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又到一年中元节 客家人为什么要提前一天过节?上杭人都知道吗?

又到一年中元节 客家人为什么要提前一天过节?上杭人都知道吗?

时间:2021-12-29 14:08:50

相关推荐

又到一年中元节 客家人为什么要提前一天过节?上杭人都知道吗?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七月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然而,客家人的“中元节”、“七月半”却大多不是农历七月十五,而是比之早一天的农历七月十四。明明是七月十四,却又称“七月半”,这是为什么呢?

客家人过“七月十四”的风俗,有这样的说法:

一说是南宋末年,元朝军队南下,暴虐乡民。当时,客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惊恐,但又恰逢“中元节”在即,于是,就在元兵到来之前的一天把节给过了——祭祀祖先、普度亡魂,以避兵扰。从此,客家人就习惯于七月十四这天过鬼节了。

二是来自闽西永定洪坑。传说当年有林氏两兄弟,分居洪坑、岩太两地,为报老母养育之恩轮流奉养之法,议定端午、重阳、中元三节提前一日在洪坑母亲处过,以尽孝心,如此几年竟成定例,沿袭至今。

七月半传说

有关七月半的传说很多,主要的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半时(也有说是zui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而在中元时则普渡孤魂野鬼。

道教中元节法事

另一个重要的源头来自佛经中目犍连救母的故事:目犍连是释迦十大弟子之一,他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连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讲述了《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供养僧众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与中元节颇有渊源的“烧包袱”传统习俗

七月半(鬼节)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一个重要节日,其原因是客家人十分尊敬祖先,它完全符合我国儒家的核心思想“礼”和传统的孝道思想。对于祖先的逝世,客家先人们认为“形灭神不灭”,灵魂还活在世界上。于是他们在道教和儒家的节日上,增加对祖先的祭祀内容,并把它演变成为具有客家特色的“七月半”节日。

客家七月半习俗

客家人过“七月半”,既为祖先准备丰富的祭品,实际上也是为全家人准备了佳肴。节日里,祭品除了猪肉、鸡、鸭和粉干外,还有“浆丸子”,他们用糯米碾磨成粉,炒熟后加水并加入红糖或白糖揉匀,用手做成棒状或捏成圆形,有的还用模具拓上各种花纹,蒸熟后先供奉祖先及各路神仙,然后全家人享用。

祭祀祖先

在客家地区,过中元节流传着一个重要的习俗——吃鸭肉。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有着一个古老的说法:每至中元节,地里的果实已经陆续成熟了。到了七月十四这天,客家地区的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准备丰富的美食,隆重庆祝这个即将迎来丰收的日子;并要祭祀先人,向先人汇报这一年的收成,祈求祖先保佑来年大丰收

吃鸭肉

中元节祭拜祖先的祭品中必须选用鸭子代替鸡作贡品,因为鸡的爪子往后刨,会把给祖先送去的钱物都给刨出来,如此,后辈的心意就传不到祖先那里,所以就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

为什么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去“阴间”要渡河,河上仅有一座奈何桥,送祭品的“使者”又不计其数,于是这座桥就会变得拥挤,“使者”甚至无法过桥。而鸭子则可以带着给祖先的祭品游到对岸,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祭祀仪式完毕后,剩下的鸭子,人们就会将其“散福”(即食用),据传食用鸭肉还能驱魔辟邪,所以便留传了在中元节吃鸭肉的习俗。

放河灯

部分客家地区还流传在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河灯是用上过蜡的红纸剪成荷花、鱼、船等形状,里面安上一根纸捻,入夜由僧人带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设坛诵经念佛,追荐亡灵,祈求消灾降福。烧过祭文后,僧人在河灯里注入灯油,点亮放入江中。

相传这一民俗源于南朝,至唐代由客家先民将其从中原带到了南方。当时,客家先民经连年的战乱长途的跋涉来到南方地区定居后,为了追思因战乱和迁徙中故去的亲朋好友,每逢中元节便邀请僧人超渡亡灵,由飘飘悠悠的河灯带去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在客家地区,中元节是忌放鞭炮,据说中元节上祖亡灵返阳享供,如放鞭炮有驱逐之意,故不放鞭炮。

煮豆腐

这是客家人少不了的一道菜,他们喜欢用石磨磨自家种植的优质黄豆做豆腐。做豆腐是一件复杂的技艺,打浆、火候和放石膏量都很讲究。豆腐做好后用刀切成薄片,放进锅里,淋上菜油,用慢火加热,几分钟后即可祭祀和食用。

客家擂茶

客家人过“七月半”时,要采几片新鲜薄荷叶,放进擂钵捣烂,再加入沸水、调料即可,祭祀后随手端起一碗,一饮而尽,既清凉又解渴;除外“七月半”客家人还会做炒米、炒豆子吃。

舞“稻草龙”

旧时,客家人过“七月半”还有舞“稻草龙”的习俗,整条龙全用稻草做成,完工后龙身上遍插线香,而在龙头、龙身、龙尾的中间则分别点一根蜡烛,这种“稻草龙”在节前就须制作好,一般是七节或九节,插上竹竿就成了,七月十五夜里,孩子们举着“稻草龙”挨家挨户串门,索要线香蜡烛,村民们纷纷送给。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

来源:全球客家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