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调查和思考

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调查和思考

时间:2021-09-12 23:55:04

相关推荐

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调查和思考

采取“1+N”的信贷模式,灵活运用循环贷、无缝隙贷、贴息贷等模式,支持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纲领。在乡村振兴的大浪潮中,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商银行如何发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探索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可行路径?笔者结合所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进行了一些调查与思考。

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湖北省仙桃市位于江汉平原中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历来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蛋生产基地,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基地。随着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五化”特点明显。

经营主体呈现规模化

近年来,仙桃市农村经营主体规模化初显,种养大户增长迅速,家庭农场初具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日益壮大。截至6月底,全市规模以上种养大户达6400户,经营规模占全市35%以上;各类家庭农场854个,全市共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552家,带动周边农户近20万户。

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

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相互促进、融合发展,通过采取订单农业、土地入股、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建立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生产经营模式,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结构呈现板块化

全市目前已形成郭河水产、彭场养鳖、沔城莲藕、长埫口稻蛙联养、陈场果蔬、先锋村和白衣庵村养鳝等特色产业板块,特色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张沟镇、杨林尾镇先后荣获“全国养鳝第一镇”“全国鱼鳖养殖第一镇”的美誉,全市基本实现“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呈现一体化

随着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功能不断拓展,产业之间的连带性增强,产业链得到延伸,产业融合度不断提升。以食品加工及农业旅游为例,目前全市发展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245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58.8亿元,带动全市90%的粮食油料、80%的家禽蛋品、60%的水产品就地加工并转化增值。

支农模式呈现创新化

近年来,仙桃农商银行积极探索以政府担保撬动社会资本支农投农的新模式,先后推出“农商银行+财政风险基金+新型经营主体”“农商银行+市三农金融服务中心+省农担+新型经营主体”等模式,农商银行与政府共担风险、共同推动农村新主体、新业态发展。

乡村产业主体金融需求的新变化

信贷额度需求从小额向大额转变

目前,传统农户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基本自求平衡,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需要较为先进的物质装备,需要承担较多的土地流转费、农机购置费等投入,融资意愿强烈,金融需求的总量由过去的“散而小”逐渐向规模化金融需求转变。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贷款余额在10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占66.1%。

贷款期限需求由短期向长期转变

由于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主要贷款用于开展农产品加工、扩大种养规模、购置大型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等,资金周转回收期限长,需要长期贷款期限予以匹配。从调查中了解到,贷款期限一年期以上占比达60.2%。

抵押担保物需求由传统的担保人和抵押物向产权抵押需求转变

以往农村领域贷款主要为信用担保类,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果园、农机具、加工运输设备等方面投入过多,可供抵押资产不足,难以提供贷款所需的足额的抵押担保品。调查过程中,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反映,抵押担保不足是获得贷款的最大瓶颈,盼望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方式,采取联保贷款、链式融资等新型贷款方式。

贷款需求由单纯的农产品向农业产业链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第二、三产业的繁荣,信贷需求从传统的生产环节逐渐向全产业链延伸,涉及到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对传统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服务需求由单一的存贷款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转变

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弊端逐渐显现,过去单一的存贷款金融需求转变为对结算、汇兑、保险、理财等广泛而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加大农业保险保障力度”有需求的占45.5%,对“增加银行助农点”有需求的占35.3%,对理财业务有需求的占11.6%。

乡村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间的新矛盾

生产经营高风险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

农业受自然和市场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投资风险大、回报率低,与金融资本追逐高回报、低风险的天性相悖。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其营运规模、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无法真实判定,致使农商银行对其发放贷款信心不足,甚至产生“惧贷”“惜贷”心理。

农业投资回收周期较长与贷款期限短期化的矛盾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投资回收周期长,种养殖产生的经济效益至少需要2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而目前农商银行对新型主体的贷款多以1年期为限,长的不超过3年。贷款到期后,借款人面临贱价还贷和待估违约的选择困境。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加工设备等长期投资较多,加剧了短期借款的违约风险。

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下大额融资需求与抵押担保物不足的矛盾

根据现行信贷体制和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农商银行信用贷款方式只能满足农户小额经营资金的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想获得大额的信贷资金支持,只能通过基金联保、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抵质押物和农合贷三种方式。但由于农村相应的产权评估机构和交易市场不完善,能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抵质押物很少,难以获得大额信贷资金。

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与金融服务单一性的矛盾

当前,农商银行虽然在创新信贷产品、畅通结算渠道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但仍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运作链条化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现阶段,农商银行信贷服务主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单点扶持,而对其上下游客户的支持力度不够。

农村金融配套设施不完善与金融自身安全性要求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风险保障体系的缺失。一是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信息处于零散、分割状态,信用评级缺乏公平性和公开性。二是融资担保平台尚未构建,担保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运作不规范,甚至涉及民间高利贷等不法经营行为,整体风险抵御能力偏弱。三是农村相应的产权评估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评估登记环节多、收费高、效率低下。四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水产、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不在保险覆盖范围内,农业补助基金机制不健全。

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思路

围绕“人品+产品+抵押品”创新服务理念

一方面,摒弃新增贷款必须提供抵质押物的固定思维,对诚实守信、有正规产业项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有非常规思维,通过加强实地走访、收集社会信息,判断借款人诚信度和还款能力,注重引入政府担保基金、农业保险等第三方机制解决担保难问题,对确实优质的特殊群体可以尝试信用贷款;另一方面,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及新型主体经营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满足借款人的实际用款需求,对于林果种植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贷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贷款到期后适当展期。

围绕“1+N”产业链创新服务链条

注重研究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开发链式金融服务模式。一方面,有效梳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提供金融服务的关键环节,包括种养殖业中以地膜、苗种、化肥、饲料等为主的农资销售环节,以农户、基地为主的种养殖环节,以合作社为主的农产品收购、粗加工环节,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深加工环节等。同时,针对不同环节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采取“1+N”的信贷模式,灵活运用循环贷、无缝隙贷、贴息贷等模式,支持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另一方面,紧扣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融资、结算、理财服务,并对其上下游客户提供相应的货款收达、预付款代付、存货融资等金融服务,实现由支持单个农户向支持农业产业链条的转变。

围绕“农商银行+政府+新型主体”创新合作平台

充分将政府政策支持优势、农商银行金融服务优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合力破解融资难题。一是着力推广“农合贷”系列产品,对于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加大信贷支持,给予利率优惠。二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与涉农补贴、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涉农政策之间的组合模式,采取“财政补贴+信贷”等协同支持模式,充分发挥财政扶持与金融支持的合力。三是推动各类型农村物权之间的组合。从积极推广土地经营权“单权抵押”延伸到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三权”抵押,将各类型农村物权不断列入担保抵押品范畴,实行“多权合一”的组合信贷模式。

围绕“线上+线下”创新服务手段

一是借助农商银行服务网络,打造集农副产品购销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线上平台,打通实体渠道与网络销售、订单采集与资金收付、生产经营与市场营销的便捷通道,实现农产品销售由过去的“扁担背篓”向“鼠标”转变。二是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实施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营销,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应收账款融资等方面实行一揽子配套服务。三是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社员贷款联络员制度,实行一站式服务和跟踪上门服务,及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帮助其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围绕“智本+人本”创新风险化解机制

不断优化信贷管理系统,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金流考核,与其签订资金归行协议,根据贷款资金用途和期限确定资金归行比例,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在农商银行体内循环。同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担保基金,并在农商银行专户存储,对经营亏损而无力偿还贷款的社员,扣除担保基金偿还贷款。农商银行还应在身份关系上变“债主”为顾问,在及时掌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供、销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信息来源多、联系面广的优势,及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市场供求、财务管理等信息,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本文作者:湖北仙桃农商银行课题组 万君明 赵振权 张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