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随Sir在行 | 谨防“代理退保”骗局 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随Sir在行 | 谨防“代理退保”骗局 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时间:2018-11-12 19:00:50

相关推荐

随Sir在行 | 谨防“代理退保”骗局 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导语

近期,“恶意退保”引发了监管和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某些不法分子打着替消费者维权的旗号 ,将“代理退保”变成了一门“生意”。那么,到底是“真维权”还是“牟暴利”?随Sir带你揭秘这条黑色产业链背后的秘密。

◆各地监管:频频发布风险提示,谨防“代理退保”新骗局。

针对频发的“代理退保”,各地监管陆续发布风险提示:不法分子会通过冒充监管部门或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等手段,谎称保险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或欺骗消费者若继续持有所购保险产品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以此怂恿客户退保,从中骗取高额费用。

早在今年年初,河北省保险行业协会就发布了相关提醒: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7月19日,海南银保监管局发布提示:

(图片来源于海南监管局)

8月8日,广东银保监管局发布提示:

(图片来源于广东监管局)

◆媒体:切莫成为为非法利益“买单”的消费者

在某些电商平台上,“全额退保”的咨询服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也引起了诸多媒体报道,挖掘其产业链背后的真相。种种证据表明,看似帮助消费者维权的“代理退保”,实则另有所图。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新京报》在8月21日的《全额退保暴利生意:退万元中介收五千 退保中介钓鱼取证》一文中指出,根据保险合同规定,如果过了“犹豫期”,保险消费者在正常退保的情况下仅能返回现金价值,客户“减少损失”的心理,给“退保代理”提供了生存空间。“退保代理”的广告看似是为了替消费者挽回损失,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退保代理”收取的费用并不便宜。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无独有偶,《南方日报》在8月23日撰文指出,针对保险公司的恶意投诉量不断攀升,这些投诉具有“易效仿、成本低、难制约”等特点。消费者受不法分子恶意煽动退保,不仅要承担高昂的手续费和失去保障的风险,个人信息也可能遭到泄露。

对此,《南方日报》给出了专家提醒,让消费者看透“代理退保”牟取暴利的实质,切莫为非法利益“买单”。

(图片来源于《南方日报》)

《上海证券报》8月19日的报道也指出,“钓鱼取证,投诉施压” 是“代理退保”产业的惯用伎俩。不法分子向消费者收取退保服务费,使其本金受损;同时推荐消费者购买新保单,从中赚取佣金,可谓是“两头得利”,损害消费者利益于无形。

(图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

◆远离“代理退保”, 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不难看出,个别不法分子假借“代理退保”,采用钓鱼手段向保险公司获取相关“证据”后,投诉至监管机关,倒逼监管部门向保险公司施压,达到退保获利目的,但最终却会造成消费者面临错失原有保险合同的风险保障、再投保时保费增加、重新计算等待期损失等等问题,最终对此买单的是消费者,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随Sir罗列了以下消费警示,希望大家谨记监管部门给出的消费警示,不主动接触“代理退保”,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详细核实来电人真实身份,勿与不明身份人员联系接触。保险消费者在接到此类电话后,建议详细询问来电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所在单位、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等,并就对方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对于来电人存在诈骗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嫌疑的,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维护自身消费投诉权益,勿让不法分子从中牟利。保险消费投诉是保险消费者的权利,保险消费投诉应由保险消费者本人或其合法受权人提出。由其他人员提起的消费投诉,监管部门不予受理。保险消费者就保单问题需向保险公司咨询反映情况的,请直接联系保险公司询问协商解决,切莫让不法分子非法代为投诉并从中牟利。

三、保障个人资金安全,勿轻信高收益承诺。部分不法分子打着为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的旗号,在诱骗保险消费者退保后转而购买其代理销售的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并从中牟利。请广大保险消费者增强自我风险防范意识,不要轻信高收益承诺,避免资金损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