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人必须争斗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吗

人必须争斗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吗

时间:2022-10-09 19:29:43

相关推荐

人必须争斗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吗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在现代的社会当中,许多人重视金钱,他们认为,有钱才有幸福的生活或有他们想要所有的东西,因此,他们拚命追求金钱,找所有的办法赚钱,而且赚得越多越好。

但是,人们发现,尽管有人已经很努力了、他年年月月不断奋斗但生活仍如此贫困,还有人因为想要快速致富,所以不管利息多么高仍借钱做生意,但结果什么都没有反而受了很大的损失,因为要还债所以生活日益困难,有人因此家破人亡,连自己的性命也不顾了。

现代的文化教育鼓励人们要不断争斗,根据现代文化,人必须争斗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为何「斗来斗去」还没得到好结果呢?为何「争来争去」还没得到好前途呢?因为每个人均有「福分」和「福气」,不是你只要想就能得到。那么,一个人的「福分」和「福气」到底来自哪里?

传统文化中有故事将帮我们找到合适的答案,故事如下:

陶家出生贤人

历史上关于陶家独子的记录

陶澍是湖南省安化县的人。他是清朝道光皇帝十分重用的名臣,他曾经在京城担任了翰林院的官职,后来他被封为御史。

后来,他担任了川东兵备道(负责整队)、山西布政使(施行政治的官职)、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等。

在道光十年,他担任了太子少保衔,署两江总督,在当官期间,他管理财产、受理案件、发生自然灾害时救济难民、开通水路运输、开发海洋运输、发展教育兴盛。由于他的严格、刚直的性格以及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以老百姓谁都敬佩他,因此,在中国历史上,陶澍的名声相当于林则徐。

如果追溯历史去了解陶澍的前代家族,人们不得不感叹说:「前代积累深厚的德,不得不影响后代的命运!」

在明朝十代,农村的兵卫非常严肃,假如有人偷东西然后被人抓住,就会被抓去「浸猪笼」。一次,有一个小偷被抓到,那时正好陶澍的太高组咸公路过,那个小偷向他求情:「恩公救救我,我发誓再也不去偷东西了」。咸公付钱还给人家帮助那个小偷,因为他担心那个小偷无法「自食其力」所以给他一个小船谋生。

咸公一辈子已经布施给穷人总共八艘船,以便帮助他们有工具来谋生,每日出门之时,咸公都带着一个小篮子,在那个小篮子中有他在路上捡到的尖锐物体,他这样做是为了路人不踩到尖锐的物体受伤。

陶澍的曾祖父行公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寒冷的一天,有一个人偷偷进入他的家里偷走了稻米,那时,陶澍的曾祖父知道所以跟踪雪迹到了那个人的门前。他知道那个人明明知道对错,只是因为他的家境贫寒所以才做小偷,所以陶澍的曾祖父原谅他,默默地回家。

他从未提到这件事,三十年后,他的妻子告诉子孙这件事,但她没有说出那个小偷的名字,有一次,在陶家的乡村发生了火灾,行公的妻子已经用自己的家庭的粮食去支援难民。

陶澍的祖父也是一个性格淡薄的人,他没有贪婪这个性格,由于他没有做生意所以家境也一般般的,有一次,他到了河边突然看到了一笔钱。

他坐在那里等了整整一天,然后有一个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他的脸色苍白,担心找了找钱,那个人的脸色充满了忧愁悲伤。

梁公问那个人,他回答说:「我在外面工作几年没回家了,家里还有一个老母,如今已经积累了一笔钱,想要回乡侍奉老母,但不幸的是在路上弄丢了钱,所以心里十分难过啊!」

在问他弄丢的钱之后,看到所有都对的,所以梁公把钱包还给他。他感激不尽,想送给他一半,但他说:「如果我想要你的钱,就不坐在那里等你啦」。说完后,他告别那人就离开了。

陶澍的父亲陶必铨也非常喜欢行善积德,陶澍的祖先都十分重视行善,因此安化县才有了闻名天下的陶澍。

范家八百年来兴盛不衰

仲淹,出身非常贫寒,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他还为穷人提供了米饭衣服,凡是人有婚事和丧事等大事,他都给他们钱,就这样,他用了自己所有的收入给家乡三百多家庭。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

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

于是他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实践了年轻穷苦时,心心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俗语说:「富无三族富」,但范家却八百年来兴盛不衰。范仲淹的四个儿子都才德双全、他们被封为宰相和重臣。

范仲淹的子孙一直记住祖先的家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担忧天下之忧,后为天下之乐而快乐)和「行善积德」。于是,范仲淹的后代一直兴盛,直到中华民国的早期不衰。

父亲为难民提供粥饭,子孙享受福禄

在《太上感应篇》中记载了一个如下的故事:

祝染是延平沙县人,他勤俭而乐善好施,每遇到饥荒年月,便煮粥饭,救济四方贫困百姓,使数以万人因得到他的救济而免于饿死。

后来,他生了一个儿子,聪明好学,以举人身份入京应试,春季即将发榜前,很多乡亲梦到黄衣使者手持状元榜,竖于祝家门外,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施粥之报」(报答他已经施粥救济)。

等到发榜,他儿子果然中了状元, 祝染的子孙都向他学习积极行善积德并过上一个平安的生活,他们都得到许多人的尊敬。

上述的三个故事证明了古人常用教育子孙的道理:「积善的家庭必有丰富的福德,积恶的家庭必有许多灾难」。一个人的福分和福气就是来自「德」。

思来想去,我们将发现,在世上没有什么事是无缘无故的,因果循环,善恶果报是存在的天理,它们并非顺从人类主观的意愿而转换,古人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天道没有分辨亲戚,天道对众生很公平,一心向善或行善积德是符合天道,于是天道很关心照顾行善的人,天道帮助善良的人,使得他们的办事过程就像得到神佛的帮助一样。

古人相信因果,古人重义轻利,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热情帮助,他们以慈悲之心对待万物;因此他们才有好结果,福德广大;善良的人得到上天的保佑,因为他们心甘情愿积德。

所以呢,祖先行善积德子孙得到福报,相反,积恶的家庭必有许多灾难,这点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古人流传数千时代的智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