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四川中山镇历史建制沿革

四川中山镇历史建制沿革

时间:2022-11-11 13:01:11

相关推荐

四川中山镇历史建制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即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先巴文化”,在支坪王爷庙、罗坝燕坝等遗址留下大批珍贵文物。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秦灭巴,置巴郡,设江州县,中山属之。西魏时,更江州县为江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江阳县为江津县,中山仍属之。现镇域有无数汉墓(又称蛮子洞),可证明古镇历史之亘古。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中山古镇可考历史为855年。

清初,江津县属地编为笋溪、杜市、思善三里,中山属笋溪里。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每里分编为四单,全县共编十二单,后又改十二单为十二都,中山属十二都。

1892年张东岩,王元和书刻的大字题刻“三合场”可佐证是由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三个场合并而成。

宣统二年(19),成立城镇乡自治会,江津全县分为16个区,十二都分为嘉乐、嘉升、嘉平三个乡,嘉乐乡治所设三合场,中山属嘉乐乡。

民国十年(19)撤都后,改设为13个区,嘉乐乡属12区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行保甲制,全县设15个区,17个乡镇,嘉乐乡属二区(区署驻蔡家岗)。将原6个团划为几个保,几个保设联保办事处,嘉乐乡划分为三合、太和、紫云三个联保办事处。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销联保。全县划为5个区30个乡镇,嘉乐乡更名为三合乡,仍属二区管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调整行政区划,全县设二、三两个行政区,5个指导区,共设68个乡镇,三合乡划分为三合、太和、

紫云3个乡,仍属二区管辖。

1949年12月江津县划为10个区,三合、太和乡属九区管辖。

1952年,江津县区划变动,原第九区改为第十五区,新增第十六区,区公所设在三合乡所属之龙塘,三合乡、太和乡属十六区管辖。并由三合乡、太和乡划出一部分成立新农乡(乡政府驻团坟岗),三合乡划出一部分区域归新成立的凤仪乡。

1953年民主建政时,太和乡划出六、七、八、九四个村成立常乐乡,仍属第十六区管辖。

1956年合区并乡,十五区与十六区合并,改序号以地名命名为蔡家区,新农乡撤销,原新农乡所辖区域归还三合、太和乡建制,三合、太和乡属蔡家区管辖。

1980年7月常乐公社撤销,常乐公社所辖区的常乐、桐林和永和大队一半划入三合公社,飞龙、洪洞、斑竹和永和大队一半划归新成立的头道河公社管辖。

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三合公社更名为中山公社,太和公社更名为嘉乐公社。

1983年4月恢复常乐公社,1980年7月所划出区域归还常乐乡建制。

1993年12月调整乡镇建制,中山乡、常乐乡撤销,新建中山镇,镇人民政府驻地三合场,辖原中山乡,常乐乡所属行政区域。

2001年5月乡镇建制再次调整,全市3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镇、嘉乐乡撤销,重新组建中山镇,镇人民政府驻三合场,辖原中山镇、嘉乐乡所属行政区域。

5月建制调整中,原四面山镇所属的高滩村划归中山镇管辖。

行政区划

宣统二年(19),嘉乐乡设6个团,一团在太和场(嘉乐乡区域);二团为三合场背后今四合、渔湾及划出成立凤仪乡部分区域;三团为三合场及中山岗(现岩口村)一带;四团为原紫云乡;五团为原复兴乡;六团为原常乐乡。

民国31年(1942年)嘉乐乡划分为3个乡后,太和乡下辖9个保,三合乡下辖9个保(其中三合场下场为一保;上场为二保;三保包括原正坝、牛岩、龙顶三个村;四保为原四合村及凤仪白水村一带;五保为原凤仪石塔村;六、七保为原凤仪仙桃、保坪村;八保为原新铺、徐家村;九保为原岩口、游家村。

1950年冬,各保更名为村,土改后各村改序号以地名,三合乡下设9个村:即龙洞村(一、二两保合并)、龙顶村(三保)、四合村(四保)、回龙村(五保);仙桃村(六保)、宝坪村(七保)、大地村(八保)、江家村(九保)。太和乡下设9个村,一村为原太和及三福村一部分;二村为原牛角、天井村;三村为原唐口村;四村为百合村及三福一部分;五村为原百六、双峰、双林;六村为飞龙村;七村为斑竹村;八村为永和、常乐村;九村为太平及常乐村一部分。

1952年,三合乡划出四合、龙顶村一部分,太和乡划出二村成立新农乡到1956年划回。同时三合乡划出仙桃、宝坪村及四合、回龙村一部分,下设行政村减少为7个。

1953年太和乡划出六、七、八、九四个村组建常乐乡。太和乡下设5个行政村。常乐乡下设飞龙、洪洞、斑竹、永和、太平、常乐6个村。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乡人民政府改称为人民公社,将村改为管理区,生产队改为排。

1961年太和公社从1、4村划出一部分组建三福村,五村分为3个村,全社设太和、新农、新华、塘口、百合、三福、百鹿、双峰、双河9个管理区。

1961年12月改管理区为大队,排为生产队。三合公社下设新房、大地、江家、熊北、四合、龙顶、正坝、中心、回龙、街村共10个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三合公社各大队名称更改不五一、前进、团结、胜利、卫东、红星、正坝、中心、东方红、街道。

1980年10月更改大队名称,三合公社回龙更为渔湾,团结更改为游家,胜利更改为岩口,五一更改为新铺,卫东更改为牛角,新华更改为天井,和平更改为塘口,双和更改不双林,百六更改为百鹿。

1983年7月各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此时中山公社辖9个村,1个街村,99个村民小组;常乐公社辖桐林、常乐、生田、沙田、斑竹5个村,41个村民小组;太和公社辖9个村,71个村民小组。

1993年12月常乐乡与中山乡合并组建为中山镇,全镇设13个农村行政村,1个街村,140个村民小组,10个居民小组。

2001年3月嘉乐乡调整村社规模,太和村牛角村合并为太和村,塘口天井合并为塘口村,白鹤、三福合并为白鹤村,双峰、百鹿、双林合并为双峰村,将原9个农村行政村合并为4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将原71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8个村民小组,

2001年5月8日中山镇,嘉乐乡合并组建为中山镇。2001年3月中山镇调整原中山镇社级规模,将134个村民小组调整为52个村民小组,15个居民小组调整为6个居民小组。至此,全镇共设16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6个居民小组

2001年8月调整中山镇村社规模,将原13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7个农村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至此,全镇辖11个农村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

2002年4月10日、中山镇社级规模调整工作结束。到此全镇由原22个村、2个居委会、205个社、15个居民组调整为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6个居民小组。

5月24日、原四面山镇高滩村划归中山镇管辖。

10月25日、调整村级规模,将原12个行政村调整为6个行政村。

12月2日、社级规模调整工作开始进行,将原86个村居民小组合并调整为38个。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