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可持续景观背景下的海绵城市理论在县城新区的应用——以新津白鹤滩ECD设计为例

可持续景观背景下的海绵城市理论在县城新区的应用——以新津白鹤滩ECD设计为例

时间:2021-11-10 07:38:28

相关推荐

可持续景观背景下的海绵城市理论在县城新区的应用——以新津白鹤滩ECD设计为例

可持续景观背景下的海绵城市理论在县城新区的应用——以新津白鹤滩ECD设计为例 可持续景观背景下的海绵城市理论在县城新区的应用

——以新津白鹤滩ECD设计为例

陈 行

车震宇

摘 要: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产生了偏移,而社会仍需要发展进步。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环境之间必然要以某种形式产生对话与交流,而景观设计师正是这之间的媒介。该文从自然的呼声、使用人群的需求着手,以设计师的语言进行整合、平衡与表达,遵从海绵城市理论体系,在保证生态基本功能完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使用需求,提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与环境冲突背景之下的解决方案,为可持续景观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生态平衡 可持续景观 海绵城市

图14 游憩需求的满足

图15 商业需求的满足

自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便开始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以协调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为主要目的的风景园林学也不例外,可持续景观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课题。

“海绵城市”是继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弹性城市之后的又一理论成果,如果把“海绵城市”比作一个标签,与之相似的另一个标签是“生态城市”。简单地打个比方,生态城市如果是一个涉及城市方方面面的多脚生物,那么海绵城市就像是其中的一只脚。无论是海绵城市还是生态城市,这些标签都是我们对城市的积极愿景和奋斗目标。因此,针对可持续景观背景下的海绵城市理论在县城新区的应用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图1 区位分析图

图2 项目周边使用人群分析图

图3 设计理念分析图

图4 总平面规划图

1 新津白鹤滩ECD设计简介

新津白鹤滩ECD设计通过研究海绵城市理论,整合和平衡自然的呼声、使用人群的需求,以设计师的语言进行表达,力图打造一个既有生态,又有人文的理想人居环境(ECD)。

1.1 区位背景

新津县是成都市下辖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市南部,东接双流县,西临邛崃市,南濒眉山市,是成都市的南大门。新津幅员面积330km2,辖6街道5镇1乡,总人口30.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万人。北面花源街道距成都市区19km,距西南航空港10km,新津县自北周定名,沿袭至今已有1450年历史,为川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是四川省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的必经之地,本次项目地位于成都市新津县中心东南向4.4km处,紧邻成绵乐高铁线(图1)。

1.2 项目周边使用人群分析

项目地块服务的主要人群有周边居民、游玩的学生、上班族、进行购物的买家和流动人口,其活动类型囊括了静态和动态的游览活动,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养生锻炼、游览放松等,产生了较大的功能性需求。因此,设计时以满足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为前提,力图在本不应出现商业功能的湿地公园中采取特定手法引入商业,从而最大化地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准则下融入周边人群的使用需求,集约化地利用空间资源(图2)。

图5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图

图6 竖向分析图

图7 水位分析图

1.3 项目ECD建设的充分性解析

(1)时空维度

时间维度:在历经了金融商务中心区(CBD),娱乐商务中心区(RBD)之后,城市中心区已不再满足于以商业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对于基于商业的休闲娱乐也不能完全胜任。伴随着环境生态质量恶化和优秀社会文化精神的丧失,人们开始觉悟,城市需要一个既有生态,又有文化的人居环境,而这种基于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理想人居环境最有可能首先在城镇的核心地带出现,即ECD。

空间维度:伴随着新版新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出台,项目基地北部新打通的籍黄快速路,东部的机场高速与原有的西部横贯岷江之上的成绵乐高铁,东部的黄津路共同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东面的商业用地,北面的娱乐康体用地和周边的住宅用地揭示了该地段在未来将成为区域性核心,满足ECD出现的空间条件。

(2)环境维度

项目基地北高南低,西北端有污水厂和桑基鱼塘,北有规划待建的游客中心,场地内多为自然洼地、浅滩和湖泊沼泽,现状植物有芦苇、细叶芒、水芹、苦楝、朴树等,孕育有鹧鸪、鸭类、翠鸟及鱼和蛙等多种生物,具备塑造ECD的环境资源。

(3)人文维度

新津文化包含众多,主要以渡口文化、农耕文化为主。“津”义译“水渡”,即“渡口”之意。2,“乃凿天社山,寻江通车道”便开辟了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山)嘉(定)平原的新渡口。渡口的开辟使得新津的文化中融入了诗词的韵味,也让农耕文化与成都平原融为一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等诗词深深地印在了新津江水烟雨之中,“林、水、宅、田”农耕场地肌理孕育着新津的人民。

这是本次ECD设计中重要的人文资源,此次设计将损毁的农耕场地肌理进行恢复,将“渡”文化进行了提炼和升华。

1.4 项目ECD建设的必要性解析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需求不可否定,环境不可破坏,而空间、场所、资源却很有限,因此,两者之间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发生交流。

图8 现状植物分析图

图9 动物多样性分析图

图10 生态梯段和驳岸示意图

图11 过程减速效能示意图

图12 洪水淹没范围分析图

因为城镇的核心地带最有可能具备ECD建设的条件,所以,从宏观背景考虑,点状的ECD可以先行并为日后带状ECD的形成打下基础,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形式构建ECD网络,从而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营造出可持续的、宜居的、乐居的人居环境。

2 新津白鹤滩ECD设计

2.1 设计理念

传统湿地公园为防止湿地生境遭到破坏而对人的参与性和活动性进行了很大限制,而这样的建设用地需要耗费巨大的空间资源。ECD是一种集商业、娱乐、休闲、教育和文化于一体的核心地带,将传统的湿地公园改造为ECD最大的冲突点就是如何将商业、娱乐功能最大化的融入。本次设计将人的需求——商业、娱乐和文化以带状的形式,通过立体交通纽带引入湿地公园之中,对新津的“津”(古义为渡口,功能上为交通枢纽)进行解读,把渡口变为一个ECD(图3),将“渡”从渡口、游船码头、栈道这些场所实体中提炼升华,把“渡”文化建设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向更为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进行转变(图4)。

2.2 可持续景观的体现

设计主要从可持续的景观格局、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可持续的景观材料和工程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考虑,并通过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实地调研,确定并维护好必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其作为点状ECD的生态效益。

(1)可持续的景观格局

通过加强景观异质性和连续性,扩展恢复各个河流斑块、水塘斑块、林地斑块、草地斑块、农田斑块和沙洲斑块,修补并增加各种生态廊道,如树木廊道、溪流廊道、道路廊道等,从而使各种廊道与斑块之间相互形成网络,与基质共同构成景观生态格局(图5)。

(2)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①尊重场地的土地属性(图6):新津白鹤滩ECD设计时通过对场地竖向进行分析,选取滨水空间的至高点(图6中①)与外围游客中心进行对接,建造永久性的入口广场和湿地动植物展览馆(入口广场采用透水铺装),合理布置生态沟,在迎合“海绵城市”理论的同时也提供了ECD核心区与外围环境的过渡场所。并且,在场地的西北侧(图6中②)保留和改造现有坑塘和鱼塘,打造陂塘蓄水系统,从而在进行生态净水的同时,也营建出多样的生物栖居场所。

图13 钢桥剖立面示意图

②尊重场地的水文属性:夏季为新津的雨季,降雨相对集中,加上岷江上游降水影响导致场地内会出现洪水灾害的危险。因此,规划时考虑到水位和降水量的影响,主要活动场地、一级园路、主要生物栖息地从选址上即选择地势较高处,并对不利的局部地段进行填方,保证必要场地在丰水期不会被完全淹没,维持人和生物必要的活动空间。同时,划分出一遇和5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范围,在洪水淹没区范围内,栽种芦苇、细叶芒、水杉和池杉等适应性强、恢复力强的乡土适生树种,通过植物自身的抵抗力和再生性来快速恢复被洪水淹没的场地环境,从而营造出河漫滩生境(图7)。

③尊重场地的生物属性:新津白鹤滩植物种类繁多,有芦苇、细叶芒、水芹、香蒲等众多适应性强、恢复力强的乡土植物,芦苇、苦楝、蛇床子和千屈菜等构建了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设计时沿用乡土植物,对局部地段进行补植,完善林带系统,发挥植物生态效益(图8)。

新津白鹤滩动物类型丰富,动物群落从-5~20m都有分布,-5~5m动物种类较多,-5~0m动物种类以鱼为主,共14科70种。地面动物有兽类8科22种;两栖类4科8种;爬行动物7科12种,场地内物种多样性丰富并以鸟类为主。设计时充分考虑各类动物栖息地的营造,凹岸、曲流、岛屿、浅滩、沙洲与深潭交替,为动物的栖居创造了多样的环境。同时,划定明确的湿地核心保护区,该区内不进行旅游开发,游人仅能在限定的路线进行游览和科学考察,从而保证敏感度高的物种能够正常生存与繁衍(图9)。

(3)可持续的景观材料和工程技术

遵循“减量(Reduce)、再用(Reuse)和再生(Recycle)”原则,保留和利用场地自然洼地、坑池鱼塘和自然植被,种植乡土适生树种,减少灌溉用水、种植维护等方面的消耗,同时,利用部分场地改造时所开挖的土方,堆积成梯田、沙洲、岛屿,将驳岸界面进行合理过渡。

2.3 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

设计应用了“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和“末端弹性适应”三大策略,采取挖建稳定塘、采用透水铺装、布置生态沟和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促使所设计的公共空间达到“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能够有‘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的目的。

图16 设计步骤总结

(1)“源头消纳滞蓄”

设计于场地标高447.2~450.5m地段内建设稳定塘,通过生物净化的措施再过滤自西北部污水处理厂处理而来的污水。每一稳定塘基本面积保证在3000m2以上(长×宽=60m×50m)以满足污水过滤净化的需求,与污水处理厂未接壤地段则维持其本身桑基鱼塘的样貌,从而营建出陂塘蓄水系统,以求在源头处即对城市雨水和净化后达到排放标准的水流进行消纳滞蓄,在维护水生态的同时也营建了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场所(图10)。

(2)“过程减速消能”

通过恢复原自然地段变化多样的地形、种植树木灌草、营造低洼地和坑塘、布置生态沟等手段增加了雨水和土壤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使自然土壤和植物能够更好地发挥“消纳滞蓄”作用的同时,也减缓了水流对自然基底的冲刷,从而减轻了周边城市的防洪压力(图11)。

(3)“末端弹性适应”

新津白鹤滩ECD设计力图树立与洪水为友的意识。

通过划定一遇、50年一遇洪水可淹没范围,设立不同高程的多级缓冲区,在不可避免的地段搭建必要的防汛堤,最大化地让自然环境做功,以一种柔性的防洪策略替代以往的刚性防洪策略,从而在舍弃一部分人土地使用利益的同时,创造了水安全格局和生态游憩安全格局,从而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取得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图12)。

(4)其他雨洪管理措施的应用

新津白鹤滩ECD设计运用了雨水花园、落水管雨水收集、蓄水池和蓄水桶雨水收集,以及促渗性透水铺装等雨洪管理措施,对地面——桥体——屋顶的竖向系统进行了多层级收集利用雨水的考究(图13),从而使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到“在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2.4 使用人群需求的融入

ECD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满足生态平衡的基本需求之上,合理地协调与融入使用人群的游憩、商业和教育需求,从而使其真正意义上成为生态、商业、文化综合体,而不只是单一的公园(图14~15)。

3 反思

3.1 新津白鹤滩ECD设计的意义

新津白鹤滩ECD设计将“渡口文化”进行了提炼与升华,在满足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之下,以立体交通纽带的形式巧妙地将商业、娱乐活动最大化地引入湿地公园之上,并有效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处理了地面——桥体——屋顶竖向系统的雨水收集和利用,使ECD在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最大化地满足使用人群的需求。

3.2 ECD设计步骤小结

生态服务功能是ECD从CBD、RBD类群脱颖而出的最大特色。ECD设计应优先满足生态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之上再谈使用人群需求(商业、娱乐、休闲、教育和文化)的融入,其设计步骤参看图16。

结语

一个城市内建筑、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是自然与建筑环境质量、社会和体制资本以及支撑城市的自然资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4]。新津白鹤滩ECD设计通过对可持续景观和海绵城市进行研究,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和概括,提炼出具代表性的可持续景观格局、可持续生态系统、可持续景观材料和工程技术等设计原则,综合以海绵城市“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的基本模式,并协调社会的发展、人的使用需求和可持续生态环境的营造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的呼声、使用人群的需求着手,以设计师的语言进行综合、平衡与表达,将ECD从“具有生态、文化、商业功能的理想人居环境”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设计形式,为可持续景观设计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 王求是,高峰,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 刘滨谊. 风景园林三元论[J]. 中国园林, (11):45.

3 诺曼·K·布思.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 曹礼昆,曹德鲲,译.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4 托尼黄,王健斌. 生态型景观,水敏型城市设计和绿色基础设施[J].中国园林,(4):24.

5 涂先明,田乐,萨拉·雅各布斯,等. 六问海绵城市——“公共政策的力量:‘海绵城市’与行业趋势”沙龙纪实[J]. 景观设计学, (2):23.

6 俞孔坚,李迪华. 可持续景观[J]. 城市环境设计,(1):7-12.

7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 反规划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 俞孔坚.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 南方建筑,(3):4-7.

9 俞孔坚. 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理论与实践[J]. 鄱阳湖学刊,(1):7-8.

作者信息:

陈行,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车震宇,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通讯作者),czy9988@

The Application of Sponge City Theory to the Newly-developed District of Country Town Under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Landscape: Taking the ECD Design of Xinjin Baihetan for Example

Chen Hang

Che Zhenyu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nvironment has suffered daily assault and ecological balance has been shifted. However, social progress is inevitable. During the process, human are bounded to communicate with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designers serve as the bridge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We focus on the voice of nature and human"s demands, and integrate, balance, and express all aspects involved in landscape design with designer"s language. We follow sponge city theory, maximize human"s usage demands while meeting the basic functions of ecology, and put forwards a solution that keeps in line with the disparity betwee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vide experiences for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Ecological balance, Sustainable landscape, Sponge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3-739X()02-0109-08

收稿日期: -06-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168019、51368023)·昆明理工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C03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