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著名书法家丁侃礼先生的笔墨人生

著名书法家丁侃礼先生的笔墨人生

时间:2021-01-31 23:19:58

相关推荐

著名书法家丁侃礼先生的笔墨人生

艺苑集萃 -10-11 09:28:03

丁侃礼

7月的北京夏日炎炎,清风习习。由中国国际集邮网、《中国邮册》发行组委会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家邮品首发式”于7月19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沙河培训基地隆重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名流以及国家邮政总局、国家邮政总公司等200余人簇拥着出自全国33个省区的书画佼佼者们挥毫泼墨共同纪念这胜利的日子。在这群人当中有一位年逾半百、身材瘦长、目光如炬的陕西汉子特别引人注目,他时而伏案奋笔疾书,时而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带着浓郁的岐山口味的普通话就像酸辣香、薄筋光样的岐山臊子面让人回味悠长。他是谁?他不是别人,他就是书法作品印上邮票,成为“国家名片”的陕西第一人----著名书法家丁侃礼先生。

雏凤鸣岐山,鸿鹄志高远

人们也许可以不知道宝鸡,但绝不可以不知道岐山。代代相传、妇孺皆知的名著《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老夫子用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恢宏场面,使人们对“岐山”这个神秘的地方铭记于心。它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古战场,而且是陇西通往长安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西府宝鸡的代名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岐山孕育出了一大批名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应有的辉煌。

丁侃礼书法作品

而刚刚火起来的丁侃礼恰好就出生在这儿的一个小村庄里。父母亲都是面对黄土背朝天,早出晚归在黄土里刨食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一间破土房,四个嗷嗷待哺的儿女,一顶“超支户”的帽子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家庭状况。抹不掉的城乡差别,就像鱼刺梗喉使生活在边远农村辛苦种田的农民们也饿着肚子算是一个灰色的讽刺。当兵复员返乡、见过世面的父亲打小就告诫长子侃礼要用心念书,将来好到城里吃白面。朴素的话语就像希望的种子撒在他幼小的心里。从入学开始,他就比别的孩子用功刻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为了一直保住第一的名次,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工工整整的完成当天的作业,做好第二天功课的预习。长此以往养成了他知难而进,永不服输的倔强个性。

丁侃礼书法作品

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帮父母照顾弟妹,不得不帮大人干些农活。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了一块五毛钱的学杂费他不得不和母亲大半夜就起床,挎着竹篮,打着顺路的拖拉机、扒火车到三四百里外的省城西安走街串巷叫卖鸡蛋。城里繁华的大街、奔跑的汽车、热闹的商店、气派的高楼、衣着鲜亮的人群,古老雄伟的城墙把他深深吸引住了。他心里发誓将来一定要落脚到这儿。梦想归梦想,他还得回到灰头土脸的农村。农忙时节,他不得不放下心爱的书包去帮父母夏收秋种。闲暇之际他会带着弟妹们拾柴、割草、喂猪、放羊、拉土。在这当儿他被一座破庙里的一幅对联深深吸引住了,那龙飞凤舞,苍劲有力的大字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还是那么令人百看不厌。这也许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他从这一刻开始喜欢上了书法。而作为周文化发祥地、中国青铜器之乡、中国礼仪之乡的宝鸡为他日后的做人做事以及在书法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秉承“耕读传家“的父亲为了满足他的这一兴趣,时常会给他搜罗一些旧报纸、破书籍、烂包装纸供他涂抹。偶尔也会捡来残缺的砖雕、破损的瓦当以及别人撕下的旧春联给他参考。这些权当是”字帖“。老师布置的描红、大字作业他总是认真完成,每次都得”甲“。

丁侃礼书法作品

有一年腊月,村里几个叔伯夹着红纸找到他家求他写春联,他父亲见了忙阻拦说碎娃瞎胡闹呢,小心糟践了你的纸,那可不少钱呢!那几个长辈急了冲着他父亲嚷着老丁你咋恁怪的,我听我娃说你儿子毛笔字写的好才找他的你就别挡啦。看着乡亲们信任的眼神父亲只好作罢。他折好纸,倒好墨,提起笔、沉住气、有模有样的写起来,围观的长辈们不时地点头称赞,连连叫好。自打这以后村里的人找他写春联、写喜联的越来越多了,他一下子也成了方圆数里的小名人。这一切仅仅是个开端,他心里早就有个宏大的梦想那就是到省城里发展。

军营大舞台,男儿把功建

机会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向他走来了。1983年高中刚一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他,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便报名参军来到了省城西安的武警陕西总队三支队当了一名武警战士。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他就暗暗发誓今后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草鞋换皮鞋留在城里好好发展。进入警营后,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吃得苦比谁都多、流的汗比谁都多,各项训练、考核都遥遥领先,新兵训练刚结束就被任命为文书。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去新华书店转转,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赵孟頫的《洛神赋》、颜真卿的《勤礼碑》等名帖哪怕饿着肚子走回来也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只要一有空就会躲在角落里读帖、临帖,每月的津贴都换成了笔墨纸砚。军营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他提供了实践的舞台。标语、海报、通知、黑板报、宣传栏、会场布置都出自他手,久而久之成了他固定的分外工作。

丁侃礼书法作品

艺术是相通的,他对摄影、写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打豆腐块儿样的处女作见诸《西安晚报》后,他的劲头越来越足几乎每月都有三五篇新闻稿发表。业余宣传员、通讯员的工作使他乐此不疲。也许应了傻人有傻福的那句话,首长们觉得他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两年后把唯一报考军校的名额给了他。他没让首长失望,顺利的考上了武警西安指挥学校。通过两年的刻苦学习,他又返回三支队成为一名正排级作训参谋。“草鞋换皮鞋”的夙愿终于在这一刻实现了,成功和喜悦之情激励着他向更高的目标前行。

丁侃礼书法作品

“墙里开花墙外红”。武警陕西总队医院政治处急需一位能写会画的宣传干事便想方设法通过总队把他这个人才挖了过去。在医院工作期间,他每年采写发表的新闻稿件都在200篇以上,年年被中央、省、市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嘉奖、立功、升职,是部队首长对他多年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广阔的舞台,饱满的热情,孜孜的追求,不断的历练,大胆的实践使他的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的书风、书体也逐渐的形成了一种狂放、大气、张扬的个性。

解甲当归田,笔墨润长安

秋天,一个长得略显粗糙的中年汉子冒着烈日抱着十几本稿件剪贴本,拎着一包装满各种荣誉证书的塑料袋满头大汗的来到了军转办。当他把这堆“宝贝”往负责安置的领导桌上一放,领导的眼里顿时放出异样的光,立即摊开来仔细的翻看,仿佛被磁铁吸引住了。边看边问,都是你的?不错,不错,真不错。西安市政法委去不?他爽快的说,服从组织分配。

丁侃礼书法作品

地方工作和部队工作截然不同,没有一两年的适应期是很难上手的。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他以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豪情投入到党的政法工作中。开会、学习、调研一次都不缺席,写材料、下基层一点都不马虎。工作之余就是呆在小小的书房里挥毫泼墨,临池不辍。习字如习武,也是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不练手生,一月不练眼生。为了儿时心中的梦,他夜以继日的探索者。从用笔到用墨,从结体到章法,由取势到意念,由气韵到神态他都仔细研究,不懈揣摩,合理借鉴。王羲之的狂放、毛泽东的霸气是他在书道上敬仰的高山。现代著名书法大师沈鹏的大气,杜道麟的多变、老辣是他崇拜的偶像。最令他终生难忘的是得到了杜道麟大师的生前指点,是他在日后的学习实践中受益匪浅。从杜老师的身上他学到了沉稳、大气、严谨、厚重、高古的书风和低调做人,高调为艺的书品。这些在他以后的书法实践中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为他日后书法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丁侃礼书法作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多年的苦没有白吃,他多年的汗没有白流,他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他的书法作品先后被《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华商报》、上海的《新民晚报》、海外的《五洲四海网>、国内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和谐西部网》以及香港的《凤凰网》等百余家媒体图文并茂,大幅刊发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新闻潮。陕西省书协、新闻书协理事、中国儒商文化研究会书画委员会副秘书长等头衔集于一身。

丁侃礼书法作品

统观他的书法作品,就像他的性格一样粗犷不羁充满着霸气。用笔以中锋为主,偶尔辅以侧锋。笔笔力到,心到,线条如刀削斧砍直透纸背。在取势上突兀奇峻,雄险而不失工稳。在气势上,大开大合,无拘无束。在结字上,大小不一,或平正、或斜倚、或直曲、或方圆、或粗细,都拿捏有度,皆随字形和心性而定。用墨老辣,浓、淡、干、湿把握得当。在章法上,错落跌宕,变幻莫测。在书风上,追求自然、率真、潇洒、张扬之个性。常言道,字若其人。我想也只有侃礼这种“浑身匪气,重礼仗义、棱角分明、嫉恶如仇、狂放大气”之人才敢造次。他写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及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系列唐诗等书法作品便是最好的印证。高杨主旋律,传承书画艺术,传递正能量是他从事书画活动永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帖为友,与墨为伴崇尚雅俗共赏,将是他毕生的追求。愿侃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心,无愧于时代,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作者:陈北平,著名作家,书画评论家,文案策划高级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