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马克西米利安·沃洛申:爱的锁链已从你肩头卸下 而我的骨灰还很烫

马克西米利安·沃洛申:爱的锁链已从你肩头卸下 而我的骨灰还很烫

时间:2020-11-18 00:20:59

相关推荐

马克西米利安·沃洛申:爱的锁链已从你肩头卸下  而我的骨灰还很烫

By-Sarah Bethea

译序

马克西米利安·沃洛申(原姓吉连科-沃洛申),白银时代俄国杰出的诗人,画家。1877年生于基铺一个贵族家庭。1897年毕业于费尔多西亚的一所中学并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次年由于参加学潮而被迫中止学业。1900年起开始在文学界和艺术界崭露头角,在权威杂志《俄罗斯思想》上发表关于巴尔蒙特所译豪普特曼的评论文章。从1901到19主要居住在巴黎,博览群书,同时遍游欧洲,并定期回国,颇有些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味。沃洛申是俄国象征主义刊物《天平》和《金羊毛》的积极投稿人,同时又与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交谊甚深。在这期间他开始认真研究人智学。19发表的第一本《诗集》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得到俄国象征主义领袖勃留索夫的高度赞扬。19出版第二本诗集《Anno mundi adentis 1915》,收入了一些战争题材的诗。这时,沃洛申开始在阿克梅主义的机关刊物《阿波罗》上发表作品,诗风趋向严谨,与阿克梅主义的美学主张接近。1910月回到俄罗斯,从此常住于东克里米亚海岸的科克捷别尔。这里本来是个荒无人烟、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却因长期住过一位诗人和画家而载入史册。19发表《伊维尔尼》,次年发表《聋哑恶魔》。19在柏林再版《恐怖之诗》。此后沃洛申虽未停止创作,却不曾发表,直到1932年去世。沃洛申心胸豁达,性情慷慨,热情好客,交游极广。他在科克捷别尔的家从来都是向人人敞开大门,接待过难以数计的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每到夏天他家便会变成作家和熟人的休养所,而且要同时接待一百多人。根据沃洛申的遗嘱,诗人去世后,他的房子捐赠给了前苏联作家协会的文学基金会,成为作家休息和工作的场所。

沃洛申是俄国现代主义诗坛上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以象征主义诗人的身分成名,又能与阿克梅主义积极合作,他从不将自己局限于哪个阵营,从而抱有门户之见。沃洛申对白银时代的俄国文学贡献很大,早期创作深受法国诗歌影响,神秘主义因素与古代文化意象相互交织,纵横交错,散发着浓烈的文化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古希腊文化的热爱。接近阿克梅主义以后,他的诗歌语言转向清晰、严谨、具体、坚实。他的作品富于宗教色彩,具有历史感,充满探索精神。同时,他也是一位歌咏巴黎最多的俄国诗人,有“巴黎歌手”的称号。茨维塔耶娃说他“在文化上是法国人,在灵魂和语言上是俄国人,在精神和血液上是德国人”。也就是说,在俄国诗歌史上,就气质和风貌而言,沃洛申可谓“混血儿”。

沃洛申日记《我的灵魂的历史》是白银时代俄国文学的一份重要文献。日记从1904在巴黎写起,至1931年结束,断断续续,时间跨度长达27年,沃洛申不同于勃留索夫和勃洛克等人,他本没有自觉写日记的习惯,之所以开始写日记,据说,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他堕入了情网,二是觉得骨梗在喉,不吐不快。这位使他朝思暮想并在日记中一吐心声的女性就是马尔格丽塔·瓦西里耶芙娜·萨巴什尼科娃。沃洛申起初只是单相思。马尔格丽塔·萨巴什尼科娃当时22岁,秀外慧中,才貌双全(既写诗,又作画),但对男人无动于衷。确切地说,是反感。读沃洛申这些年间的日记,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他对色情的浓厚兴趣。在与维·伊万诺夫谈话中,他直言性爱是生活的基础。他特别留心那些性感的形象,详细记录所有“关于性爱”的谈话。沃洛申本人已经有些性经验,但都是短暂的和偶然的。在理论上他明白,“肉体是世间万物的伟大而神秘的基础”,它“对逻辑和道德准则一无所知”。但在实践上,他依然接受着这些“道德准则”的制约。诗人后来承认道:“我具有可悲的两面性:如果我被一个女人吸引,如果我在精神上接近她,我就不会碰她,我觉得这是在亵渎她。”在《我的灵魂的历史》中,诗人与萨巴什尼科娃的关系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这份文献的内容绝非仅限于此。通过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一幅诗人的灵魂和精神漫游的完整图画,尽管画面五颜六色。我们可以置身于诗人的创作室,观察他的一系列诗歌和文章是如何诞生的。沃洛申在几个方面运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光是一个诗人和语文学家,还是一个艺术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通过日记,我们可以追踪诗人探索通灵术的足迹,进而解读他的许多晦涩难懂的作品。当然,沃洛申的眼睛不可能只局限在自己身上,在审视自己的灵魂的同时,他也在以艺术家的敏锐目光洞察周围的人和事,描绘风景,记录谈话。在《我的灵魂的历史》中,诗人让我们领略到一系列杰出人物(康·巴尔蒙特、叶·克鲁格利科娃、维·伊万诺夫、阿·戈鲁勃金娜、德·里维拉)的风采,也使我们见到不少鲜为人知但给沃洛申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勃留索夫的追随者,象征派诗人艾利斯。在《我的灵魂的历史》中,诗人第一次记下了瓦·苏里科夫的自述,从而为研究这位伟大画家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对“流血的星期日”的及时记载——这一页日记后来发展成一篇文章,成为这一事件在法国的第一个见证。沃洛申日记是他的观点和行为的真实反映。读这部日记,我们确实可以沿着诗人的精神轨迹,进行一次独特的“灵魂的历史”的漫游。

郑体武

1997年10月于上海

文章选自:[白银时代俄国文丛]我的灵魂的历史-沃洛申日记[俄]沃洛申.许贤绪译.学林出版社(1998)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