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自我中心的习惯 偶尔娇惯属轻度 袒护央求要不得 哄骗迁就最严重 你的溺爱是第几级

自我中心的习惯 偶尔娇惯属轻度 袒护央求要不得 哄骗迁就最严重 你的溺爱是第几级

时间:2019-08-07 10:09:57

相关推荐

自我中心的习惯 偶尔娇惯属轻度 袒护央求要不得 哄骗迁就最严重 你的溺爱是第几级

自我中心的习惯

友情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交友是一项重要的投资,在这种投资中,投入爱,就回报爱,投入恨,就回报恨,投入轻蔑,回报冷漠,投入自私,回报疏远,你总是自我中心,那就总是收获孤独和寡助。退出自我中心角色,克服自我中心的习惯,你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在娇惯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于自我中心,说话、做事总是以自我为主,自我优先,他们不仅只顾及自己的需求或感受,而且总希望别人也能够迎合自己的需求,顾及自己的感受,而自己却缺乏为别人着想,考虑别人感受的习惯。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表现欲、倾诉欲、控制欲、受宠欲、优先欲,而这些需求是很难在娇惯的家庭环境之外得到满足的,可一旦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冷漠、自私、封闭,而另一方面别人也不愿意与其相处,也会不自觉地躲避他,这样,人际交往就会很困难。

为了克服这种习惯,首先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自我中心的习惯,并且认识到自我中心习惯的危害。在交往中,常常打断别人的讲话,常常只是自己一个人在喋喋不休,对方已经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时候自己仍在飞珠溅玉,别人不按照你的愿望行事时,会立即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有了好事,很少礼让别人等等。假如经常有上述情况,说明你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总是轮不上说话,让人觉得很憋屈;总是不被重视,让人觉得很窝火;总是被否定,会激起愤怒情绪。假如与你相处的人常常有这种感觉,就会逐渐形成反感和厌恶情绪,进而离你而去。

其次,要改变自我中心的习惯,学会克制自己,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习惯于自我中心的人,在交往中应当尝试克制自己的倾诉欲,表现欲,把想说的话咽下去,把自己的需求压一压,从中心角色中退出来。当你静静地倾听朋友说话时,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好像根本不了解对方,因为你从来都没有认真倾听过对方说话。当你耐心地听完他的说话以后,你会发现他对你非常友好,因为你的倾听表现了你对他的尊重和关注,也因为对方已经满足了自己的倾诉需求。当你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时,你会发现别人也开始尊重你。

偶尔娇惯属轻度 袒护央求要不得 哄骗迁就最严重 你的溺爱是第几级

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张玉娟 《 生命时报 》

“溺”在词典上解释为“淹没”。如果父母的爱像洪水一样泛滥起来,就会淹没孩子。父母们都知道不该溺爱孩子,却往往不知不觉给了孩子过度的关爱。下面8种溺爱形式是我国家庭中最常见、最典型的,希望能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1.包办生活琐事。“我疼他还来不及呢,怎么能让他做家务?”不少家长怀着类似心态,包办孩子的一切琐事。更有甚者,四五岁的孩子还要父母喂饭、穿衣,上高中了还要家长收拾书包、衣服。包办家庭走出的孩子,轻则自理能力差,重则没有责任感,缺乏同情心,不求上进。

2.生活懒散却被放任。有的家长放纵孩子混乱的作息,睡懒觉、暴饮暴食或挑食、看电视到深夜、在外疯跑都不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计划,没有目标,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做事有始无终。

3.过度保护娇惯孩子。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磕着碰着、咳嗽两声,或者要和小伙伴去水边玩,就如临大敌,生怕出事。更有甚者,不让孩子出家门,去哪儿都要抱着,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这种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极度依赖,形成性格缺陷。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未来上大学、工作、成家等分离期,亲子都极为痛苦,甚至一辈子离不开家。

4.长辈无原则地袒护。有时父亲管孩子,妈妈会出来护着:“他还小呢。”还有时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会站出来:“你们小时候还不如他呢!”更有甚者,父母在老师“告状”时无端袒护:“我家孩子挺好,我看是你当老师的不行。”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容易缺乏是非观。

5.全家围着孩子转。有的孩子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好吃的、好喝的供他一人享用,一切都要围着他转。这样容易让孩子习惯性地“高人一等”,自认为是“小太阳”,变得自私,长大后缺乏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6.轻易满足任何要求。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管价格,也不管要求是否合理。还有的父母给孩子大量零花钱,孩子想买啥就买啥,甚至在学校“挥霍”,满足虚荣心。这种孩子极易养成不懂得珍惜,追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等坏习惯,也无法养成吃苦精神。

7.祈求央告失去威信。有的家长不是督促孩子吃饭睡觉,而是用哄骗、哀求的方式,比如“求求你了,小祖宗,就吃一口吧”。但孩子往往是越央求,越难缠。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家长丧失权威,容易让孩子将来不辨是非,没有责任心。

8.哄骗迁就却被要挟。许多家长在孩子不顺心时用哄骗、讨价还价的方式解决问题,甚至最终投降,无限度地依从、迁就孩子。这会在孩子的性格中播下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上述8种溺爱方式几乎在我国每个家庭都存在。按照对孩子影响的程度可大致分3个等级。偶尔帮孩子收拾书包、衣柜,对孩子非原则性的错误稍稍“娇惯”一点,一两次睡得晚点,都属于轻度溺爱,只要不是经常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这并非意味着家长可以对此不闻不问,否则久而久之仍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中等溺爱如央求孩子、全家围着孩子转、长辈袒护等,会对孩子的自理能力、独立意识、人际交往技巧等产生影响,比如在集体生活中颐指气使,被周围人孤立。最严重的要属用哄骗等方式解决问题及无限迁就孩子的任何要求。这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可能对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成家立业产生影响。

与别人分享

陈浦燕

朋友用手机发给我一则笑话:有一天阎罗王正在地狱里四处巡察,当来到一处正在举办投胎仪式的地方时,忽然听到一阵悲伤的哭声。阎罗王急忙寻问是谁在哭泣。一只猴子就站到了他的面前,一边哭一边说:“他们都可以转世为人,为何单单我不可以?”阎罗王打量了一下猴子,说道:

“你全身都是毛,怎么为人?”猴子一听这话就急忙说:

“那就把我身上的毛都拔光,这样我就可以投胎了。”阎罗王就命站在身边的牛头去拔猴子身上的毛。谁知牛头才刚伸手去拔,猴子就大声地叫喊起来:

“好痛啊,别拔了!别拔了!”阎罗王见状,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道: “你一毛不拔,何以为人?”

这个笑话虽小,但个中的寓意却是很深。它讥讽的是世间那些吝啬的人,只想得到却不肯付出,或者得到了只肯独自占有却不肯与人分享。吝啬的人其实就是守财奴,不光是对别人吝啬,对自己也吝啬,而过分的吝啬,最后会让他堕入地狱,断绝善根。

《菩萨戒本经》中云:

“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红尘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啬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也就是说佛教认为做为一个人,如果生性吝啬,面对贫苦不生大悲之心,面对求法者也不肯给予救助,那就无异于犯戒。

佛陀对于特别吝啬的人也有对治的法门。例如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来没有想要给别人东西,就连别人伸出手的姿势他都不愿意看到,生怕是向他讨要什么。佛陀知道这个人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在他居住的地方开示佛法。佛陀告诉大家:吝啬的人,是被财产占有,而不是占有财产;吝啬的人,对于他所拥有的,正如他所没有的,同样地感到匮乏。佛陀还告诉给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过得好,都是因为布施的原因。

吝啬的人听了这话,心里若有所悟,对佛陀说: “我也很想布施,但是怎么也做不到,因此心里很苦恼。”

佛陀就给了他一枚石子,让他从右手交给左手,这个人很快就办到了。然后佛陀指着这个人的左手说这是别人的手,指着这个人的右手说这是你的手,接着让这个人把代表自己的右手里的石子交给代表别人的左手。这个人犹豫不决,怎么也舍不得把石子交到左手。最后佛陀开示他道:

“你不要想着别人,只想着这都是你的手。”这个人才突然开悟:

“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于是就把石子给了出去。之后,佛陀又让他把石子交给站在他身边的邻居,他又开始犹豫起来,佛陀又开导他:

“你给出去的是一颗石子,但会得到两颗石子的福报”。于是这个人便把石子交给了邻居。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吝啬的人终于从布施石子开始到布施财和物,而原本总是疑神疑鬼和小气的性情也得到了改变,成为了一个“活菩萨”,过得快乐而且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拥护。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猜过的字谜:“一人本姓王,怀里揣着两块糖。”谜底是个“金”字。是啊,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只要怀里揣着两块糖,一块赠与别人分享,一块自己品尝,就自然会获得人生的快乐和金子一般的幸福。

在生活中,我们只要乐意与别人分享,分享快乐,分享亲情,分享成功,分享喜悦……就会在分享中获得人生的真谛。正如一个苹果一个人吃了就只是一个人体会到了苹果的美味,但若是把它和别人一同分享,那就有了许多体会,就有了交流的空间。分享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多。当你把自己的幸福拿出来与别人分享,不但可以体会到分享的乐趣,还能体验到一种友情,犹如得到了双倍的幸福。

其实幸福是人人可得到的,无论年龄、性别、职位:幸福是心灵内在的感觉,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相融;幸福感不仅来自获得,更来自于给予。

有一位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到第三年秋天的时候,院子成了菊花的海洋,到处开满了菊花,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看到这一景象的人都忍不住赞叹说:

“真是好美的花呀!”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忍不住美景的诱惑,开口向禅师讨要几棵菊花想要种在自家的院子里。

禅师没有丝毫的犹豫就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几棵最粗最壮的菊花,挖出根须送到了那个人家里。

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菊花的人接连不断。

而在禅师的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而且给最好的,结果不多久,院子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寂寞。

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 “真是可惜!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鲜花和充满芬芳香味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 “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以后,一村子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心头一热,不由得抬头看了一眼禅师,只见禅师的脸上流露出无比欢愉的笑容,那真是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要动人!

禅师对弟子说:

“美好的事物会带给我们无上的妙悦,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共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这个故事提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多为别人着想的人,心中的幸福感最多。看到别人幸福的微笑,我们心中自然也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因为有爱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无际大师《心药方》

性空老和尚诗二首

为什么不看好自己呢

与别人分享

茶与禅

满船空载月明归--记船子德诚禅师

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

禅宗“日用是道”琐

反佛者皈佛的心路历程

恶业自身心所造,愚迷披却畜生皮--傅大士《贪瞋痴颂》解析

悼同门圣严上人

悼台湾法鼓山开山上圣下严和尚

一生只有一次(外六章)

朝山归来有三思

说智慧人生

印光法师与弘一法师和太虚大师之缘

赵朴老对福建佛教的两次考察

寒山历史角色的转变及当前的走向

试论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几位现代文学巨匠的佛教因缘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禅宗的“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