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北洋军和湖北新军同时编练 为何前者成袁世凯私军 后者投身革命

北洋军和湖北新军同时编练 为何前者成袁世凯私军 后者投身革命

时间:2018-09-20 03:09:09

相关推荐

北洋军和湖北新军同时编练 为何前者成袁世凯私军 后者投身革命

清朝末年,朝廷开始仿照西方军制编练新军。其中,以张之洞编练的湖北新军和袁世凯编练的北洋新军实力最为雄厚。但两支军队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湖北新军倒戈打响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枪声;北洋新军却成为袁世凯威逼清室、胁迫革命的私人工具。

张、袁二人练军目的不同

袁世凯出身于“累世勋阅”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权欲旺盛,为了追求高官显爵不惜出卖当朝皇帝和维新派,用谭嗣同等志士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袁世凯练兵之初,就将北洋军当作自己攫取政治权势的筹码,即使调任山东巡抚期间,也借口“鲁省军队,非己部曲,感情未易融洽”,要求率部分军队前往。

相较而言,张之洞虽然也出身于仕宦之家,却走的是传统科举之路。不满14岁考上秀才,27岁题名探花,从翰林院编修开始登上仕途,曾担任多省乡试考官、学政等职。中法战争期间他署理两广总督,饱尝军火装备依赖洋人的心酸苦涩,开始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可见,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大规模展开以练兵为主的新政,更多是因疆臣的守土职责和对外患加剧的担忧。

张、袁二人所选将领不同

练军期间,袁世凯张之洞的做法似乎相同,除初期吸收了少数旧军将领外,两军将领多选自武备学堂学生和回国的军事留学生,士兵皆按“募兵格式”严格挑选。但袁世凯选将只限自己掌握的北洋学堂毕业生,即使是留学生,也只吸收自己派遣的,非北洋保荐的士官生回国后,很难插足北洋军。结果,北洋系将领均出自本门,在组织上逐渐形成一个严密封闭的军事集团。

慈禧太后去世后至武昌起义爆发前,袁世凯一度免职还乡,清朝廷安排吴禄贞等多名留学生进入北洋军,担任统制等要职,被“小站旧人”大加掣肘,根本“不能由他指挥如意”。可见北洋新军内部控制之严密,对外来人员排斥之深。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将领则唯才是举、来源广泛,将领阶层容易接触外来新鲜思想,观念相对开明。

两军兵源素质不同

袁世凯招募北洋军的作法是:一面招募新兵,一面改编旧军。北洋六镇中,第2、3、6镇以新兵为主,第1、4、5镇以改编旧军为主,其中,第1镇原是京旗常备军,满营都是八旗满人;其余两镇兵士也都是从原淮军中精选而来,因此,所谓的北洋新军六镇实乃半新半旧,自身就与清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之洞起初也曾尝试改编旧军,但湖北毕竟不是重兵防守的京畿地区,旧军人数少、素质差,“操练未见起色”后,即“令全行裁撤”。从此,他基本放弃改编旧军,一心一意招募新兵,并逐年增加招兵名额,这样募集的新兵大多是质朴强健的青年,没有旧军那么浓厚的陋习。

两军日常思想教育不同

袁世凯、张之洞训兵内容大体都是忠孝节义、功名利禄之类。但二人的侧重点大不相同。袁世凯重点灌输的是对他个人的忠诚、忠义,他规定将士“职分所应尽者"之第二条为“敬官长”:“平居事之,宜如子弟之敬父兄;临事卫之,应如手足之捍头日。”

张之洞训兵则重点强调对国家、对朝廷的忠诚。他亲自编撰并要求将士熟读唱通的《军歌》中,直言“我国文弱外人多耻笑,若不自强瓜分岂能逃?”、“欲保国家须有精兵保”等。同时,歌中还以大量篇幅歌颂大清王朝的“深仁厚泽”,要求将士“立志要把君恩报”。

两相比较,北洋军内部组织严密,将领同出一脉,士兵半数来自旧军,民主革命思想很难传播;湖北新军上下比较开明,士兵年轻容易接受新思想,加上张之洞的爱国主义教育,难怪会把“王师”培养成了大清王朝掘墓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