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石基本表现技法(十)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石基本表现技法(十)

时间:2024-04-29 20:14:27

相关推荐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石基本表现技法(十)

前两节课,喻建十老师为我们讲解示范了山石基本表现技法中的皴染关系问题。本节课,老师将为我们讲解山石表现中的对比关系。

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学,1996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底回国。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为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而进行人为地制造矛盾、扩大矛盾、协调矛盾的过程。在绘画过程中,画面上的有些部分需要增强对比,有些则需要弱化对比,通过协调这些对比关系最后达到整体的和谐,这个协调矛盾的过程对于我们学习山水画是至关重要的。古人创造的太极图全面而深刻地解释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协调两个矛盾体最终达到和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相生、缺一不可。同样,山水画的技法要求也都遵循着这种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规律。如干湿、浓淡、长短、曲直、疏密、方圆、提按等,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掌握这些对比概念越多,就会越多的掌握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就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于山水画学习的理解。如果将如上词汇归总为构图、笔墨技巧两类,并在创作中加以灵活运用,它们之间不同种类的组合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

清 石涛《山水清音图》

初学绘画的朋友们,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即在一张画面中展现的技能技巧越多越好。这是不对的,一定要有取舍、有重点。比如画同样一个题材,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段,多层次地进行表现,选取构图和笔墨技巧中的一到两个元素,元素不能选取过多,否则重点就不突出了。如我们画悬崖边上挺拔峭立的松树,构图方面可以选大小、正斜两组表现手段,笔墨可以用干湿、快慢。画完后,可再选取另一种不同的组合接着画。相同的元素反复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加以表现,长期以往,就可以实现举一反三。

把握好山石表现的基本对比关系,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线条方向的对比。山水画虽有面皴、线皴之区别,但并非毫无关联。面皴时也需提前用线条来勾勒框架。线条方向的对比,包括正斜、纵横、长短等。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范围内的山石面貌所差无几,如若不然就违背了自然的生成规律。如火成岩、沉积岩和喀斯特地貌等,我们在绘画创作中,要注意到同一性的问题。但如果太强调同一性,也是不好的,就会出现千篇一律、单调寡味的情况,这就提醒我们要在基于现实的基础上,根据画面的需要,遵循艺术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有差别的主观臆造的重组加工。

在写生或创作的时候,中国画并不强调“对景写生”,而是强调“对景创作”,目的就是要避免千篇一律。自然中的物象必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其不一定符合画面构成规律和艺术的美感需要。这就提示我们:在写生或创作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加工、取舍和强化,比如进行线条方向的对比,通过充分利用线条组合上的不同来实现。

清 渐江《山水册》

清代渐江所学为元代倪瓒的山水画法,不过他作品中的线条,则比倪瓒更清冷,理性色彩更浓,在表现方法上,他加强了线条的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倪瓒作品中的折带皴来自太湖石,原始状态是一层层沉积岩的叠加。而在此基础上,渐江则很好地运用了方向上的对比,进行了纵线和横线的切割,将其重新组合,形成了自己的面貌。那么他画的山石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呢?答案是确定的,但又离现实已经有一定距离了。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画强调写意,主观色彩很强,不完全是写实的。画画的时候有人会问:“你画的是哪个地方啊?”这个问题在中国画中难以得到准确的回答,因为我们画的是某个地方,但又不完全是那个地方,只是通过一幅画表现了某个地方的基本特色。

喻建十课堂演示图

中国画重表现而轻再现。如郑板桥所言,中国画既要做到“胸有成竹”,又要达成“胸无成竹”。意思是相比西画的眼中之竹,中国画更多地是胸中之竹。但如果太强调胸有成竹,太理性反而不好,还要学会适当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表面上画的是物理,实际上表现的是心理。物理只是一个引子、一个切入点,只占绘画表现的一小部分。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画的时候,就会自觉地按照画面的要求去做,而不会过于按照山石原本的结构亦步亦趋地去模仿了。

在同一作品中,如果对比手段用得太少就容易显得单薄,但如果超过了三种就会显得乱,因此,在线条纵横对比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块面大小和方向的对比。也就是说,即使线条的方向对比被当成画面中主要的对比因素,但是在保持整体统一的前提下,也依然要追求局部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在统一之中包含变化,变化之中寓有统一。

第二,块面对比。块面对比包括大小、多少、聚散、疏密等。自然界中的大山由不同的岩石构成,一块岩石又是由不同的小型块面组成的。这种存在于自然界中客观的固定关系,为我们的传统山水画创作具备了对比的参照。我们常用的处理块面对比的技巧为“可大者,展之使之更大;当小者,促之使之更小。”

在自然界中,可视的岩石构成与山脉走向虽有对比,但偶尔会与画理冲突,为了使画面效果和谐统一,我们可以使用一定夸张的技巧,那就是使大的更大、小的更小,整的更整、碎的更碎等。分析研究、临摹古人名画时,也要从这个角度思索,即作品中的块面对比是用何种技法来进行表现的。而在创作的时候,如果要凸显主体岩石,就要忽视其中细枝末节的变化,而将主要着力点放在其他物象的描绘中。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的块面对比非常有代表性。前面的主峰不怎么复杂,没有过多变化,而下半部有人、动物和自然景致,千变万化。作者用下半部分的碎、多、小来衬托上边的整、少、大,从而使作品有了很强的震撼力、感染力。所以,初学者在创作过程中,意欲凸显主体,务必要弱化主体中的细枝末节,细节如果展现过多,主体的震撼力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主体的饱满度是由周边细碎的物象反衬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注意加强主体与周边物象的大小、整碎对比。

大小块面的形体处理,不仅能够改善画面的节奏感,也有助于山石体积感的表现。可以试想,若将主体部分也用与周边一样的处理手法表现,其完成效果在气势上一定会减弱许多,在体积感的表现上也会显得轻、薄。

清 王时敏《山水十六开》

如王时敏的山水画册页《山水十开六》,将碎石置于山顶,以呈现上碎下整的效果,通过整和碎的变化,很好地突出了主体,既符合物理,也符合画理。我们在安排整碎关系时,可参考上图,把碎石放在山顶,也可以放在山脚,但不能在山顶、山脚都放碎石头,那就没有对比了,全作气势也会减弱。同理,线条也切忌从头到尾对比太多,处理时只在几个主要的点上集中凸显就可以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我国古代画家对艺术的对立统一规律有着极其精到的领悟与表现,沈周乃其中杰出代表。其画笔路清晰、对比鲜明、浅显易懂,这种朴实的画法虽容易失之刻板,但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多研习沈周的画对于初学者领略块面对比的妙用是极其有益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