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第二十五洞天--湖南平江幕阜山

第二十五洞天--湖南平江幕阜山

时间:2021-03-18 13:34:26

相关推荐

第二十五洞天--湖南平江幕阜山

很多年前就知道幕阜山,因为读湖南抗日丛书之《血在烧-中日长沙会战纪实》,了解到这里是湘北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国军以此为根据地与日军对峙浴血坚守几年,是长沙几次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幕阜山古称天岳山,又名天柱山、天岳山、昌江山。岳阳因在山之阳而得名,古称"岳州府"。据说三国争霸时期,东吴建昌都尉太史慈在此山置扎营拒荆州的刘表军南下,"风动将军幕"(杜甫诗句),幕营幕府御寇功成名就,得名天岳幕阜山。

幕阜山是罗霄山脉之一峰,主峰位于南江镇东面,海拔1595米,为湘、鄂、赣三省边界最高峰,比五岳之首泰山要高。山脉长约200公里,山体总面积约为 4800 平方公里,占地面积是黄山的四倍。从体量来看,天岳在"五岳"之上。天最大,统管五岳,"天岳"幕阜山应该为"六岳"之首!

从南江镇往东有二十多公里上山路,路况尚好却是坡陡弯急。虽双向两车道,车速仍不敢放肆,时常被拐弯处冲出的下山车弄得心惊胆颤。以前学车的时候跑的是一百零八弯,这条山路没有八百弯起码也有五百弯,无数次加速减速急转弯,人都转晕。

上到半山腰找处宽敞的地方停车休息。气温比山下明显低了许多,放眼望去,心情豁然开朗,山峦叠嶂山道逶迤,崎岖的公路随着山势峰回路转盘旋而上。俯瞰山下,河流九曲,庄园棋布,薄雾袅袅,风高气爽,山上的清凉与山下的炎热尘嚣是两重天。

传说幕阜山是大禹治水之神山,夏禹治水到此,石壁刻篆文天书,有系缆石、烂船坡遗迹,只是没有导游介绍,不知道这些景点在哪里。

幕阜山国家森林森林公园门票96元/人,大门所在的山峰叫"张果老",周围是"打鼓岭","接官岭"和"狗爬岭",这些地名来自于张果老的传说。

离森林公园大门不远的一块平地上正举办幕阜山房车帐篷音乐节,

继续朝主峰前行,山顶一块平地一些驴友在此扎帐篷露营。这里是"白龟沸沙池"景点,在海拔1500米的山顶有一口这样的泉井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一口浅浅的泉井,石池四围长着苔藓,清澈平静的泉水不急不缓汩汩流逝着。井底覆盖着白沙,泉水从底部涌出,带动白沙涌动如沸水。井底有一白色石龟,相传伏羲倔此池养白龟观天象,临池观龟体花纹而受启迪,画出八卦。白龟通山体引清泉沸白沙,古称"白龟沸沙池"。

因白龟被伏羲称为龙马,百姓视此为龙宫。井侧相隔十数步有个小庙,据说是清同治三年复建的龙王庙,庙门有联: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不过在我看来完全是个新建的土地庙,没什么兴趣。

据说沸沙池高山纯净矿泉水医治百病,游客纷纷掬饮一瓢。我也灌了一矿泉水瓶,的确是清凉甘甜润泽心肺,让人洗却旅途的疲劳。

主峰叫"一峰尖",这里有座"太元天宫"的道观。唐朝盛世时,天岳幕阜山寺庙多达一百二十多座,古刹香火名扬三省。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第二十五幕阜山洞,週迴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被道教尊为三十六洞天之二十五洞天。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

来不及看细看道观,我们要去洞天看仙境,或许还能遇到仙翁。所谓"洞天"应该有洞通天,这里真的有个"上狮洞"。

上狮洞从石拱门穿岩过洞,仅容一人穿行。额楣"极无峰",门联是:"幕阜南崖同日月;洞天狮子并乾坤。"

洞的那边应该就是天上的仙境,

穿洞而出,回身看到洞口有陈鲲题额:"幕天席地,阜物康民。"

洞边巨石上,是鲁道源亲题石刻"南天"两字,应该是"雄霸南天"四个字,可能是我行走匆匆没看全。这四个字是对天岳幕阜山的礼赞,也是抗日战争的纪念碑。

1941夏,长沙会战首战告捷,第五十八军中将副军长鲁道源从九岭保卫战前线归来,登临天岳幕阜山他极目四望,感慨万千。"一寸河山一寸血,万家烟火万家春。"鲁道源亲题石刻"雄霸南天"四个大字,并留绝句一首:"幕阜顶天立,雄霸震四极。气吞三岛寇,热欲干戈戟。" 寄寓他的雄心壮志,预示抗战必胜。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曾授予鲁道源将军三等云麾勋章,并在南昌接受日本投降。

这块岩石表面已经斑驳陆离,岩刻的文字已经依稀难辨。

洞口不远处,石径小路旁的岩石上刻有"天门"两个大字。

前面是悬崖,传说中的洞天福地,再往前走就可以得道成仙进天堂了。

"幕阜山高一千八百丈,我疑山顶即天上。扪罗蹑蹬到山巅,又如平地望青天。始知天高百万应无极,幕阜苍苍一卷石"。神话,神仙,仙翁,仙境,天上人间诸多奥妙,自古可遇不可求。

翌日清晨我独自驾车二上"一峰尖"看日出,初升的太阳给山峦林木披上了霓裳。

看日出的最佳位置是山顶上的望湖亭,

几只黄牛在晨光中漫步吃草,悠闲自得。

登台远望,视野中山峦绵延与天相接。

元末邑人胡天游《幕阜山》中描述的"洞庭八百古所传,至此遥看如镜圆",可是此时在望湖亭只能看到烟波渺渺,难以望见洞庭湖。

花岗岩的墙体大门紧锁,门上刻着"幕阜山瞭望台",或许原来是瞭望哨塔或烽火台。

从望湖亭下来,按路标找到问天台(会仙亭),两个年轻的道士正坐在这里发呆,也许他们在这里问天。

传说这是屈原作《天问》之处,屈原因受奸臣排斥报国无望,忧民生之艰难,至此拜天问天,从宇宙自然至神话现实对上天提出一系列疑问。

屈原问天后见天际有龙河图在演绎万物序数、龟洛书在指点万物方位,他便下山追逐天书而去。至山下汨罗江,数十里江面平静如镜,天书随晨曦渐隐水面,他便投身入水成仙,平江由此而得名,百姓于下游屈子祠处发现肉身,为纪念他而诞生端午节。由于屈原在此问天且得见伏羲展天书,这里被称之为会仙亭。

《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一篇长诗,其代表作之一,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天问》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

从这里伸头探望,脚下悬崖绝壁深不可测,天际云彩飘逸,沟壑林石怪异,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髯客曾经在此坐落仙境。

从问天台小路出来,透过松枝间隙,远远望见太元天宫身披霞光耸立在晨曦中。

殿堂宏伟,气势巍峨,檐牙高啄,画栋雕梁。

台阶中央石栏围绕的是蟠龙吐水造福人间的石雕。相传人文始祖伏羲人首蛇身,这是华夏龙图腾的由来,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

殿堂匾额是"老母殿",这是供奉的是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她创造了万物和人类并建立了婚姻制度,天塌地陷时熔彩石补苍天,斩鳌足立四极,留下了女娲抟土造人和补天的神话传说。

殿前八根深灰色的蟠龙柱,这在别的庙宇似乎很少看到。

抑扬顿挫的颂经声伴着有节奏敲打法器的道乐声从殿内传来,神龛前玻璃盒柜内供奉着一根古神木,这是镇殿之宝,一排道士面神情肃穆的沉浸在早课中。他们追求的是我们难以理解的精神世界。

想起屈原《天问》的第一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我也想"天问":古有葛洪炼丹于此,今安在之?悬壶济世,拯救苍生,何不留之?世风不古,惟利是图,何不正之?

从百度上查到,太元(376年-396年)是东晋时期的一个年号,太元天宫从字面理解,应该是东晋时期的天宫,所以有洞天福地和天门。这里敬奉的是人类始祖女娲,规格不是一般的高。

离开的路上回望太元天宫,两峰环绕,犹如两只前伸的扶手,老母殿稳坐太师椅上。石砌的护坡工程巨大,让人叹为观止。花费巨资能否修复世人心中的殿堂?

从住宿地步行下山几百米,转弯就能看到天门寺。山门前的停车坪正在施工,庙宇殿堂隐现在远处的山林中。

天门寺始建于三国太史慈屯兵幕阜山时期,99年修的山门门联为:"天耸奇峰锁不住重重紫气,门衔幽谷藏得尽道道玄机",这是道家的说法,不像是佛家的语言。

上得山来才能看到古山门,像石砌山寨门,从门洞中可以看到里面的天王殿。

或许以前曾是太史慈屯兵幕营的地方。两边门联写道:天生佛地,门种菩提。

门边石碑记载:"原名"观音寺",始建于三国太史慈屯兵幕阜山时期,香火旺盛,后遇高山大雪冰封四十余天,香火断灭,僧人冻冻而殁,寺庙倒塌,仅剩佛像。"

天王殿后,大雄宝殿、观音殿依山势递进,左边厢房住的似乎是农家或家属,右边厢房住的是游客。

寺庙于清朝重修,后来又毁于战火,现在的建筑是1999年重修。

观音殿前,袅袅青烟中,香炉铜铃上的佛字,让我想起那些在冰雪封山中冻饿的僧人们,可怜的他们应该是在这里求观音保佑,最后修满了功德,被佛带上西天极乐净土去了。

走出山门时,一股大雾顺山而来,我刚去过的庙宇顿时被雾笼罩,红檐金瓦不见了踪影,恍惚间以为是在仙境。

最后,我们要去看龙潭飞瀑。跨过小木桥,沿着老龙沟的小径蹒跚前行,

溪水潺潺奔腾流淌,

路面上覆盖着腐叶,透过茂密的竹林斑斑点点的阳光撒在地面上,显得幽暗清凉。

岸边开着一些不知名的野花,

这里就是龙潭瀑布,飞流直下,沟壑幽深,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人们在这里开心的戏水,有的甚至直接跳进潭里游泳,冰凉的潭水应该跟游泳池的感觉大不一样吧?

相传龙潭飞瀑为邹伯贤降龙之处。

有诗曰:

邹伯降龙处,瀑飞万丈余。

贤人同瀑老,逆龙潭中诛。

山上方一日,山下已千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