辅佐元世祖忽必烈继位,确立了元朝的国号、国家体制,主持修建了元大都和元上都;一位是明朝的姚广孝,他和明成祖朱棣共同谋划了靖难之役,他一手辅佐朱棣登上皇位。两位都被称为“黑衣宰相”,然而姚广孝却颇受争议。几百年后,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大明王朝,重新认识姚广孝。

(姚广孝画像)

一.“半生遇知己,蜇人

感兴深”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幼名天禧。其家族世代为医,姚广孝的祖父和父亲两代从医,“祖菊山,父妙心,皆积善。母费氏。”他潜心苦读,工诗善书,精于儒学,并云游全国名山大川,交结四方好友,留心世事变化。不久,便成为全国著名的高僧。姚广孝在这一阶段,积攒才学、能力,正在等待一个时机。这是一个什么时机?在他年幼的时候,他上街看到元朝僧官出场的排面,给孩童时期的他埋下了一颗想要大展宏图的种子。《明史》载:

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从《明史》这部分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姚广孝对僧人宰相刘秉忠有着特殊的感情,希望自己成为像刘秉忠这样的僧官。

时机终于等到了,命运终究是没有辜负姚广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这是姚广孝初次登上历史舞台。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经僧录司右觉义来复、右善世宗泐推荐,入天界寺,谋一僧职。姚广孝真正在历史舞台上大展拳脚,还要等到洪武十五年,“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广孝这次经过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到京师,为马皇后诵经祈福。正是因为这次举荐,让姚广孝遇见了当时的燕王朱棣。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碰面,正是给彼此一个互相成就的机会。可所谓“一个有着政治抱负的和尚,遇上了一个有执行力的皇上。”或许是缘分,也或许是心灵感应,二人相谈甚欢、朝夕不离,甚至到了交往神秘的程度——“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姚广孝 杜雨露饰)

二.靖难首功

1398年,朱元璋死,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1399—1402)。时太祖诸子第二子秦王樉、第三子晋王棡均先卒,四子燕王棣、五子周王橚及齐、湘、代、岷诸王均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朝廷孤危。诸王中燕王最雄杰,兵最强,尤为朝廷所嫉。惠帝用黄子澄、齐泰计谋削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姚广孝私下劝朱棣起兵造反。在姚广孝的说服下,燕王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为国“靖难”为名出征。 经过三年的艰苦征伐,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成功夺得皇位。

在这一改变明初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中,姚广孝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端:

一是辅佐决策。姚广孝为这场战争做了充足的军事准备,甚至是日夜练兵,对于靖难之役的规划做得可谓是十分精密。在战争发展阶段中,姚广孝多次在后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且一度和燕王朱棣里应外合,取得战争的阶段性成功;“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道衍驰书曰:‘师老矣,请班师。’乃还。复攻东昌,战败,亡大将张玉,复还。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败盛庸,破房昭西水寨。”姚广孝多次在战争发展到关键时刻,辅佐燕王朱棣做出正确的决策。无论是在围攻济南三个月之久不成功,燕王执意反攻的时候,还是东昌战败,损失大将张玉,士气低迷之时。姚广孝都在帮燕王朱棣坚定走下去的决心,最终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成功。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剧照)

二是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在燕王朱棣,围攻济南三月之久,没有拿下的时候,姚广孝劝诫燕王班师回朝;在击打东昌失败,损失大将张玉后,燕王朱棣想要放弃的时候,姚广孝都及时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将战争继续发展下去,可谓灵活应变。

三是起到了进行战略部署的作用。这一点体现在建文二年八月,燕王朱棣率主力军围攻济南,历时三月都没有进展。朱棣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却准备反攻。姚广孝写信给朱棣,劝诫他放弃攻城;同时还体现在攻打东昌失败后,姚广孝劝燕王朱棣在京师空虚的时候,乘机南袭,拿下南京城。这一军事行动直接导致建文朝廷崩溃,燕王朱棣顺利称帝。

四是姚广孝起到了“协守后方”的作用。“道衍辅世子居守。”在朱棣率军出征的时候,姚广孝留在北京,辅佐朱棣之子朱高炽。为在前线作战的燕王朱棣稳固了后方的大防线。

可以这么说,燕王朱棣是一个有执行力的君主,姚广孝是一个颇有谋略的僧官。两人的结合,使靖难之役取得成功。

(朱棣画像)

三.“锱衣宰相”

燕王朱棣于1402年称帝,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

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的功绩,使他名声大震。朱棣认为在靖难之役中姚广孝的功绩名列第一,授僧录司左善世。随后在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朱棣还了他的俗姓,赐名广孝。姚广孝和明成祖的朱棣关系从此也是愈加亲密,甚至到了皇帝都需避讳姚广孝名字的地步,称其为“少师”。可见,两人关系之亲密。

通常久处清贫而忽遇财禄的人,都会沉迷、堕落其中,但姚广孝却深藏功与名,低调淡泊。朱棣命其蓄发,他不肯。赐给他房子和妻妾,他也不要。已经还俗的他,平日里仍常居僧寺,袭锱衣,也因此被称为“锱衣宰相”。

除了政治领域外,姚广孝在史学等方面也有出色成就。他也是当时的“北郭十友”之一。重修《太祖实录》时,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这两部著作都成为传世经典,可见姚广孝在史学和文献学的出色功底。《明史》中这样评价他:

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识者鄙焉。

足以可见,姚广孝在文学上的造诣也一点儿不逊。由此观之,姚广孝既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文献学大家、史学家,可谓旷世通才。

姚广孝永乐十六年(公元14)在北京去世。明成祖听闻后,“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足见,明成祖朱棣对姚广孝的感情之深。

(靖难之役形势图)

文史君说

有人认为他是“怂恿”朱棣“谋反”的“奸僧”,因为他辅佐非皇位继承人登基称帝,一个和尚敢跟当时的燕王朱棣说出“我能帮您戴上白帽子”的言论,足以看出他在政治上有着非同常人的野心;有人认为他是有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宏图大志的黑衣宰相。明朝的李贽认为“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生养息,遂至今日,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李贽给予姚广孝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在汉人最后一个王朝——明朝,276年的风风雨雨中,姚广孝比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明朝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使北京再次走上了通往首都的道路,对于北京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批判姚广孝的认为他辅佐燕王朱棣谋反,发动靖难之役,是一个奸僧。姚广孝的功与过是跟靖难之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如何理解靖难之役是评价姚广孝的关键所在。那么,靖难之役的性质到底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我认为应该从其是否可以促进历史的发展来看。就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靖难之役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这只能算是一场皇位的博弈,夺嫡之争。建文帝和明成祖之间各方面的对决,显而易见的是明成祖更胜一筹。基于此,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更有能力的的皇帝来一统天下、创造出更辉煌的事业呢?所以,笔者认为姚广孝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优秀的文化家,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黑衣宰相,而不能以“奸”一言以蔽之。

参考文献: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明官修:《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点校本。

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点校本。

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马渭源:《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初生:《披着袈裟的权谋家——姚广孝》,《政府法制》政治家列传,1998年06期。

熊召政:《大悲愿力应无尽—记大和尚姚广孝》,《明清史事》,04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