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不同音区练声时应注意的问题

不同音区练声时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10-05 07:32:32

相关推荐

不同音区练声时应注意的问题

不同音区练声时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身边大多数的人都很喜欢高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通常有人在台上一飙高音的时候,不管是表现的完美还是挑战失败破音了,台下的观众都会使劲儿地鼓掌···但是!很少人意识到,其实高音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难的。

在练不同音区的时候,首先应该练好中音区,就是自己唱的最舒服的那一段,然后再向低音跟高音两个方向逐渐发展。尤其注意中音区到高音以及到低音过渡的地方,我们把那个过渡点叫做换声点。换声点附近的音才是最难唱好的,纯粹的高音跟这个相比那简直是弱爆了。听过很多天生嗓音条件好(指唱高音轻松)的人,高音仿佛拨云见日般,可是稍微低一点,一到中音区就乌云阴霾,完全没有音量,音色也失去了质感,低音区就更不用说了,暗无天日,完全没法听。所以大家在唱歌时,无论独唱,合唱,阿卡贝拉(纯人声合唱),还是唱K,中低音区运用的都是比高音多很多的,所以请先练好中音区!

首先跟大家讲两种方法:

第一:打哈欠的时候,上颚兴奋,软腭与小舌头抬高,脖子后面以及后脑勺的头皮绷紧的力量,这些是一致的,统称为“向上的力量”,这是声音空间感的主要来源;

第二:打哈欠以及深呼吸的时候,脖子向外扩张,舌根与喉头下沉(舌根与喉头是连在一起的,共同上下)的力量,统称为“向下的力量”,这是稳定声带与气息对抗以及控制音量大小的重要途径。

现在具体讲讲各个音区的不同练习方法。

低音区:

声带相对松弛,声带附近的肌肉也保持相对松弛状态,没有强加的力量,胸腔共鸣最多,大于口腔共鸣与头腔共鸣(但绝不意味着没有)。只要声带闭合,找“向下的力量”,深呼吸时脖子微微扩张,喉头下沉的感觉,由此找到空间感与打开的感觉,但是总体来说是自然放松的,不能过度用力,不能感觉发僵。最后在自己的面部找一个点,可以是人中附近,可以是鼻子,可以是眉心,想象声音通过这一个点向外传出去,这是方向感。记住,越是低音越要放松,越紧越唱不下去,给予更多的空间感与方向感(这会使你的声音更集中)。

中音区:

中音区的时候,与低音区不同在于,口腔共鸣占了大部分,大于胸腔与头腔共鸣。由于中音比低音区高,所以声带相对的拉紧,变薄,有了一定的张力。这个时候就要求声带附近肌肉有力量了,也就是上面讲的“向下的力量”。同时有了更多的头腔共鸣,所以同时也要求“向上的力量”使口腔上颚兴奋起来,达到平衡。低音区基本上不需要很多“向上的力量”,但是中音区则两个力量都需要,但是幅度都比高音区要小。最后仍然记住加上,像上面说唱低音时讲述的空间感以及最后声音向前走的方向感。

高音区:

首先我们要解开一个困惑,高音为什么相对难唱?因为唱高音的时候,声带变得很紧很薄,张力很大,声带周围的肌肉能力必须很强,才能支持住这个巨大的张力。可是,人的嗓音有一个天生保护的本能,唱高音的时候,喉头会保护性的上提,收缩,降低张力。那么怎么保持张力呢?这就要用到很大的“向上”以及“向下”的力量了。这种上下的对抗给予了声带以必要的张力。高音主要是头腔共鸣,于是“向上的力量”使软腭提高,打开了鼻腔与咽腔的通道,声音能够充分的进行共鸣,富于空间感,同时给予声带向上的张力。而与此同时,“向下的力量”使脖子两侧向外大力扩张,喉头尽量稳定,给予声带向下的张力,保持了声带在极大张力下与气息对抗的稳定性。可以说,音越高,这上下对抗的力量就越强。

亚洲人的骨骼特点与欧洲人不同,亚洲人唱歌容易发出集中的声音,而欧洲人唱歌容易发出空间感的声音。另外,中国人的审美观比较倾向于向前,集中,相对尖锐的声音,如民歌以及京剧。而许多欧洲人从小在教堂听到的合唱,使其审美观更倾向于良好共鸣的空间感声音。所以中国人唱歌,更加强调“向上的力量”的能力,去找良好的共鸣与空间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