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佛像 造像艺术鉴赏系列(8)

佛像 造像艺术鉴赏系列(8)

时间:2021-05-27 17:46:15

相关推荐

佛像 造像艺术鉴赏系列(8)

南北朝时期佛教和佛造像艺术得到了全面发展,有人认为,唐以前的石佛像艺术价值最高,但因存世量稀少,在市场上已属罕见。

进入南北朝后,南方佛学的空气与北方不尽相同:北方较为重视实地修行,南方则受清谈之风的影响,较重于论理谈玄;北方表现为多造佛像,南方则是多建寺庙。南朝由于佛法兴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其后妃、公主兴造寺塔之风尤盛,故南朝寺院林立,且以木材构筑者居多,绝大部分佛寺皆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唐朝诗人杜牧在诗句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意指的就是南朝时的盛况。

从目前所存之物来看,南朝留下的大部分是寺院和翻译的佛教经典:如汉地熟悉的《杂阿含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胜鬘经》、《善见律毗婆沙》等,都成为后世通行的译本。其中,《摄大乘论》的影响尤为深远。而北朝时期更多的是留下珍贵的石刻佛像,现存的石刻佛像于北魏之际的数量和成就居于佛造像的艺术巅峰。这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刻佛像集中于莫高窟的243窟,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云岗石窟第16-20窟,第1-3窟,第5-11窟;麦积山石窟第44窟,123窟,135窟,148窟等,以及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石雕佛像。

整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的影响逐渐向汉地风格转变。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云冈模式逐渐过渡到后来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是分别受印度与汉族地区陆探微画风的不同影响。云冈模式时期,造像粗犷,气势雄浑,风格古朴,神态安静内敛,到后期的秀骨清像时期,则面相较瘦,削肩体长,形象俊秀,风格飘逸。

北齐(550-577年)的高洋政权是反对魏文帝以来的汉化政策的,后为北周所灭。这个时期的佛像石雕从高浮雕,半圆雕,发展到单体圆雕。北齐造像以「曹衣出水」作特征,一般称为"曹家样“,这是源自北齐画家曹仲达所创作的衣纹画法,就像通身披着薄纱,宛若出水之态 。成功地体现出服装的质地,以及躯体的流线感。经常可见佛像人物着通肩袈裟,并进行敷彩装饰,绘出福田袈裟之相。袈裟的质地轻薄而贴身,遒劲流畅的阴刻衣纹,顺着躯体和肢体的结构起伏,双腿的曲线轮廓隐约可见,这正是印度笈多风格在中国大地的落实。北齐是北朝造像艺术的另一个高峰,也是北魏至隋唐的重要过渡阶段。国内重要的参观地为山东青州博物馆。

未完,待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