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半夏泻心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半夏泻心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时间:2020-03-27 15:20:40

相关推荐

半夏泻心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組成】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12枚。【原方剂量】

【相同点】三方同出于《伤寒论》;均用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降逆和胃;治疗痞证。

【不同点】

旋覆代赭汤:配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气、消痰止噫;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机上逆所致的心下痞满证;以心下痞满、噫气频作、呕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小柴胡汤:配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透邪热;功用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以寒热往来、胸胁痞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辨证要点。

半夏泻心汤:配黄芩、黄连泻热开痞,且去生姜,加干姜,与黄连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功用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主治寒热互结于心下之痞证;以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比较要点】三方均治痞证。但旋覆代赭汤为胃虚痰阻,气机上逆所致的心下痞满证;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之胸胁痞满证;半夏泻心汤为寒热互结于心下之痞证。

旋覆代赭汤证

【渊源】 《伤寒论》。

【病机】胃虚痰阻,逆气上冲。

【汤证脉症】

主症: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频作。

副症:呕吐痰涎,或头晕目眩,或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泛清水。舌脉: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缓。

【汤证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副症加典型舌脉。

3.主症之心下痞硬或噫气频作加副症之呕吐痰涎。

【禁忌】

1.痰热阻于心下者忌用。

2.胃气虚兼中气下陷者忌用。

【汤证辨疑】

1.小陷胸汤证:出自《伤寒论》。本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皆为痰阻心下而致痞满。但前者属实证痰热阻于心下,后者为胃虚痰阻心下,其性质属寒;前者心下压之疼痛,后者压之不通;前者呕吐为或然症,后者噫气呕吐多为主症;前者舌苔黄,后者舌苔白。

2.生姜泻心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皆有心下痞硬和噫气的症状。但前者兼食滞,噫气而夹食臭,后者为有形之痰结,噫气而不夹食臭;前者尚兼水气,肠鸣而下利,后者则常兼便秘。

3.橘皮竹茹汤证:见于《金匮要略》。本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均有胃虚呃逆。前者乃胃虚夹热夹痰但痰热不盛之呃逆,后者却为胃虚痰盛无热之呃逆;前者痰稠,舌嫩红,脉虚数,无心下痞硬,后者痰相对较稀,且时泛清水,心下痞硬,苔白腻,脉虚而弦。

4.丁香柿蒂汤证:见于《症因脉治》。本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皆有胸脘痞闷、呃逆之症。前者系胃气虚寒上逆不兼痰阻,后者乃胃虚痰阻上逆;前者胸脘痞闷轻,后者脘痞症重,故称痞硬;前者舌淡苔白润,脉迟,后者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缓。

5.半夏泻心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皆有心下痞满、按之不痛的症状,亦都可见呕吐。但前者系误下胃气虚寒与入里邪热共结致痞,痞满较轻,呕吐为主症,后者为误治胃气虚寒,痰阻心下,痞结较甚,但呕吐却为副症,且呕吐物为痰涎或清水;前者伴肠鸣下利,后者伴大便秘结;前者舌苔可见黄象,脉无滑象,后者舌苔不黄,脉多滑。

6.甘草泻心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皆有心下痞硬、呕吐等症状。但前者胃虚较甚,且有肠热下利;后者胃虚相对较轻,多兼大便秘结,且有噫气之主症。

【临床应用】以胃虚痰阻、逆气上冲为基本病机,参考汤证诊断要点,本方广泛用于治疗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全梗阻,呃逆,美尼尔氏综合征,食道癌及胃癌初期。若胃气虚不明显者,可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若痰多者,加茯苓、陈皮,必要时尚可配服礞石滚痰丸;属幽门不全梗阻者,加鸡内金、蜣螂;呕吐甚者,重用制半夏,且少量频服;呃逆属膈肌痉挛者,加炒白芍;若化热则重用代赭石,酌加竹茹或黄连;若为食道癌或胃癌者,加三棱、莪术、鸡内金、当归;眩晕呕吐属耳源性者,重用泽泻、葛根、钩藤。

【汤方组成】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代赭石一两,生姜五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十二枚(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