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汉奸还是忠义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汉奸还是忠义

时间:2020-05-25 07:40:22

相关推荐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汉奸还是忠义

吴三桂,以现代的眼光看,毋庸置疑是一个大汉奸、卖国贼,谁要是敢为其翻案,恐怕得被唾沫淹死,所以笔者今天不打算为其翻案。

吴三桂

在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杀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从此清朝开始了征服全国的征程,在南方苟延残喘的南明小朝廷也在清兵的步步紧逼中逐步走向灭亡。吴三桂身为明臣,却率兵投敌,帮助敌国攻打自己的国家,不仅如此,还亲手将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永历皇帝用弓弦勒死在昆明街头,如此反复无常、寡廉鲜耻之人早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但是如果我们将时间拉回到1644年,崇祯皇帝刚刚上吊,吴三桂刚刚领清兵入关之后,我们会发现那个时候,大明的臣民们不仅没有将吴三桂视为大汉奸,反而将他比作哭秦廷的申包胥,将其视作大英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大明的臣民们都瞎了还是是非不分呢?

申包胥哭秦庭

答案都不是,这要从当时的形势和臣民对于国家意识的认知来说了。

大家都知道,明末明朝面对的两个主要敌人,一个是“虏”,指的是关外的满清,另一个则是“寇”,指的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西北、四川等地的农民起义军。明朝一直在这两个势力之间竭力平衡,犹如走钢丝一般,随时都有从高空摔下的危险,“虏”和“寇”同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1644年,踩了十七年钢丝的崇祯皇帝终于掉下去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被迫自尽,“寇”瞬间超越了“虏”成为了朝廷最大的仇人,古人心中的国就是君,谁杀了我的皇帝谁就是我不共戴天的仇敌,于是此时,李自成成了整个国家的公敌。

1644年四月形势

此时,京城失陷,达官贵人们纷纷改换门庭,投入了大顺王朝的怀抱,河北、山东等地也成了李自成的地盘,当北京陷落、崇祯自尽的消息传到南京时,整个南方震动,但又无可奈何,一方面无可战之兵,另一方面鞭长莫及。

而此时山海关的吴三桂率领着清兵入关,在山海关一片石击败前来的李自成大军,清兵和吴三桂的山海关明军一同将李自成赶出北京,从明朝臣民的角度来看,吴三桂虽然借助了“虏”兵,但是他赶跑了国家公敌李自成这个“巨寇”,为君父崇祯尽忠尽孝。

山海关战役

也许有人觉得笔者是在为吴三桂洗白,其实学术界很多大家都对此事做过考证,当时明朝臣民特别是南京朝廷对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一举动是何看法?据考证,1644年五月二十八日,南明弘光皇帝登基之时,明朝决定晋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并发银、米等作为赏赐。

之后,弘光皇帝在着急阁臣商议与满清关系之时,还专门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之事进行了讨论,最终的结论可以归纳为四个字“仗义购虏”,“购”通“媾”,即媾和,而且在这之前加了“仗义”两个字作为定语,由此可见,南明朝廷此时并未将其看作“汉奸”,反而认为吴三桂此举是出于忠义。

后来在南明朝廷派遣出使清廷的使团,还有一个任务是当面嘉奖吴三桂,并带给吴三桂赏银和诏书,这也证明了南明当局对吴三桂此举的肯定。

明朝使团给吴三桂的敕书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一种奇怪现象,除了古人对于国家认同点的局限之外,也与满清的伪装有关,清兵入关之后不仅没有着急南下抢夺明朝残存的领土,而且率兵西征打击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这就给了南明朝廷一个假象,认为清兵入关并不是要来抢夺天下,而是真的来为大明、为崇祯皇帝报仇来了,清廷的伪装也让南明政府产生了误判。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随着清朝对大顺进攻的告一段落,清兵随即南下,南明弘光政权仅仅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土崩瓦解,而吴三桂也作为清廷的走狗对汉族同胞进行屠杀和镇压,最终成了一个尽人皆知的大汉奸。

作者简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