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妈妈越懒娃越优秀?做省心型家长 只会让孩子养成"惰性思维"

妈妈越懒娃越优秀?做省心型家长 只会让孩子养成"惰性思维"

时间:2018-11-02 16:01:25

相关推荐

妈妈越懒娃越优秀?做省心型家长 只会让孩子养成"惰性思维"

周末和妹妹一起去少年宫参加手工比赛。

主张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的我,却发现周围的家长们似乎瞅准了比赛第一名的位置,一个个把孩子圈在怀里,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做手工:

有的家长拿出手机搜索出做手工的步骤,一句一句念着让孩子照做;有的家长凝神静气,做着做着孩子的小手就从桌上缩回了口袋里,只剩下家长的大手圈在孩子脖子旁,认真地忙碌着;有的家长脾气火爆,大声质问孩子:"怎么那么笨呢?用瓶盖画圆你不会吗?看准了再画!"

妹妹的手工最终没有获得第一名,因为第一名的作品看上去整整齐齐、干净精致,像是一份杰作,好像完全和一个六岁的孩子无关一样。

审视自己,你是否属于"省心型"家长?

请各位家长静下心来,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是否养成了"过度指导"的心态呢?在孩子玩耍和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自己是否有随时告诉孩子该如何做的习惯?当孩子遭受小小的失败和挫折时,自己一般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呢?

所谓的"省心型"家长,是指在日常与孩子的互动中,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指导或纠正,常常批评孩子的家长。

"省心型"家长对于自我的情绪控制是比较弱的,这类家长的控制欲较强。当面对孩子一些明显是错误的玩耍或学习行为,会迅速地出手干涉,大多不会让孩子进行自由地探索,相比较学习的过程,也更加重视学习的成果。

这类教育方式常常是由上一辈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影响而来,通常家长本身年幼时接受的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省略了孩子自由探索的过程,直接将"怎样做更好""怎样做正确"的结论手把手地教给孩子,直接教孩子如何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步骤,然后得到一个意料之中的"好结局"。

这类教育理念的常规论调我们也非常熟悉:"听人劝吃饱饭"、"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很多家长认为这就是最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还小,不懂事,做家长的当然要帮孩子一把",这样的理念是这类家长的内心真实写照。但是,这样做其实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思想培养方式,将孩子渐渐地培养成一个思维领域充满了惰性的人。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养成"惰性思维"的

"惰性思维"的释义是:因为主观依赖性严重,或者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等,从而缺失了积极主动的主观思维能力,不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1)学龄期阶段

孩子在儿童时期的思维培养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父母的教育,3-6岁是孩子最初开始拥有自我意识的年龄段,在这一时期,孩子逐渐产生了"自我"的意识,能够渐渐分清"我"和"世界"的区别。

这时候孩子会逐渐建立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并且会尝试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年龄层段,孩子探索世界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想法去探索世界并且获得了想象中的结果时,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非常强烈的,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快乐与幸福。

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体发育还在学龄前阶段,对于力量和肢体的掌控能力很低,家长除必要的安全保护(如制止孩子乱吃东西、防止孩子被物品弄伤或高处摔伤等)之外,不必给予过多干涉,应当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

6-12岁的少年儿童的身体正是飞速成长发育的时期,在学习了义务教育课程后,逻辑思维能力都在稳步提升。但因知识、常识和阅历都很有限,他们的行为并不能如成年人一样能够做到比较完美的程度,常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纰漏。

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只需多注意有关孩子生长发育的一些保健行为(如规范孩子的坐、行、站姿势)即可,对于孩子做功课、手工活动、玩耍时不应主动指导孩子如何去做,而是首先起到一个辅助监督完成任务的作用,防止孩子偷懒,当孩子遇到困难,用自己的方式无法解决而主动向家长求助时,家长再给予帮助更佳。

但家长此时仍需注意,在指导孩子解决困难时,不应直白地告知如何去做,而是应先询问孩子自己的想法,帮助孩子找到思维中造成错误或困难的地方,用引导性的语言来激发孩子思考出正确的思路为最佳。

若是过多约束孩子的行为,会让孩子在幼儿至少年阶段养成万事靠父母的习惯,对父母的依赖性增强,会出现非常抗拒甚至是拒绝一个人睡、单独出远门、抗拒独自购物等生活能力下降的状况。

独立心态的低迷会让一些孩子在住校生活中展现出非常懦弱的状态,也容易认为自己被他人欺负,心态逐渐变得脆弱,甚至会厌学。

(2)青春期阶段

青春期是指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男性青春期一般在13(或14)岁-18(或20)岁;女性青春期一般在11(或12)岁-17(或18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内心敏感,随着年龄增加、学业变复杂和阅历逐渐增加,他们对于认同感和对自己的理解的需求增加,并且有了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致世界观也逐步稳定下来。

形成了"惰性思维"的孩子,在思维能力上分为两种:缺少积极主动的思维意识;缺少积极主动的思维心态。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简单直白的告知"如何做"的语句像是一种毫无认同感、对他们没有任何理解态度的命令,会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抗拒。

但如果是一个从小就被家长灌输了"如何做"的孩子,他们在青春期阶段也不会像同龄人一样活泼好动,也不愿意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们大多数安静沉默、封闭自我,有困难时很少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通常会使用家长曾经教的办法,束手无策时就会想要去问家长。

所谓的"妈宝"型孩子,大多就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

做家长,别太"聪明"!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这样教:"这个玩具要这样玩,先按这个按钮,再摇这个手柄";孩子长大了我们这样教:"这道题要这样做,先画一条辅助线,再测这个角的度数";

我们老了我们还在教:"这件事这样做不对,你应该先去找你的主管,告诉他情况,再去找副经理"……当我们老到开始忘记事情,痴呆,甚至是死亡时,谁又来告诉孩子"你要这样做"呢?

我经常会在一些邻居老人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我那个闺女不行,别看她四十了,有的事情还不是要靠我教?"

而旁边的围观者点头赞叹老人聪慧。

可我却总是在想,真正聪慧的家长,难道不是应该教出更加优秀的孩子吗?当自己的孩子成年了,三四十岁了,却依旧在家长嘴里"不中用"的时候,家长为何要感到骄傲甚至向他人炫耀呢?仅仅是满足于自己的"聪明"吗?

别让你的过分"聪明"毁了孩子。

精彩回顾

幼儿园老师看人下菜碟,这位宝妈这么做,让很多家长都佩服

家长,请别再这样威胁孩子!吵赢又能怎样?无非两个结果

别把娇惯当作爱,孩子出现这几种情况,家长一定要注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