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游走省城 ▍广州城内曾有一个大大大大大的“鸡翼” 有60多米长 它就在这里!

游走省城 ▍广州城内曾有一个大大大大大的“鸡翼” 有60多米长 它就在这里!

时间:2023-08-10 21:54:54

相关推荐

游走省城 ▍广州城内曾有一个大大大大大的“鸡翼” 有60多米长 它就在这里!

导读

广州人和鸡分不开,

体现在广府鸡俚语俗语生猛又形象!

比如闹笨人:垃圾岗鸡公,扒埋比人食。

闹大食懒:有得食鸡咁脚,猪咁及,呌做事干,慢过蚁栏(爬)。

闹人不自省:鸡咁知鸡背脊。

闹自私:出鸡嗉咁多钱想买大笨象?!

阿婆自嘲闹孙:我老花你又发鸡盲?找乜都找不着鸡戏(扒)屎?

嘲人倒箅吃亏:偷鸡唔到蚀抓米;

抝到火起无奈:鸡同鸭讲;

长气啰嗦:鸡啄唔断。

总之,鸡是粤人佳肴好餸,也是语言精景。(注:草翠语)

历史上的广州有很多与“鸡”有关的痕迹,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就叫做“鸡翼城”,它是现在的哪里呢?

随着林老师的足迹,我们继续游走省城!

既然说“鸡”,那我们就从“鸡”的话题说起。广州有很多地名与“鸡”。比如“鸡栏街”,它位于康王路和杨巷路之间,很短,仅仅128米,与文化公园之间隔着一条桨木栏路。现在鸡栏街、桨木栏街以及与周边的和平路等已经成为服装类网店的集散地。

在比如再珠江医院附近有个叫做“鸡春岗的地方”,其中鸡春岗大街有一到八个巷子。周边已经被现代化大都市包围了的鸡春岗应该很快就是广州市下一个城市整改的对象了。

老广州多会记得,在惠爱中路与中华路交界处,即今天解放路与中山五路交界处右上角,也即中山五路200-204号的永光日用杂品商店一带,当年叫做“鸡林”。

再一个就是,广州有个地方叫做“鸡翼城”,清初清军攻陷广州城后,清两广总督佟养甲为加强城防,于顺治四年(1647)在明城南边城墙的东、西两端分别修筑了一道城墙直抵珠江边,城墙形如鸡翼,因此这里又被称为“鸡翼城”、“雁翅城”。

“鸡翼城”城区指广州南城外直到珠江边的区域,其大致范围为南城城墙,即现在的一徳路、泰康路、万福路,南至珠江江岸;东至今越秀南路中南段;西至今人民南路中南段。

我们今天重点讲讲越秀南路的这段“鸡翼”。

这是一张当今的百度地图。细心的人会发现,越秀中路和越秀南路之间不是直接相连接,而是中间要有一段东西向的文明路向连接,为啥呢?

如果看看城墙未拆之前的地图,可能就会明白。这里显示出老城墙、新城墙、鸡翼城墙的关系。也就是说,现在的越秀中路是老城墙,而越秀南路是当时新城墙的东城墙以及鸡翼城的城墙。

在看看这张图,可能就更明白了。

上次完成了老城城墙之行,十天后我又再次开始我的城墙跑马。对象主要是原新城和鸡翼城。

上次是完全步行,感觉耗时费力,“走餐死”,所以今天我改进了,用上共享单车助力。今天的城墙跑马,我选择是从今日文明路越秀南路囗,也就是当年新城城墙起点开始。

这是从越秀南路回头看文明路。文明路有栏杆的地方是省立中山图书馆。历史上,这里就是新城墙的东墙与老城墙的南城墙相连接的地方

我今天的游走路线就是从红色圆点为起点,沿着箭头的方向,也就是今天的越秀南路的部分路段。

这是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郭棐等《广东通志》(下简称郭志)《广东省城图》局部,它显示了新城部分,也是我们目前能读到的第一张有新城的地图。郭志是继嘉靖戴璟《广东通志稿》、黄佐《广东通志》后的明代第三部广东通志。据郭志记载,新城是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修筑的。

据专家考证,六千年以前冰后期海侵时期今广州老城区至黄埔一带仍为一东西向的溺谷湾。二、三千年前,海浪仍可直到越秀山南麓的中山纪念堂附近。

明代开始,珠三角水陆面积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原来的浅海溺谷湾环境也逐渐消失,演变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条河道,西、北两江的干流也不再经广州出海,海岸线已移至距离广州城50公里的南沙一带。

这种地理变化也影响着广州城的发展改变,最明显莫过于母亲河“珠江”(前身“珠海”)北岸线不断南移,提供新的土地,广州城不断向南扩展。原本在明初,城墙已到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线。但从《永乐大典》地图看,紧挨城墙的南城濠(即玉带濠)南面已出现连片的沙洲,开始是五块沙洲,称为“五洲”。由于泥沙淤积,到明朝时,五洲合而为一,成为靠近珠江北岸的一个沙洲,称“太平沙”。图为宋朝时候的广州城,城南的五个沙洲就是今天的太平沙。

而据说早在宋开庆元年(1259年),经略谢子强城外筑雁翅城,城下隙壤植以木栅,翼而到海。而到了明中期,情况更加突出,首先是城南的这块土地与明初《永乐大典》上的地图比较,面积大多了;其次繁华了,历史上广州城主要是靠水运与外面联系,临江必然享有地利,成为商业活跃地区,据当时文献记述:“民廛稠聚,海舶鳞凑,富商异货,咸萃于斯。”(何彦《总督吴公筑省外城序》)。

可见修城加以保护是必要的。而恰在这时候,又发生了柘林兵变,使修新城成为很迫切要解决的事。

柘林是广东省“东大门”饶平县东南部沿海的一个小镇,今为潮州市所属饶平县辖下,明初是防御倭寇的海防要地,设有柘林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广东饶平县柘林寨水兵闹饷,会合海贼扬帆直抵广州城外,大肆掠夺没有城墙保护的沿江繁华商业区。至五月才告平息。之后两广提督吴桂芳平痛定思痛,经朝廷批准加筑新城。图为1900年的广州老城与新城地图。

这条越秀南路,原为新城城墙,19拆城墙后成为马路。

越秀北路、越秀中路、越秀南路得名是因为一个叫做“越秀坊”的地方,因为在越秀坊旁边,故名。图为1835年地图上的越秀坊。

插一句话,越秀山是应为“粤秀山”而得名。如果说越秀路是因为“越秀坊”而得名的话,那么越秀山中的“越秀”与越秀路中的“越秀”来历不一样吗?

沿着越秀南路向南走,不远就是玉带濠巷口。昔日玉带濠不是一条巷,而是老城的护城河,东起东濠涌,西至西濠。今玉带濠巳为巷,这里成为巷的东端起头。

这就是昔日玉带濠的走向,红色圆点处就是现在玉带濠巷与越秀南路的交界,即上图所示。

这就是昔日玉带濠的濠畔两岸的风光。

接下来就是越秀南丽水坊巷囗。巷内今仍有无着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比丘尼道场,明末清初高僧天然和尚之妹来机禅师创建建于康熙六年(1667),原名“无着地”,由天然和尚题,盖取清静无染着之意。

庵中有康熙十八年(1679)广东提刑按察使王令所撰碑记。记述了大概情况。天然和尚俗姓曾,名起莘,番禺人,乃明崇祯六年(1633)癸酉科举人。后闻佛法,遂弃儒学佛,礼庐山道独禅师出家。

不久,父母、妻子、媳妇、胞妹均人空门,变眷属为法眷。其妹出家,法名今再,字来机。笄年(十五岁)入道,壮岁接法于兄天然和尚,为洞宗三十五世。

当时记录的地点是羊城小南门外沿濠旧业、尚书家园塘以为庵所。所以当时这里是广州城的小南门外,庵前为水道、池塘地。

无着庵建了十一年,至康熙十七年(1678)方建成。用白银35800多两。全庵占地达八亩之广(约为5333平方米,颇具规模。

清代,无着庵是广州南城规模最大的尼众道场,也属广州少数规模宏大的尼众道场之一,庵内藏种花木,绿树浓阴,庵北有水道,庵内有池塘,殿堂布置典雅,为一处清幽的寺庙园林。

天然和尚俗妻(后出家,法名函脱)亦居此庵修持。挂单接众,颇负盛名。今德政中路南段东侧内街大马房,在庵之东侧,便因曾是无着庵旁的马棚,供来庵的达官贵人拴马之用而得名。

从1723到1820百年之间的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无着庵香火最为鼎盛,师徒传承。道光时期后逐步发展成八房子孙,轮流管理庵内事务。变成了子孙庙,势渐弱。咸丰年(1851一1861)洋人绘《广东省城图》,标此庵为B.N、(BuddhistNtlnnew尼姑庵)可见仍为若名庙宇。

民国十三年(1924),市政当局以筹饷为名,拍卖全市寺庵,无着庵被充公拍卖,该庵八房子孙共筹得5000大洋,赎回大殿、观音阁、祖堂、住房等10多问,以及放生塘等约原庵的一半土地和房产。得以安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无着庵有尼众十数人,靠少量法事收入,生活比较困难,只好把部分殿堂房舍外租作厂房。庵中园林景观已无可言。

60、70年代,殿堂房舍分别为市民政部门工厂、东山区弹簧厂、东山区房管局和市房管局占用,尼众被遣散。

大殿前的两口放生塘,被填平建了两座住宅楼房。图为无着庵的外围现状。

再往南就是越秀南永安东街囗,在马路丽水坊对面,接小东门桥。以此可知,今越秀南路该巷对着的位置便是永安门故址,永安门为新城唯一东门,又称“小东门”。

走进永安东街,见到小东门桥头,上面是东濠涌高架路。

19广州市图局部。地图上的永安街就是现在的永安东街。

1982年广州市街道详图局部,永安东街和小东门桥。

今小东门桥原名“永安桥”,在永安门外正对永安门跨东濠涌,故名。坊间有说该桥始建于宋代,原名“东高桥”,由巨石筑,明代改名“永安桥”。但未知所据?

按理宋代南城墙在文明路,这里是不是巳有?有也应该很郊吧,有没有必要用到巨石筑桥?我认为说法可疑。

又据记载,民国25年(1936年),永安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梁式桥,更名为“小东门桥”,但仍保存了当年护城河桥的样子。这是目前唯一保存的护城河桥,被列为广州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东濠涌是目前唯一保存的护城河。

小东门桥上看桥西的永安东街,即越秀南路巷口方向。也有人告知我小东门桥西至越秀南路这段很短的巷其实是叫“永安西街”,桥头那恒大药店的门牌号就是永安西街,过了桥才是永安东街,但我在现场找不到西街的任何标示。

从小东桥上看今天的东濠涌。

走下桥,从远处的涌边看小东门桥。谁能想到,这座太不起眼的小巧竟然是几百年前就开始有了,只不过是建筑材质不一样罢了。

这就是清地图上的永安门(红色圆圈),即小东门。出了东门就是永安桥(蓝色方框),即现在的小东门桥。

这里东濠涌边的一条大街,在旧地图上叫“糙米栏”,历史上是涌出河囗,因此曾是米市(以前米靠水运输),故名。又称“小东糙米栏”,可能是为了区别其他地方的“糙米栏”,例如新沙(今太平沙西面)的糙米栏。广人称专门市场为“栏”。不过现糙米栏已找不到成条街巷,现在这里的门牌几乎全是永安东街的,标糙米栏的仅有两栋。

这就是历史地图上的“小东糙米栏”。

沿涌边转角标“糙米栏”的建筑,不过也“昙花一现”,接着马上就变成“永安横街”了。永安横街接下来还会介绍。

这是万福路,是站在越秀南路上看万福路。万福路就是广州新城的南城墙。从这里起向南,就是“鸡翼城”的开始。

岭南文化形象明了。“鸡翼”形象的表述了鸡翼城在整个广州城的位置和地位,上述的两张不同现代的地图的红圈处,就是鸡翼城。

城墙是由明新城东西两侧伸出,直抵江边。因为时间仓促和财力有限,只筑建东翼城和西翼城,各长20余丈,而以珠江为屏障,没有筑南城墙。东、西鸡翼城各设一门。这是历史上广州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筑城墙,其后除维修倒塌的城墙外,再没有筑新城墙了。广州的城墙修筑史至此告一段落。

鸡翼城城墙它到底有多长?

今天我想有个交代。首先点古籍记载长20丈,也就是换算成60米。

问题是到今天具体哪?我先是查新旧地图(1900、1912和1982),认为地图结合实地,是可以知道它有多长,它所处的环境、到了大概现在的什么地方。1900年和19地图,鸡翼城城墙都还在,从1900年地图看,其时的鸡翼城墙离开珠江(建时是抵江边的),但也不是很远。

但19地图变化就大了,地图上可以看出,离珠江有相当距离了,但仍可以看到这一片曾是东濠涌出河囗而留下的痕迹,很多地名仍带“龙”字,例如“镇龙坊”、“镇龙南约”、“镇龙西约”等,以前东濠涌出河口又称“川龙口”。1982年地图城墙早已消失,但街巷情况反映了近年城市大变化之前,也仍有点接近现在,也可以和现在对得上,因此用参照意义。此地图此处河囗痕迹大大消失,但仍有“镇龙上街”“镇龙下街”“镇龙西街”。

再用1912和1982年两张地图来比较城墙位置,以附近街巷做参照物,应该更清楚些。从19地图看,城墙止处,东边可供参照是东濠涌东岸的永安横街水步,员在同一水平线上,西边是镇龙坊以北末到镇龙坊。这情形套到1982年地图上,情况也比较清楚:大约如所标示的,城墙是在镇龙下街以北,不远。

来到现场了。发现原万福路与越秀南路西南转角巳变成了一大片工地,工地一直到谭公后街,进后街,里面仍见谭公直街、沙尾、广济也就是说,原本鸡翼城内可作城墙参照物的很多街巷都没了。可以肯定,城墙到止处不过此工地。

有不少内街巷,可作鸡翼城城墙参照得知其延伸到那里,不过现巳变为一建筑工地了。不过从工地南边今为谭公后街、直街、广济街等,可以判断出昔日城墙未超过此工地。

今紧贴工地的谭公后街街囗,在全总旧址纪念馆北面,从这里进去,会看到谭公直街、沙尾直街、后街、广济街等。按旧地图,这些都是镇龙坊和下街南面的街巷,都是巳过了鸡翼城城墙的。

还好东面参照物永安横街今还在。街口有新建“永安桥”跨涌通出越秀南路。桥囗对着就是万福路转越秀南路角位的那边工地,昔口鸡翼城城墙包括便门就在工地对开的那段马路上。而且很有可能,桥口正对就是昔囗的便门,城墙止处就在稍微往南的地方,具体的就在今越秀区笫二中医院(越秀区骨伤康复医院)正对马路位置。

从今越秀南路上看过去(全总旧址纪念馆位置往北看),越秀区第二中医院对开马路有个小弯位,原本越秀南路从万福路囗开始是往东南走,这里小弯后变成往南,这也是我做判断的一个依据,因为按地图,鸡翼城城墙基本成直线。

总之,到这里,也即越秀区第二中医院这个位置,也就是这只大大的“鸡翼”的终点。继续再沿着越秀南路往南走,就不是城墙的范畴了。

这次“游走省城”,先把这只“鸡翼”搞定。下次再继续沿着南城的南城墙走下去,即现在的万福路、泰安康一线。

相关链接:

游走省城 ▍广州闹市区这个体育场竟然是火药库爆炸“炸”出来的!!!

游走省城 ▍哇,广州闹市区的这条路曾有三家殡仪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