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施今墨 同行是朋友同行是老师

施今墨 同行是朋友同行是老师

时间:2019-04-01 20:46:44

相关推荐

施今墨 同行是朋友同行是老师

◎薛钜夫

施今墨先生是我的师公,今年是他逝世五十周年。我个人以为,纪念先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前辈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给予延续和继承。施爷爷是我从小立志为之一生崇敬效仿的偶像。在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想用几个故事来表达我此时对先人的无限怀念。

1956年2月5日,施老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期间,毛主席宴请各界人士。施今墨与医界名家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等人也在应邀之列。毛主席对施今墨先生说:“我青年时就熟知你的名字,你是南北驰名的名医,希望你对祖国医学事业多做贡献!”并当着在场的西医来宾风趣而语重心长地发问:“你们同行是不是冤家呀?”施老回答:“主席,我们团结得很好,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席间,在座各位医学专家听了毛主席对中西医的重要性指示兴奋不已。会后,施老对复兴中医三大重点做了一番详尽的论述和规划,并对建立中医学院和科研机构,以及在西医综合医院建立中医科提出建议。

施先生不仅中医功底深厚

西医水平也高于一般医生

1948年12月,我父亲随施师侍诊时,有一沈姓病人,男,三十二岁,病已经年,两下肢无力酸胀,久坐即感麻木,逐渐加重,起立行动出现进行性吃力。施先生通过中医四诊后,让患者解衣,以查看两下肢是否一般粗细,颜色是否一致——单凭视诊并未发现异常。先生继而蹲下身子,很细心地用手抚摸病人两腿的温度差别和肌肉软硬弹力有无异常。他发现病人两条腿的温度并不一致,肌肉的丰满程度亦有区别。虽然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但对一个每天看百余病人的中医来说,能做到不失关键细节的诊病,也绝非易事。

施先生在诊病人脉时,两寸脉浮取有余,沉按不足,关尺两脉沉细涩无力,加之病人主诉综合诊断,其气血不足是因脾胃运化水谷、提取精微营养物质供应身体所需的功能极度衰弱,以致出现下肢肌肉营养不良,也引起了肌肉的不对称萎缩。病人的左侧下肢肌肉较为松懈,说明脾的营养吸收功能发生了障碍,因此,施先生建议病人到协和医院请西医帮助会诊,确诊有无“进行性肌萎缩”的可能。我父亲被施今墨老师这种认真负责的大医风范感染了。

施先生为病人写了一封前往协和医院请张孝骞主任给予会诊的信,并嘱我父亲持信陪患者一同前往。张孝骞老师经过认真细微的问询、检查诊断后,确诊病人就是“进行性肌萎缩”。张孝骞老师对我父亲说:“施先生不仅中医功底深厚,西医水平也高于一般医生。这个病人目前还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临床体征并不明显,所以极易漏诊。施先生仅从中医四诊的细微变化,就能发现这么复杂疾病的蛛丝马迹……你回去和施先生讲,我一定抽时间前去拜访他,我很少见到这样的中医。”

治疗过程中,这位病人在服用施老中药的同时,结合张孝骞老师的西药,辅以董德懋师伯的针灸配合治疗,大约半年后,病人基本治愈。后期经持续追踪随访,病人痊愈后近四十年未复发。

这一病例让我父亲感触最深的是施、张、董三位医术高超的中、西医家在会诊过程中的精彩与默契。例如在讨论本病案时,张孝骞老师认为造成肌肉萎缩的原因是肌肉的营养不良;施先生从中医脾主运化,吸收水谷精微物质功能的角度给予调治;董德懋师伯精妙的针法辅佐。老师们在讨论、会诊时中西医学术语交汇、智慧火花碰撞与实践效验贯通,简直处处仙笈,方方灵机,由此触发了我父亲探求中西汇通的极大兴趣,并更加坚定了系统学习西医的志向。

靠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事情

我们一定不要做

我父亲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失眠女性患者,四十八岁,多医未效,深以为苦,请施老治疗,仅服五剂,一诊而愈。后因患他病复诊,又见到施老,告诉施老说:“我在请您看之前,曾服某名医之药月余,没效,而服您的药只五天就把十多年的病给治好了。”施老笑答:“那是因为吃人家的药,已经快好了,即使不服我的药,也该好了——让我捡了一个便宜。”

待病人走后,学生们问老师:“前医的方路是不对病人的症啊,您为什么这样说呢?”施老告诉学生们:“病人当时是什么情况,医生为什么开那些药,我们并不了解,对你不了解的事妄加批评,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使是前者用药真的不对,我们作为医生也要感谢人家,是人家替我们走了弯路,才启发我们有了新的考虑。靠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事情,我们一定不要做,这是为人的基本准则。”

“南丁”一天有那么多的病人

还能对每一位病人如此耐心

1925年,施今墨先生已是享誉大江南北的名医了。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一句“南丁北施”的赞语,以示颂扬上海名医丁甘仁、北京施今墨二位先生的医德医术。施今墨先生耳中不断听闻到关于丁甘仁先生诊病、办中医教育的奇闻轶事。

故事源起是这样的:施先生不顾当时诊务和社会活动繁忙,以及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居然多次乔装成病人,前往上海,去请丁甘仁先生诊病,探询中医教育方法。在请丁先生诊病时,施先生有意提出一些难于解释的问题,丁先生均用简单的语言解答得清楚明白。

对于一个问题,施先生从不同角度反复提出,甚或有些话比病人所说的还要远离专业的时候,或者让人很难回答,丁先生都有一般医生所不具备的耐心,用风趣和幽默的语言给予准确回答。在二人接触过程中,丁先生的热心、耐心、细心、高尚的医德、超人的医术、广博的胸怀让施先生钦佩不已。这么一位大名医,一天有那么多的病人,还能对每一位病人如此耐心。另外其对病案的记录,文字书写清楚整洁,理法方药环环相扣,言简意赅。持方观阅,不管到药房取药,还是患者看后都会很清楚明白。深刻的医理、药理及诊断、用药之思绪均用优美的文言表述得赏心悦目,让你有如在诊病现场,感受一位名医的诊病风采。施先生后来和丁先生成了挚友,丁先生也被施先生的谦逊和至诚的大家风范深深感动。

几年后,施先生在北京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将丁甘仁先生医案列为辅助教材,并亲自讲授,开创中医院校教育医案课的先河,“南丁北施”的美誉由此享誉大江南北。

我父亲说:“华北国医学院的医案课,施先生是采用师生互动,以讨论形式授课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施先生多用启发的方法,让学生进入主动思维状态,把课堂变成诊病现场。所以当学徒随师见习时,完全没有所学理论与诊病的脱节感。”施先生当时办院宗旨就是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都要会看病。也就是说,医学院应是培养高级医生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医学生。

这几个故事都正如施老讲的那样:同行是朋友,同行是老师,只要同行有长于自己的地方,不要在乎自己的名誉,皆应虚心求教,将他人经验及使用方法,验于实践,从中省悟其中医理、事理、物理。前人的高尚品德为我辈后学留下了宝贵财富。我们作为施门传人,理应忠诚地传扬下去!文/薛矩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