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顾宝和岩土故事”(二十二)~渗透破坏之惑

“顾宝和岩土故事”(二十二)~渗透破坏之惑

时间:2018-06-19 21:51:39

相关推荐

“顾宝和岩土故事”(二十二)~渗透破坏之惑

岩土故事21

渗透破坏之惑

这个故事在拙作《岩土工程典型案例述评》中详细介绍过,由于很有典型意义,这里再讲一讲。

位于北京市西南郊区的一个基坑工程,设计深度为9.1m。上部地层为第四系粉土和粉质黏土,厚约12m;下部为巨厚的新近系长辛店砾石层,按岩土工程分类为卵石,半胶结。地下水位深度约为2m。采用降水与回灌相结合的方法控制地下水,在基坑周边布置了36个降水井,井深约12m,到达长辛店砾石层顶面。回灌井布置在降水井的外围,深度与降水井相同。降水井和回灌井未深入长辛店砾石层的原因,是该地层中钻进困难。

抽水井和注水井布置剖面示意图

基坑开挖至深度8m左右时,出现地下水,水量较大,水位降不下去。就在基坑内侧周边强行挖至深度9.4m(深于基坑底面设计标高300mm),用碎石回填成盲沟,将水引至集水坑内抽出坑外。继续开挖至接近设计标高时,发现有明显的冒水现象,形似无数“泉眼”。在基坑内做了2个载荷试验, 1号试验点极限承载力为350kPa,达不到设计要求;2号试验点不正常,加载很小即大量沉降,未能完成。由于地基土严重扰动,只得放弃天然地基,采用桩基础。

对于基坑冒水现象,负责降水的单位起初误认为,是粉土和粉质黏土的渗透性质特殊,垂直渗透系数远远大于水平渗透系数。其实这是一起典型的渗透破坏事故,土体已处于失重状态,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土体为颗粒细而均匀的粉土和粉质黏土,是全面破坏而不是管状破坏,故应判定为流土而不是管涌。

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降水方案问题不少,可以从中汲取的很多教训,这里不细说了。其中的一个教训是,发现问题,准确定性是多么重要!岩土工程有些概念,不是书本上学会了就真的懂得了,要反复观察,反复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我相信,这位项目负责人肯定学过渗透破坏,但真的摆在他面前,却又糊涂了。至于认为土的垂直渗透系数远远大于水平渗透系数,那是根据现象做的简单判断,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水中沉积土有层状结构,一般都是水平渗透系数远大垂直渗透系数;只有风成黄土,由于柱状节理发育,垂直渗透系数大于水平渗透系数。

.10.21.

渗透破坏

渗透破坏或称渗透变形,是土体骨架由于渗透力作用而发生的破坏现象,主要包括流土和管涌。流土为向上渗流的地下水,水流速超过临界状态时,渗透力使水流逸出处的土颗粒失去重力,处于悬浮状态,造成地面隆起的现象。管涌为在渗流作用下,土中的细颗粒通过骨架孔隙随渗流从内部逐渐向外流失,形成管状通道,造成土体破坏的现象。流土与管涌的主要区别是:流土发生在颗粒较细而均匀土中,管涌发生在颗粒粗细不均,缺少中间土粒的土中;流土发生时,土粒全面悬浮,迅速失去强度,管涌开始流失的是其中的细颗粒,逐渐发展为管状通道,发生渐进式破坏。在工程意义上,流土比管涌更危险。人们对管涌的认识有的并不确切,曾有媒体报导长江堤防出现多处管涌,其实根据当地的地层结构,不会发生管涌,主要是流土。除了流土和管涌外,渗透变形还有接触冲刷和接触流土。

建筑地基规范还有突涌的规定,突涌并非从渗透破坏角度而是从力学平衡角度考虑问题。黏性土的渗透系数很小,基坑开挖速度较快时,黏性土中尚未形成稳定渗流,承压水头即已将黏性土拱破,形成裂缝,水土涌出,坑底隆起,破坏坑底稳定。渗透破坏和突涌严重威胁基坑稳定,必须注意防止。

坝体下游的渗透变形

敬请关注 欢迎分享

本订阅号的目的是搭建一个平台,方便大家交流有关地基基础设计的经验、感受,共同提高设计水平,造福地基基础行业。所发布的内容主要针对“地基基础设计”微信群中大家提出的专业问题。所有回复及相关有意义的内容均存于“地基基础设计咨询”订阅号中,方便大家查询。真诚希望各位在群内分享自己的经验,积极响应平台内的问题。

微信号:FoundationDC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