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时间:2020-04-08 14:35:22

相关推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其次,三、四句直说,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烟雨暗千家。”五句是说,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

三个层次显示有一个特写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上片,写春景。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这首词从“春未老”说起,既是针对时令,谓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同时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见内心是不自在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苏东坡实际上并不真能超然,这种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苏东坡精神世界的真实体现。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赏析二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这句评价可谓是再贴切不过了,纵观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旷世才华饱尝嫉妒的折磨,被贬谪祖国各地,甚至流放到海南。无论境遇多么悲惨,东坡先生始终豁达开朗。甚至每次被贬他的文学都会再上一次高峰,东坡先生就用这种方式抗衡着人生的碾压。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密州城北旧台老败不堪他就命人修葺,并由其弟苏辙重新题名“超然”。苏轼经过一年的垂手而治,地方设施大为改观。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千古杰作。此词气概豪迈却也婉约清新,通过抒春讴景把作者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开篇交待时间后即宕笔抒怀写景。“试上超然台上,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三句,写登高望远,春水半壕满城花团锦簇,春末的美景在超然台上一览无余,极目尽处烟雨濛濛笼罩着散散落落的人家。“暗”字形成了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好作品都是景情交融,让读者读后产生共鸣。“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寒食与清明是前后两天,这里“寒食”暗含清明,“酒”为纵情之物,作者喝了个酩酊大醉,酒醒以后长吁短叹客居他乡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煮一壶新茶排遣我对故人的思念吧!一个“休”字写出了作者在难以解脱的苦闷里是多么“无乃”,只可如此这般了。

“诗酒趁年华”,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烧酒享乐相比,“诗酒趁年华”展现了作者火焰一般人生热情,种种苦难在这火焰下都将被融化。“趁”字呼应“春未了”,趁春还在年华尚青把酒吟诗莫让年华虚度!旧台翻新以“超然”命名,作者登此台果然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赏析三

1074年秋天,苏轼任官与密州,8月,他命人修缮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1076年春天,苏轼登超然台有感,写下此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春天还未离去,微风中,柳絮轻轻飘荡。登上超然台,看到了护城河里半满的春水与一城姹紫嫣红的春花。蒙蒙细雨,烟雨朦胧,城里的人家都看不清楚了。词人上片写春景,抓住了春天的特点,“春风”、“春雨”、“春水”、“春花”均在作者笔下展现出来。

细细品尝,词人移步换景,未登超然台之前,看到微风细雨斜柳;登上超然台之后,又是另一幅景象,俯瞰全城,词人由近及远,从护城河向城里望去,满城春意。“烟雨暗千家”,烟雨蒙蒙中,千家万户也变得模糊,该句化用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出春雨朦胧的诗意。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寒食节过后,酒醒了反而因为思乡而叹息。罢了,不要在故人的面前思乡了,不如点上新火,泡上新采的茶叶,毕竟醉酒作诗都要趁着年华尚在啊。

下片抒情,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两天,从这天开始便要禁火三天,纪念介子推。寒食过后,便是清明,正值回乡扫墓之际,词人在异地他乡,自然而产生了思乡而不得归的叹息之情。

但是词人没有一直沉浸在叹息里,而是笔锋一转,写道不要在再思乡了,倒不如喝一杯春茶,看似旷达,实际上则是为了摆脱思乡之情,而煮茶来自我消遣。此句饱含了词人的愁苦,却又写出了词人为愁苦而做出的心理调节。

最后一句,则是将全词的意境又向前推了一步,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还在啊,“趁年华”与“春未老”相呼应,表现了词人超然于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忘却烦恼,作诗喝酒为乐。

纵观全词,词人上片写春景,下片抒情,春景盎然、抒情愁苦,大有“以乐景衬哀情”之意,但是最后词人却从思乡的愁苦中跳了出来,表现出了自己超然的状态,而这种看似超然却又无法真正超然的状态,也真是词人真实状态的体现,耐人寻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