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学术声音丨王向荣:怀念孙筱祥先生

学术声音丨王向荣:怀念孙筱祥先生

时间:2024-04-20 12:17:45

相关推荐

学术声音丨王向荣:怀念孙筱祥先生

怀念孙筱祥先生

大学读书时我就时常听到孙筱祥教授的名字,尽管那时我并不在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求学。我知道他画的花港观鱼公园的鸟瞰图曾作为1959年第5期《建筑学报》的封面。我们实习曾参观了杭州的花港观鱼和杭州植物园,在设计这两座新中国的名园时,孙先生还只是30岁出头的年龄,但已是精通绘画、诗词、园艺和园林古建的才华横溢的园林设计师。这两个园林与其说是对中国园林的传承,不如说是对中国园林的创新,它们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园林设计的方向,使中国的园林从内向走向开敞、从建筑空间走向自然空间、从私密走向公共、从追求艺术走向追求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大学毕业后,我考上北京林学院园林系,师从孙筱祥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当年的研究生复试首先做一个公园中茶室的快速设计,然后孙先生和白日新先生问了我一些问题。我的茶室设计还算正常发挥,但口试却有些磕磕巴巴,显然我当时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孙先生对我的复试表现并不满意,当时就教导我,“少夸夸其谈,重要的是把图画好,把设计做好”。这句话后来一直影响和鞭策着我,几十年来,无论工作学习有多么繁忙、角色有怎样的转变,我从未敢怠慢对设计的思考和对高品质设计的追求,写写画画、勾画草图成为一种日常,这句话也是每年我送给新入学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寄语。实际上孙先生一生更是勤于动笔,画画、写字、做设计,笔从未离手。孙先生是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开创者,也是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奠基人,他对待设计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北林的教学理念和学术传统。设计类的课程一直是北林风景园林的核心课程,即使是博士研究生也并没有停止设计的训练。北林的学生能持续获得国内外各种设计竞赛奖,北林的教师能频繁地参与到国家的各类设计实践中,并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作品,北林能培养出国家众多的风景园林设计师,这些都依赖于孙先生奠定的基础和指引。

孙先生集风景园林师、教育家、园艺学家、画家、诗人于一身,博古通今,融贯中西,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为他的研究生,我们是感受最深的人。可惜受到时代所限,孙先生只招收了4名研究生。我们每个星期至少一次去孙先生家里上课,在先生的书房中,听先生谈论各种学问,哲学、历史、诗词、书画、美学、地理、气象、风景、园林、建筑、园艺、规划、设计、生态、地形等,一聊就是几个小时,经常错过吃饭的时间。他的许多思想已经积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成为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孙先生对我们这些学生极为严格,他常说人们都以为名师出高徒,其实不然,名师加严师才能出高徒。他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五条腿”走路的能力,不仅要学习生态、诗词、绘画、园艺和建筑,还要融会贯通。这是我们一生追求但又难以企及的目标。

孙先生经常和我们谈起国际上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大学应该有怎样的课程体系,从业涉及哪些领域,以及学科的中文名称等问题。我们4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各不相同,其中苏怡的论文研究的是:如何在江苏大丰规划一个麋鹿放养区,从英国引进原产于中国但已在中国消失百年的麋鹿,逐步放归大自然,在大丰建立麋鹿野生种群。即使在今天,这一课题也具有学科的前瞻性,但是在当年,风景园林的学科定位和研究领域还非常窄,学科认同也有限,在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中这篇论文就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因为一些委员认为论文研究的内容已超出了风景园林学科涉及的范围。几十年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设计实践方面,孙先生的视野都远远超越了同时代人对风景园林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从20世纪50年代的花港观鱼公园到2000年后的西双版纳植物园,从《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到 “生境、画境、意境”三境理论,从园林到 “地球表层规划”,从“人造环境必须充满大自然的生趣” 到“城市环境绿色系统工程”等,孙先生一直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孙先生聪慧又好学,晚年时他经常说自己是一名风景园林的老学生,要活到老学到老。到了80多岁时他开始学习使用电脑,还掌握了一定的电脑绘图本领。孙先生毅力非凡。我们入学时,孙先生的烟瘾很大,几乎是烟不离手,有时没烟了还会到烟灰缸里找烟。但突然一天,他却戒烟了,问原因,他说连戒烟都做不到,还能做到什么?有如此的毅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孙先生在90多岁的高龄还能数次长途飞行到西双版纳,设计和指导西双版纳植物园的建设。

孙先生才华横溢、敢为人先,他的思想引领着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他是中国风景园林的一代宗师,是中国风景园林的高峰。

王向荣教授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第10期 P4-5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