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端午节3︱端午节居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吃棕子赛龙舟更和屈原无关!

端午节3︱端午节居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吃棕子赛龙舟更和屈原无关!

时间:2018-05-22 03:24:07

相关推荐

端午节3︱端午节居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吃棕子赛龙舟更和屈原无关!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端午”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其中这个“端”字在古汉语里有开头、初始的意思,而“午”呢,古人在说“端午”的时候,其实说的是一二三四五的“五”,意思就是“初五”,不过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的顺序,第五个月恰好就叫“午月”,中午的“午”,于是端午的写法也就变成了现在咱们常见的这种。

说到了端午节的由来

也说到了很多端午节的风俗

那下面我们要提出的一个观点

可能会颠覆一些的固有认识了

那就是

在端午节吃粽子

赛龙舟

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纪念屈原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最为人们所接受的说法就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年前,忿然投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端午帖子》中写到:“彩索盘中结,杨梅粽里红。”表达了对粽子的赞美之情。粽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到晋朝时,更被指定为端午节的应节食品。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一个传统习俗。而在我国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是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中曾提到:“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后来大约因为枭这种鸟不容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后来代替枭羹的食物叫锉。一直要到了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棕子的起源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传承了风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是非常真挚深刻的。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烹熟食物时,为了吃的顺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

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煮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很多人都知道,端午节有个习俗就是赛龙舟,而这个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在春秋时期之前,吴越之地的百姓就有在端午这一天赛龙舟,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而且屈原本人的诗作里,也可以反映出当时赛龙舟的风俗,比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líng)船余上沅(yuán)兮,齐吴榜以击汰(tài)。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zhǔ)兮,夕宿辰阳。”诗中提到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其实就是当时一种竞赛所用的船。

综上所述,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其实真的不是因为纪念屈原。

北京人特有的端午风俗

说到端午节,北京人可有很多特有的风俗,比如,北京人有斗百草的风俗。那在端午节这一天,北京小朋友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

一种看法认为最初的斗草游戏,很可能跟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的中医草药学有着密切关系:每年端午节,孩子们就会到郊外采集草药,并把艾草插在门上,以解暑避毒,而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

斗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较草的韧性。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有韧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

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的“百草王”。斗百草另外一种玩法是比赛谁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种多和新奇。

《红楼梦》中有详细情节,其中端午斗草的习俗出现在第六十二回,有兴趣的您可以找来看看。

此外,北京人还有喝绿豆汤、吃绿豆糕的习俗。由于端午节开始,酷暑将临,五毒孳生,这五毒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人间开始流行瘟疫等疾病,而绿豆性凉,味甘,熬成绿豆汤平时喝可以消暑止渴;由于具有利尿下气的功效,因此食物或药物中毒后喝,还能起到排清体内毒素的作用,对热肿、热渴、热痢、痈疽、痘毒、斑疹等也有一定的疗效。那制作成绿豆糕呢,更是咱们北京人喜爱的点心。

端午安康

哪里能听: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

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