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皇甫谧研究】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一(精神五脏第一)·第七段

【皇甫谧研究】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一(精神五脏第一)·第七段

时间:2021-02-26 17:20:44

相关推荐

【皇甫谧研究】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一(精神五脏第一)·第七段

皇甫谧论针“灵台穴”

李志锋导演《灵台》剧照

皇甫谧研究

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一精神五脏第一·第

一、说明:

版权作品,严禁剽窃,转载请注明出处,商用请联系作者。一经发现侵权行为,将追究侵权责任。

二、概述:

《针灸甲乙经》全称《黄帝针灸甲乙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又一次总结,它全面系统地继承和总结了晋代以前针灸学的辉煌成就,对我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

《针灸甲乙经》为魏晋时期诞生于今天甘肃灵台(安定郡朝那县)的着名医学家玄晏先生皇甫谧撰成。他参考了《素问》、《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将这三部书的有关内容,采用“使事类相从”的方法,将各书相类原文辑集一起,并“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进行编次而成,全书共分12卷128篇,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

此书对人体穴位进行了科学分类,并补充了许多古书中没有记载或没有名称的穴位,确定了单穴49个,双穴300个,厘定了349个针灸穴位。对每个穴位的治疗作用、禁忌证、操作方法,书中都作了详细介绍,还保存了大量过去散失掉的资料。这本书对我国针灸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成为后世针灸学着作的典范。

唐代医家称《针灸甲乙经》为“医人之秘宝”,向来都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至今仍是学习中医、针灸理论不可多得的必读经典之一;公元5世纪,《针灸甲乙经》流传到日本、朝鲜。公元7世纪,日本设立针灸科,以《针灸甲乙经》为教材。1800多年后,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在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得到运用,并成为灵台响彻世界的医学名着。

三、主讲方式:

李志锋主讲《针灸甲乙经》从《针灸甲乙经》序到十二卷末,每个章节按照逐段讲解剖析,并突出段落主旨与文题精要。力求一段一解,避免多而不精,理解不透的误区。

皇甫谧遗着《针灸甲乙经》(李志锋 摄)

《针灸甲乙经》卷一精神五脏第一·

魏晋·玄晏先生皇甫谧 着

原文

肾藏精,精舍气;在气为欠,在液为唾。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察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而谨调之。

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一精神五脏第一·第七

观众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走进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故里——中国·灵台,灵台县不仅是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故里,更是《针灸甲乙经》的成书地和世界针灸医学的发源地。

上一节课,我向大家讲解了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一(精神五脏第一)的第六段,第六段主要讲述了肺气与人精神活动及病理的关系。

今天,我们来看第七段,那么,第七段主要讲了什么呢?我们下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在第七段,我们要分析清楚“志”、“欠”、“在液为唾”、“厥”的意思,这里我们参考典籍来进行分析。

“志”,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原着写作“气”,根据《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及隋代学者杨上善所着《黄帝内经太素》卷六首篇改为“志”。

这里,我们了解一下《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与《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是指《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其中〈本神篇〉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一部分。

《黄帝内经太素》,是隋代杨上善撰写的中医学着作。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而无编辑害义之失。

“欠”,即我们生活中的打哈欠,是人在精神困倦是做出的一种自然反应,那么,精神疲倦的主要原因是肾病不能上交于心,心困则气出,故张嘴吸气,以补充心气的不足,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哈欠。

“在液为唾”,这里的“唾”指“唾液”,唾液出于舌下,属于足少阴肾脉,而足少阴肾脉主治: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证及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因此,足少阴肾脉是经过喉咙的,肾主藏精,精气化生为唾;脾主运化,运话水谷水液为涎。涎是五液之一,与唾同为口津,俗称:“口水”,是唾液中质地较为清稀者。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涎为津液上溢于口而化生,故脾在液为涎。涎是保护和清洁口腔,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作业。所谓脾在液为涎是指人体涎液主要由脾气所主管。唾是唾液中质地较稠厚者。肾的经脉上挟舌根通舌下,唾为肾精所化,故肾在液为唾。唾具有溶解食物,以利吞咽和保护滋润口腔的作用。

同时,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足少阴肾脉的腧穴;

足少阴肾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厥”,这里指人的手足逆冷。“厥”的本意是指憋气发力,采石于崖,引申义是尽全力、憋气发力、突然喘不过气来而昏倒。

而这里的手足逆冷是指手足四肢自下而上冷至肘膝,其冷由四肢末端逆行而上的症状。又名手足厥冷、手足厥逆、四逆。手足逆冷为里证之一。一般分热厥与寒厥两大类,两者相比,寒厥的厥冷程度较重,可由手足延伸到肘、膝,而热厥常不超过腕、踝关节。本症常可见于伤寒,厥证,疝等病证中。

那么,综上所述,参照原文与讲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一(精神五脏第一)·第七段·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

【原文】(魏晋·玄晏先生皇甫谧 着)

肾藏精,精舍气;在气为欠,在液为唾。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察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而谨调之。

【译文】(中国·灵台·李志锋 翻译)

肾脏是储藏精气的器官,如果人的精气不佳,就会困倦乏力打哈欠,肾气也会在喉咙里产生唾液;如果人的肾气偏虚,人的四肢就会没有很好的活力,因此,人的手足就会自下而上的开始发冷;如果人的肾气过实,寒邪就会存贮于体内,循环就会产生堵塞,身体就会感觉到发胀,而人的五脏也会感觉到不舒服。因此,必须了解五脏的具体病因,辩证五脏之气的虚实,才能进行谨慎的调理。

皇甫谧画像(蒋兆和 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