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福州这些地名很“老土” 但很有来历

福州这些地名很“老土” 但很有来历

时间:2023-12-18 14:47:13

相关推荐

福州这些地名很“老土” 但很有来历

请点击上面蓝色字

订阅!!

每一个地名都有它的来历,或许还有一个历史故事、人文传奇。地名还是一个提供人纵横想象的原始素材,我喜欢对着它,去寻找这座城市过往的痕迹,感受我们生活的土地最质朴的一面。

1.鸭牳洲

——这是闽江上的一个浮洲,洲上有很多的鸭寮。落日水鸭齐飞,秋水长天一色。福州人喜吃鸭卵(鸭蛋),说是“压乱”的太平蛋。水鸭牳瘦骨嶙峋,却是最好的滋阴补品。

2.鸡角弄

——方言把公鸡叫成“鸡角”,那条弄子住着鸡贩子。最热闹的是早晨,笼子里的雄鸡(福州话叫“超鸡角”)啼鸣,此起彼落。福州的男孩子长身子的时候,会吃那么一两只的鸡角;福州的女子坐月子也有吃鸡角的。到了民国,这条在西洪路的弄子成了刑场,周围的人会听到壮士落头时的高呼。

3.打铁垱

——红红的炉火,铮铮的锤声,这条街生硬有力。据说铁铺打的最好的是铁钉,而且是造船的船钉,三四寸的大铁钉。我们或许忽略了这个地名的价值,福州船政文化该是从这里起步的。

4.桶街

——那条街上飘散着杉木的香味,有很多的箍桶匠,做水桶、骹桶(骹,脚,方言音ka)、碗桶、米桶、泼桶(打井水的吊桶)、马桶、粪桶。比桶大的是楻,农村里用它装谷子。或许,那些走街闯巷拖声叫着“箍桶”的男人,也都是从后洲的桶街出来的。还有的箍桶匠兼卷鲎箕,那是福州人独用的从鼎里舀汤的勺子,家家都有。

5.碗巷

——这条巷子在台江的潭尾,上游的闽清就有很多瓷窑,从木船上搬下来的民用瓷器皿,就码放在货栈里。小的是碗,大的是缸婆。劳心者用描金绣花的细瓷碗,劳力者捧的是蓝花的粗瓷碗。福州民居的土墙,常把碗碎掺在土里夯筑。在斑驳陆离的老墙上,碗碎成了点缀,似乎是图案,又像是“老人斑”。

6.灰炉头

——小时看到堆的高高的海蛎壳,不知是用来烧灰的。这白灰叫“壳灰”,用来刷墙;烧灰的炉子叫“灰炉”。水桶漏了,福州人会用一种叫“油灰”的填料修补。这油灰,是用桐油熬制的,里面就有壳灰。灰炉头原是一个公交站名,却被米罗街取代了,“土”敌不过“洋”。

7.粪倒楼

——“粪倒”,就是垃圾。过去,垃圾多是有机的,可做农家肥。有人在江岸盖了草楼,堆放垃圾,做垃圾生意。粪,也是有农人要去肥田的。这些人摇了小船装了这些“粪倒”回去,而这里就留下“粪倒楼”的地名,在苍霞街道。

8.索面埕

——福州话“绳”为“索”,“索面”亦即线面。索面细如线,是放在架子上拉出来的。这架子不放在室内,放在室外的空地上。空地,就是“埕”,音diang。索面埕,在吉祥山附近。早时,鼓楼的“布司埕”才是索面的加工处;而今“后屿索面”成了名牌。索面泡鸭卵,就是福州的太平面。索面长,故有久长的寓意。

9.排尾

——旧时,闽江的江面除了各种船,还有柴排(木排)、竹排。看急流撑排,排工的气度,总给人一种冲锋陷阵的感觉。那种敬佩的心情,至今犹存。长长的排,沿着江边停靠下来,从头到尾,望过去,就有排头,也有排尾。排尾就在今天二桥到三桥之间的沿江路上。

10.马房

——仓山有跑马场,那是洋人玩的地方。马场上的马平时都养在一处,那处自然建有马房,因此也留下地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