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川西民居的空间流动性

川西民居的空间流动性

时间:2021-07-02 01:29:00

相关推荐

川西民居的空间流动性

“流动空间”这一名词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初由密斯.凡德罗所提出,但实际上在古老的东方,人们在房屋建造中已经熟稔的运用了这一概念,也许这些运用并非刻意营造,但正是因为这种不经意的运用,使得空间流动性的存在更具说服力,它的存在与建筑本身相融为一体,不是多余的附庸,而是整个建筑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服务于人而存在,旨在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加良好的空间环境。

建筑的空间流动性

在建筑与空间的关系研究中,老子曾有这样一段话的描述——“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大意是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四壁内的空间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由此则更好的理解了建筑与空间的相生关系,建筑的存在实际上是空间的存在,更准确的说是由于空间的存在才产生了建筑。空间是先天存在的,而后人们通过建造四壁,开凿门窗将空间进行组织分隔,从而形成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因此真正的建筑应当是室内外空间相互沟通,而非全然隔绝,即是在满足人们使用和居住的同时,也使建筑空间呈现出天然的流动特性,做到“有”与“无”的真正结合。

对于空间的流动性的理解,首先可以将空间视作包容空气或光线的区域,这就意味着它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孤立的,它存在游走和流通的可能;而建筑空间的流动性则是指建筑室内外空间不会因为建筑界面的围合而被完全阻隔,两者之间会相互渗透,甚至是模糊的过渡,从而达到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同时,室内空间也不会因为内部功能的硬性分区而导致内部空间被割裂,被横向或纵向分隔的区域之间也存在相互渗透,相互交流的可能。最终使得建筑内外空间浑然形成统一的整体。

川西民居的空间流动性

如前所述,真正的建筑是内外空间相互交流的,而民居作为极具特色的居住建筑更是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供良好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间创造了一个具有流动特性的空间,其中川西民居就是典型代表。

川西民居是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的一种,也是四川民居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川西民居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造就了这样风格飘逸,造型轻巧的庭院式建筑,并在“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影响下,将外部的自然环境引入到内部的封闭空间,最终实现了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川西民居空间流动性不仅表现在单体房屋室内各部分空间的交流,同时也是整个庭院式建筑与外部自然空间的相互渗透。

1

单体房屋室内空间流动性因素

单体房屋室内各空间部分的可交流性主要是由其隔而不断的围护界面所形成。因此限定室内空间范围的界面则成为了造就川西民居室内空间流动性的几个最为主要的因素。

1、建筑结构形式

川西民居多采用穿斗式建筑结构形式。西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建筑内部为了散热去湿,虽然构架的下半部分作为填充墙体起着分隔室内空间的作用,但其上半部分结构外露且上部空间多半空置,是为了加强空气的流通,以便于更好的散热。

此外,为了进一步释放内部空间的自由,也会采用混合式木结构,即是在两边山墙采用穿斗式,在中间采用抬梁式。这样的结构形式在节省材料的同时,也能够更大限度地扩大内部空间,满足空间的灵活使用,这就为川西民居室内空间流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隔而不断的内部空间,不仅满足了居室内各方面功能的使用,也创造了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2、建筑墙体及围护构件

川西民居在穿斗式结构形式的支撑下,墙体多为填充墙,且由于地理因素及气候原因,西南盛产竹材,因此墙体大部分是采用竹编与泥土就筑的轻质隔墙,一方面便于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通风防潮。

另外川西民居围护构件多采用木板门和格扇窗,它们不仅轻便且都具有灵活可拆卸的特点。例如川西传统商铺住宅,为方便商品货物日常的室内外搬挪,会将外墙面处理成由多块小木板门拼嵌而成的大木板墙,以便自由控制大门开口大小;同样地,带有各式各样花纹图案的格扇窗也可以根据需求将其整扇卸下。在这种灵活构件的围护下,既可实现内部空间的掩而不藏,透而不漏,也可以满足内部空间最大限度地通风和采光。这一切为了满足生活功能、增添生活情趣的处理手段也使建筑空间变得更加灵活自由,这种不确定性的围护界面,使得室内外空间不至于完全被阻隔,过渡也更加自然,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的可流通性。

3、屋顶

川西民居建筑多为硬山或悬山的双坡屋顶,屋面整体呈柔和内凹曲线,且采用小青瓦铺设而成,小青瓦具有防水隔热的优点,且由于铺设方式简单,因此屋面构造用料较少,屋顶显得灵动轻巧,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这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四川独特的湿热气候,也解决了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此外,由于四川盆地地区气候湿润,云层较厚,日照相对较弱,为弥补侧窗采光的不足,通常会在屋顶设置老虎窗和猫儿钻,这样的天窗形式也有效增强了建筑内部的通风效果。

因此,屋顶作为建筑的围护界面之一,虽然在固有的观点上,它起着阻隔室内外空间的作用,但川西民居中,屋顶被这些小窗局部打破,使得原本清晰而稳定的分隔界面被模糊掉,这正为空间的渗透创造可能。

因此,川西民居室内空间具有明显的流动特性,这种流动性主要源于空间界面隔而不断的围合因素,它不仅体现在水平方向上,同时也体现在垂直方向上,正如川西民居会因为屋顶的特殊处理而引导空间的垂直流动。实际上,除了屋顶这一因素,不同的建筑高度对空间的垂直流动也会产生影响。川西民居中,往往会为了凸显整个院落式建筑之间的主从关系,从而有效控制房屋的不同高度,而这样高低起伏的建筑形态要求,也使得建筑内部空间变得不再单一,内部的空间流动也呈现多方向发散的特点。

2

建筑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空间渗透因素

建筑与外部自然环境之间空间的渗透也是川西民居空间流动性的重要表现,且这种空间的渗透性具有鲜明的层次感,由房屋内到房屋外进而到整个外部自然环境的一步步逐渐过渡。而形成这种有节奏秩序空间过渡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它们也是川西民居的标志性组成部分——檐廊和天井。

1、檐廊

檐廊是川西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屋檐一直向外延伸所覆盖的空间,一侧与房屋相连接,另一侧可由柱廊支撑,形成走廊从而围合串联起所有房屋。

檐廊的形成与川西地区独特的气候有关,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时,檐下空间会产生阴影,有益于隔离室外的烈日,有效避免太阳对外墙的直射,以保证室内温度不会过高;而冬季太阳高度角相对较低,檐下空间接受到太阳的照射,有益于更多的蓄热,为人们室外活动提供良好的空间;另外梅雨季节也能为人们提供相应的避雨环境。

檐廊的存在也正是室内外相互渗透的关键因素,檐廊空间一方面属于室内空间的延续,是建筑空间的附属空间,但另外一方面,由于其界面的不完全围合,空间相对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于室外空间中,它实质上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室内外空间的明确界限,具有这样特质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空间明确限定的桎梏,为空间的自由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天井及庭院

天井以及庭院的存在使得川西民居更为完整。天井是由四周房屋或是三面房屋与一面围墙围合而成的空间。川西民居房屋皆出檐深远,因此所围合的天井空间相对窄小,夏季能够有效避免过多的太阳直射入天井内,借此营造宅内舒适的阴凉空间,与此同时,天井内部相对较低的气温形成高压区,而天井外部经强烈的阳光直射形成低压区,在热压差的作用下,空气形成对流,能够起到通风降温的效果;同样的道理,在冬季,天井作为过渡空间的存在能够有效减弱空气流通,以保证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和风环境,也能起到保温防寒的作用。因此,川西民居中天井所具有的生态特性,一方面为川西民居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也使得整座房屋被纳入到了自然体系中,而非单一孤立的存在。

庭院相较天井而言,其空间范围更大,它除了拥有天井的生态特性以外,也会相应的布置一些绿色植物,更加彻底的模糊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界限,使建筑所存在的空间与整个自然空间相互融合,两者成为相互包含的关系,而非被生硬的割裂。

因此,相对于檐廊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而言,天井以及庭院的存在则是消除了整座房屋与整个自然的界限,作为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穿插重合部分,也是两空间相互渗透的产物,正是由于这一系列不确定的空间关系,使得所有被分隔的空间联动而成为了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空间的流动性。

空间流动性原因

空间是自由流动的,与空气和光线一样,这种特性先天而存在,但当这种空间的流动特性与建筑产生联系时,这种特性的存在同时又会受人为因素所影响。因此,川西民居的空间流动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主要可归为三个方面:地理气候因素,建筑功能性需求,以及文化历史原因。

(一)

地理气候因素

众所周知,四川位于我国西南部,属于盆地地形,盆底是平原,四周则由部分台地,低山丘陵组成,川西地形主要是成都平原;川西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又受盆地地形影响,该地区云层较厚,降雨量充沛,但同时日照较少,故形成特有的湿热气候,而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川西民居的通风、防潮以及采光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川西民居无论是建筑结构亦或是围护结构以及室内各功能用房,甚至是各房屋与房屋之间都要保证一定的通透性,不会严密的封隔空间以保证建筑的通风防潮,而这样相对开放的空间处理方式使得空间得到释放,空间的封闭感得以消解,为空间的自然流动创造了相应的条件。

(二)

建筑功能性需求

如前所述,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建筑的采光对于川西民居也尤为重要。而川西民居对于采光的诉求都反映在了建筑的围护界面上,门窗的格栅以及屋顶上的老虎窗都是为了室内良好的采光性能而设置的;另外,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也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檐廊的设置为人们在不同季节都提供了适宜的室外休憩场所;天井以及庭院也将自然环境引入到建筑之中,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也调节了内部的小气候。这一系列的处理同样也是弱化了室内与室外,建筑与自然的绝对界限,让各空间过渡自然,自由流动成为统一。

(三)

文化历史原因

川西民居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发达的农耕文化。川西平原土地肥沃,水系繁多,优良的气候条件也使得作物熟制较高,因此川西人民农事清闲,祖祖辈辈形成少愁苦,多逸乐的心态;另外,在四川的历史演变中,也曾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从而涌入了大量的移民文化,在改变各方面社会结构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地域文化,而这一切又使得川西人民都具有一种乐观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在人们这样逸乐开放的性格态度影响下,居住空间的自由开放被进一步强化,空间的流动特性也就愈加明显了。

川西民居的空间流动性基于多方面原因形成,它的存在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空间流动性的形成,催生了一些功能性并不明确的空间,但它们并不会影响建筑功能的使用,反而创造了更多可供人们自由支配的建筑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川西民居的空间层次,使得空间更加多变且富有灵动性,增添了空间趣味;另一方面,空间的流动性打破了原有建筑与自然截然分割的传统,把自然也纳入到了整个建筑之中,将室内、室外、自然都联动起来,使得所有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更多优秀论文及资料请购阅《论文特辑》及《中国民族建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